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13章 包国维的AK47?参加《教父》首映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513章包国维的ak47?参加《教父》首映礼!

包国维在北大第一堂《宏观经济学》开课之后。

这本书瞬间就成为了北平城内热议的话题。

北大学子,只要能够抢先选修到这门课程的,都可以得到相关书籍一本。

可没有抢到课程的,还有校外的许多师生,当即就不乐意了。

这本书在北大图书馆也有几本,可是僧多肉少啊!

不论是喜欢包国维的,讨厌包国维的,都想看看这本书里头到底写了什么玩意儿。

因为书籍还是具有一定专业性,所以一开始包国维并没有打算像是《小岛经济学》一般大规模传遍。

可读者如同雪片一般的信件,寄到了北大,还有的找上了在北平出版《宏观经济学》的立达书局,强烈要求加印加刊。

甚至有人在书局外头叫嚣着。

“我们是缺钱么?你们凭什么不出版《宏观经济学》?”

事情越闹越大,甚至连北平巡捕房都出动了。

立达书局的老板连同北大校长蒋梦麟一起登门拜访。

得知这个情况的包国维很是诧异,他显然低估了北平这座城市对于知识的热情。

起初他还觉得,《宏观经济学》这种相对严肃的专业书籍,会无人问津。

即便是他写书,通常都以通俗易懂著称,可那是针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的。

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可不像是后世本科遍地走的大学生,那是真正的人中龙凤。

更不要说,如今民国整体的识字率低得可怜,有些人想要读报,甚至需要找专门的先生念出来。

可没有想到竟然闹出这样的阵仗。

既然读者有要求,包国维也自然是无所谓,当即同意《宏观经济学》紧急加印。

这份热潮很快就传遍到了华北各个大城市,甚至一直到了沪市等南方城市。

包国维的影响力,在如今的民国是难以想象的。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还是无意,国府似乎是为了压下民众反曰的情绪,竟然也大力支持这本书以及相关知识的传播。

又或许是国府进行审查的人,根本不懂得经济学,不知道《宏观经济学》其中的许多内容,归根结底还是反独裁反国府的。

当然,以经济学理论在如今国府的传播程度,让他们看懂实在是有点为难了。

不少报纸还打出了标题,高度赞誉包国维相关理论的横空出世以及这部书籍的出版。

《时报》作为包国维的马仔,自然是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专刊,专门写道。

《秉文先生助力北大,宏观经济横空出世!》

内容之中悉数包国维在经济理论学界的地位。

实际上,根本不用《时报》吹嘘,不少出过国的学者,早就知道包国维在国外经济界的地位。

几个月前,包国维收到英国政府顾问的邀约,其头条新闻还历历在目呢!

不少大师还专门写社评推荐此书。

诸如一直没有发声的蔡元培,就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道:“若想了解经济学,全世界范围内单看秉文之《小岛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便已经是足够了!”

蔡元培实际上一直以来对包国维的评价,属于一个褒贬不一的状态,他能够如此自豪的喊出这句话,足以见得其中的地位。

在短短半个月内,民国社会上便掀起了学习经济学的热潮。

在金陵大学任教,并且在国府有多个重要职务的马寅初教授,还公开发表言论。

“而今之世界,欲兴邦国,经济之道绝不能缺少!学经济之道,秉文之《宏观经济学》绝不能不学!”

再有,原本在北大有着“文学天才”之称的话题人物,钱钟书。

竟然也受到包国维的影响,开始学习起了经济学。

甚至他仔细研读《宏观经济学》,在报纸上接连发表了好几份分析文章。

便连包国维看到这几篇文章,都不禁感慨,天才就是天才。

钱钟书在民国被称作“博学鸿儒”“文化昆仑”还是有道理的。

即便是在他不太擅长的经济学领域,通过学习之后,也能够写出偏僻入理的分析文章。

千不该万不该,钱钟书遇上了自己这个耍赖皮的重生者,事事都被压了一头,以至于从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现在对方的“顶礼膜拜”。

他钱钟书不是输给了自己,而是输给了人类将近一百年未来的发展。

不过,这些事情都是次要的。

这些日子里面,包国维除了在北大日常上课,就是在关注东北事态的走向。

张学良的动作让他很欣慰,不少诸如盛京兵工厂、银行黄金储备等等重要设施,都已经启动撤了回来。

他甚至还派遣了一支部队前去协助防备,足以见得自己的劝谏还是有些作用的。

可快到六月份的时候,张学良突然找到包国维,说什么。

“秉文,我看动作还是要小一些,撤离物资和派遣军队的行为,似乎已经有些惹怒曰本人了,他们的动作越来越嚣张。”

包国维气得指着张学良破口大骂。

“张汉卿你小子是软蛋么?亏我还觉得你是个汉子,人家欺负到头上来了,你还想着去讨好?”

被包国维劈头盖脸一顿痛骂,张学良非但没有恼怒,反倒是笑着说道。

“秉文,你先前说的那个什么ak47的图纸,可一定要拿给我看看,这对于今后国内军事力量,可太重要了。”

包国维事先透露了一些,关于ak47的制造构想,一下子就让张学良打起精神。

他自然是懂得武器的,明白这款枪看起来设计简单,可能够达成威力和稳定性,一定是划时代的。

包国维则是没好气地说道:“这只是我的一个构想,而且我就算真的把图纸拿出来,以现在盛京兵工厂的制造能力,恐怕还是制造不出来的吧?”

“秉文你这话如何说的?”张学良十分激动地说道。“只要你能够画出图纸,咱们奉系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将这款枪给造出来。”

张学良期待满满,满脑子都是将这款枪支造出来,随后自己大杀四方的画面。

包国维却不这么乐观,他没好气地说道。

“你若是保不住盛京兵工厂,不要说我这款枪了,便连辽十三式步枪都造不出来。”

他提出各种超前的武器想法,本质上还是给张学良画饼,就是为让他能够保住盛京兵工厂,不给曰本人做了嫁衣。

实际上ak47之所以叫做ak47,就是因为在1947年生产出来的。

以1931年民国的工业能力和技术,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这款二战传奇枪支。

不要说民国,你就算把图纸给现在的老美,也不可能制造出来。

不过,造不出来,并不代表这把枪的图纸没有意义。有了更加先进的制造枪支理念,参照ak47的图纸,盛京兵工厂可以制造出低配版ak47,就已经远远超过他原先生产的辽十三式步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