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元棠就把消息传下去,让经销公司准备着搬家。
电影也做,元棠算了下自己的收入,不知道是不是人家看她这栋楼人气旺,在自家搬过来之后,很快就又来了几个租办公室的。
元棠一个月的租金收入就有小几万。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元棠在楼下直接开了一家麻辣烫店和一家鸭货店,经销店也开了第二家,划出来展品区,有新来的经销商,直接带去下面看样品。
新店开业,魏娜父母介绍了自己认识的朋友来干。
“他们两口子也是下岗了,不过您放心,手艺都是好的。”
新来的两口子长着同一张笑脸,女儿在读高中,两人也是下岗了在街上卖小吃。
被魏父介绍来之后,很是珍惜这个机会。
元棠听说他们想把女儿送到国外去。
“我女儿学习很好的。”
要是不争气的孩子,他们也就认了。偏偏孩子样样都好,他们要是不为孩子拼一把,总是不甘心。
元棠:“那这样,这地方是做中午和晚上的,早上你们要是能做的过来,或者你们去进别人家的早餐过来也行,早上这部分你们看着做。就有一点,别影响中午和晚上就好。”
这家人姓邹,邹父激动的脸都红了。
“不麻烦不麻烦,我女儿也可以早上来帮忙的!”
元棠觉得有点意外,光听邹家人的说法,她还以为邹家会把孩子保护的很好,不让干一点活呢。
邹母笑着说道:“那不是把孩子养坏了?我跟她爸努力,她也要努力啊。”
要说是为难孩子,那是没有的,邹父邹母想的明白,一家子都努力才是努力。当爹妈的光想着自己扛事,孩子就像是被排斥在外面,这对家里人来说也并不好。
相反,一时的困境要是都攒着一股劲往上冲,那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第128章
邹家夫妻把店开起来,比起知足常乐的魏娜父母,邹家这两口子简直是给元棠展示了一遍什么叫做新时代的卷王家庭。
早上天还不亮,邹家三口人就很快到了店里把粥熬上,一大锅小米粥,一大锅绿豆粥。邹母把粥和鸡蛋都煮上之后,让她女儿看着火,然后邹家夫妻就骑上三轮车去买菜。
早市上的菜便宜还新鲜,两口子火速买完今天要用的菜,回来的路上就去取提前订好的包子馒头大饼以及肉馅。
回到店里,邹父就开始起锅热油下油条,邹母包带皮冻的生煎包,邹家女儿则是在前面帮着招呼客人,并且给父母打下手。
店里安装了电话,有时候也会接到十楼十一楼的来电,让送点吃的上去。邹家女儿就拎着装好的饭去送饭。
时间到了七点多,写字楼陆陆续续就会有人来上班。虽然人稀稀拉拉的,但是客源却非常稳定。
一直到了八点,会突然来一波大的客流量。
这一批人就不是写字楼上班的人了,而是附近的工地上的人。这一个片区的写字楼现在盖好了七八栋,再往西,还有正在动工的三栋。
工地上的饭都是大锅饭,早上一般就是发两个馒头就点咸菜了事。
有些工人早上想喝点稀的,就会带着馒头过来,喝点粥,奢侈点的加个鸡蛋。
到了这时候,邹母就会催着女儿去上学了。
邹家的女儿叫邹涵,听到母亲催,就赶紧数着数量拿几个包子和油条,再带上鸡蛋和粥。
“妈,我同学让带的,钱我给你放这儿了!”
说完就蹬着自行车飞快赶往学校。
邹父邹母再忙上一会儿,早餐就正式宣告结束。
结束之后,邹母洗洗涮涮,邹父就开始抓紧时间把熟食做出来,素菜拌上。
两人一刻不停,紧赶慢赶在十一点多把东西都准备好,等着客人来。中午忙完,下午也不能停,卤菜要提前下锅,卤料也要看有没有缺的少的。
麻辣烫更是要及时补充材料,还要刷干净中午的碗碟。
到了晚上,从六点开始就要忙。
上班的人约着来吃麻辣烫,很快就把店里的位置坐满。
好在写字楼门口有很大的空场,于是邹父就搬出小桌板来,沿着外面的树荫放了十来张桌子。
附近的工人三五个人一起来,弄一点凉菜,再来一点鸭货,一人一瓶啤酒,气氛高涨起来的时候还会唱两句。
虽然外面没有灯,到了夏天了蚊子还多,但是气氛却是出乎意料的自在。
元棠看见之后,干脆让人买了点彩灯。彩灯搭在边上的树上,能给树下坐着的人带一点亮光,远远看去一闪一闪的,格外漂亮。
这下来的人更多了,甚至不光是这些上班族和农民工,附近的住户也有来的。
邹家父母更忙,但是他们却一点不叫苦。因为元棠给他们算的是基本工资之外,还要加上一笔分成,是按照销售额来算的。
连轴转了一晚上,邹涵晚上结束了功课也来店里帮忙,来吃晚餐,顺带帮着洗洗餐具之类的。
客人们在十点左右散去,一直到十一点,一家人才终于把一切收拾完,然后骑上三轮车回家。
如此这样周而复始,连元棠都觉得这家人实在太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