首页 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69章 加强治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269章加强治理

大宋嘉祐八年,十月。

随着棺椁最后也顺利地下葬了,这丧事相关的事宜,也差不多算是告一段落了。

对赵昕来说,当官家最大的好处,就是定时定点,打卡上班。

最不好的地方,就是以后也很难再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了。

这实则反倒是对他自己的一种架空。

十月底,西夏前线战事也是传来。

由赵珣所带领的前锋部队,跟西夏在横山地区打了一仗,只能说效果还行,斩首数百级。

赵昕随后也是单独写信给赵珣,问了问横山地区的民心如何。

毕竟再怎么说,这横山地区所生活的,大多都是羌人。

难免有的羌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突然又选择反叛。

赵珣最后的回信是,日子过得还算是可以。目前来说,民心稳定。

赵昕最担心的,其实是一些大宋官员,自作聪明,欺负压迫这些地区的百姓。

当然!

也不能说这些羌人,就全都是好人。

只是……

生活习性的不同,还有观念的不同,很容易便会打起来。

虽说赵昕是打下了横山,跟辽国,可他从来都不认为,这些地区的人,百姓,就一定会一直愿意归附于大宋。

这两个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慢慢地,又变成两个火药桶。

什么时候再次打起来,也不一定。

如今他唯一可以做的,也就只有选拔一些可靠的人才,方能让这样的和平,延续得更久一点。

只能说……

赵昕总感觉自己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但却一点也毫无头绪。

其实他应该要建立一个类似于政委,或者是书记这样的官职,去管理这些地方,说不定更好。

但是这政高官的思想觉悟,未必能有自己这么高尚。

因此,这如何选人,也是一大难题。

当赵昕这边正苦恼着,坐在书桌前揉着脑袋的时候,欧阳修这边也是说道:“官家,司马光上疏说,虽说官家已经取得了可能历代皇帝都少有的功绩,但是,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他说,官家应该多读点书,这样才能把这个国家给治好。”

赵昕只想说,放屁!

不过,接着欧阳修的话茬,赵昕倒是道:“接下来,你在朝堂上,帮我说一说。”

欧阳修一脸疑惑地道:“官家想让臣说什么?”

赵昕便道:“唔……你就说,司马光建议我二十七個月内,不准有各种玩乐的活动,你明日上朝后,就直接反驳这一观点,说,我这么多年,哪一天不是忙忙碌碌的,现如今大宋最应该担心的,是我会不会因为过于忙碌,而英年早逝。”

“所以……像是不能玩乐这种提议,只适用于其他人,对我这样的劳动模范来说,其实更应该多多休息,免得到时候大宋失去一位英明的君王,那这就是这天下以及天下百姓最大的损失了。”

欧阳修也不知道赵昕为何要说这个。

不由得心想……

难道官家想学李隆基了?

唐玄宗李隆基当年也十分地勤奋啊,可后来,你也看到了,弄出了一个安史之乱,然后大唐的国势,便急转直下。

欧阳修便道:“官家你这是想做什么?”

赵昕便道:“我只是觉得,我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玩乐。”

欧阳修:“……”

不过也行吧!

反正……

在欧阳修看来,等官家什么时候快变成李隆基了,他们再出言制止想来也来得及。

主要是,听了赵昕那么一说,他还真有点怕赵昕忽然猝死。

赵昕随后,又对欧阳修道;“苏轼如今在哪?”

欧阳修便道:“在凤翔府当判官。”

赵昕便道:“我以为,要想边疆地区能够长治久安,除了需要武力上的征服跟震慑,这文治上,也必须要下一点功夫。所以……我打算特别设立一个官职,用来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文治。你有什么好的提议?”

欧阳修便道:“官家指的是……”

赵昕:“官名叫什么,稍微好听一点。”

不过相比起这个……

赵昕倒是觉得,他更应该把报纸行业,都开到边疆地区去。

把一些招工的信息,都推给边疆的百姓。

你会不会去,能不能去,不要紧,关键是对于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人来说,起码当他听到了有地方可以给他提供吃喝的时候,那他就会少了很多想要造反的念头。

即便这个地方离他十万八千里远。

对!

接下来这报业,才是重中之重。

而且……

通过报纸,也可以直接向当地宣传自己想要宣传的东西,要让读报,成为一种习惯,让那些愚昧的外族百姓,能够知道更多有关国家的政策方针,避免别人一喊造反,他们就无脑地跟着去。

当然!

这一切的前提是,都是要建立在先填饱肚子的前提之下。

至于说那些人不识字,根本不会读报,那直接雇个人去给他们读不就好了。

所以……

最后这部门的名字,也就出来了。

就叫宣传部吧。

先设立一个宣传部,然后再设一个尚书,由苏轼去当。

很快……

苏轼便被叫回了开封府。

对于官家忽然召见,苏轼自然也是一脸诚惶诚恐。

赵昕随后也是问道:“自古以来,极少有哪个朝代可以长期地把夷狄给治理好,你觉得,如果要治理好夷狄,应当怎么做?”

而中等身材,长长的胡子,浓眉大眼,高帽子,宽袍大袖的苏轼也是愣了愣,不由得心想,难道是平时自己有说过什么不好的话,被官家给听说了?

不过官家是真的年轻,甚至比他,还要年轻两岁。

苏轼只能说压根就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因此,这突然被赵昕这么一问,也是有点当场没什么主意。

只能是回道:“臣只知,夷狄畏威而不怀德,任何时候,都必须加以警惕跟防范。”

赵昕便道:“我问伱怎样才能让他们最好是不造反,安生地过日子,没叫你防范他们。”

苏轼便道:“那臣不知。”

感觉官家有点吓人。

赵昕便道:“如果我把你扔到辽国去,你想想,你要怎样,才能让辽国百姓的不造反。给你三日的时间,到时候,说出你的方法。”

苏轼随后便一路摸着脑袋回去。

不是……

那么多人,为何官家偏偏就要找上他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