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的陆游,兵部的杨万里,崇政殿说书的范成大,枢密院制置兵马司提举虞允文,枢密院雀字房承旨刘商秋,都察院的樊江、王烨然、李泽平、文天,隗顺,吏部的萧毅然、卢承泽……这是杨沅在文官系统里的密友。
军伍方面,淮西方面军的司令邵宏渊,淮东方面军的司令李显忠、军长陆天明,鄂州方面军的司令李道,相继送来了过年的礼物。
不过,能被派出来送礼的,哪有一个不机灵的?
得知杨沅纳美妾过门儿,而且规格如此之高,显见他对此女的宠爱。
所以这“送礼人”顺势就把正旦贺礼改了名义送上,至于新年贺礼,另行置办就是。
这么做主人绝不会骂他们擅作主张,只会更加器重他们。
萧千月,寒千宸,曲大先生,王长生还有计老伯,老苟叔他们自然也是杨家的座上宾。
这些,基本上也就是杨沅现在的班底了。
三年前,他还是临安市上一个跑索唤的闲汉,草鞋跑得大拇指都露了出来。
三年后的今天,杨沅隐隐然已经成了一座高高的山头,他自在峰上逍遥,风光无限。
肥玉叶见了这等规格,心中暗暗感动。
鹿溪是被皇帝认作义妹的,有长公主的身份,她就算是明媒正娶,再如何大操大办,那规格也是比不了的。
~~
但是如今这般规格,显然是杨沅已极尽所能,也足见对她的呵护。
玉叶姑娘自然要对郎君投桃报李一番,奈何她此时偏偏已经有了身孕,不敢颠狂。
所以少不得先叫杨沅得唇进齿,接着再拿一血,终是遂了他的心愿。
……
杨沅家里的“班底”也是愈发地兴旺了。
过年的时候,去祖祠里祭拜祖先,杨沅对大哥说,杨家添丁进口,很快就能如大哥所愿,让杨家如当初一般,重现大家族的兴旺气象。
正月里,薛冰欣和丹娘的孩子便相继问世了。
起名一贯随意的杨大官人,给这前后只差三天的两个儿子分别起名为杨果、杨志。
薛冰欣和丹娘只觉得这名儿倒还好听,却也不太明白杨沅给孩子取名的依据。
直到有一天杨沅吃醉了酒,这才对她们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薛冰欣是卖果子上了当,赔了个底儿掉,这才“以身还债”,赔给了替她还债的杨沅,所以二人这份缘,就结在那个果儿上。
至于丹娘,却是因为他当初想帮乌古论盈歌解除婚约,于是想到了西湖岸畔“水云间”酒家,有个左眼角上有颗美人痣的姑娘可以引完颜屈行上钩,所以寻去“水云间”,这才与丹娘结缘。
所以,这孩子就叫杨志。
薛冰欣和丹娘听了杨沅的解释,自是又气又笑。
薛冰欣不服气地道:“那人家再给你生个儿子时,你又如何取名?”
杨沅从容答道:“杨翟(债)如何?”
回答他的,便是薛冰欣抛出来的杨果的一块尿布。
丹娘想起自己之前那般凄苦,倒是因为盈歌的一个委托,改变了自己一生命运。
说起来,盈歌这可算是自己的大贵人了。
盈歌是北地姑娘,性格比较直爽,和水乡女子的丹娘平时走动并不密切。
因此一来,两人的关系肉眼可见的亲密起来。
至此,上了杨家族谱的这一辈儿,已经有子四人,分别是杨捷、杨钦、杨果、杨志。
李师师那儿还有一个杨省,那才是大哥,只是认祖归宗也不知还要到几时。
已经有了身孕的玉叶忧心忡忡,人家生的都是儿子,夫君纳她过门儿,给了她那么高的规格,这要是第一胎生个姑娘,可不比姊妹们矮了一头?
鹿溪倒是不太担心,因为李夫人帮她号过脉,铁口直断,说她怀的是个男孩。
至于玉叶,因时日尚短,还不能判断出来。
这回换杨沅忧心忡忡了。
其实在这个年代,子孙满堂是好事,大户人家更不担心养不起的问题。
比如他那好友,陆游有子六人,这还是只算男丁。杨万里也是光儿子就有七个。
只是杨沅多少还是受到了后世观念的影响,一想到有这么多的子嗣,而且还都是男丁,就觉得头大如斗。
夜晚与鹿溪同榻,杨沅抚着小娇妻日渐隆起的肚皮,叹息道:“这要是个女孩儿该多好,家里男丁太多了呀。”
得了便宜卖乖是吧?
鹿溪白了他一眼儿,又蹬了他一脚,傲娇地捧着肚皮翻了个身,丢给他一个背影。
当爹的这么说话,肚子里的小宝贝指定不开心,叫他好好反省一下。
此时,北金的百里冰和西夏的拓跋黑衣已经相继赶到巴蜀,并且摇身一变换了身份。
有一个国家暗中支持,他们想以新身份在巴蜀地区出人头地还是很容易的。
当他们在巴蜀站稳脚跟以后,关于西军的诸多不利消息,便渐渐传到了临安。
西军历经几代更迭,一座座山头倒下,又有一座座山头起来,如今活跃在川陕地区的西军,还有三座山头,分别属于吴家、杨家和郭家。
家大业大,自成山头,他们当然就有把柄可抓。
比如那势力最大、声誉也最好的吴家,光是吴玠就有五个儿子,吴璘有十二个儿子,龙生九子还个个不同呢,他们自然也不可能个个无暇。
何况还有众多依附在吴氏门下的亲朋好友、死忠部门、同乡子弟,哪一个不是骄兵悍将?又岂能没有一点不法行径。
百里冰和拓跋黑衣不需要炮制关于他们的假消息,那样的消息也很难经得起查证。
他们只需要把涉及到这些将门的一些劣迹恶行张扬开去就行了。
以前只是没有人去刻意传播他们的事迹罢了,天高皇帝远这句话并非空谈。
可此时,恰值金国大败,偃旗息鼓,而西夏重新与宋接壤、开始趁火打劫,川陕地区因此重新成为了大宋朝野最关注的地方。
再加上有心人的刻意传播,诸多黑料开始陆续传进了大宋朝廷的耳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