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纳成為国子监监生。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崑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撰有《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
清军攻陷南京后,又转投王永祚义军,又与归庄联合吴志葵、鲁之屿军队,欲解崑山之围,终至功败垂成。顾炎武生母何氏遭清军断去右臂,嗣母王氏绝食而亡,遗命顾炎武终身不得事清。
安葬王氏后,顾炎武弃家远游,曾受隆武帝封授官职,领导义军,屡经失败。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因「怨家欲陷之」,薙髮变衣冠,更名為商人蒋山佣。
永历九年(淸顺治十二年、1655年)被恶僕陆恩诬陷,叶方恆将之繫狱,因友人路泽博相救,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
后北上考察山川形势,联结反清人士,遍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餘卷」,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山海关,凭弔古战场,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
康熙七年(1668年),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篤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
请收藏:m.qibaxs10.cc ', '')('為介之推逃,则為屈原之死矣!」
顾炎武后致力於学术研究,留心於经世致用之学,他「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
对宋明所传心性之学,深感不满,主张「著书不如抄书」。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為10部,认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纍纍;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对古韵学贡献多。
1678年,康熙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1679年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顾炎武反对心性之说,认為信奉程朱理学「百餘年以来之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提倡「多学而识」,「博学於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因此被认為是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歷史典籍,对〖中〗国歷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覆考证,被称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於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梁啟超引述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梁啟超:「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日人」、「亭林学术之最大特色,在於反对内向的主观的学问,而提倡外向的客观的学问」
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於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未完待续
(梨树文学
请收藏:m.qibaxs10.c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