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13章 停职查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13章停职查办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昆明城外的官道上就响起了剧烈的马蹄声,

一队人马自远方疾驰而来,身形在战马上来回起伏,

脸上带着凝重肃杀,还有一些急切。

这队人马很快便来到了紧闭的西城门,

在经过一番交涉后,城门迅速打开,一行人火速冲了进去。

等这些人赶到云南都都司衙门时,

天空中已经出现了些许亮光,天边的白色云彩也被朝阳染成了橙红色,

光芒洒下大地,让都指挥使司原本有些肃杀的氛围舒缓了些许。

为首之人匆匆下马,来不及等待随从,便径直冲入衙门,

守卫的吏员见他满脸煞气,也不敢阻拦,只得静静看着。

晨曦初破,天边仅一抹淡蓝渗透夜色,都指挥使司正堂内却已是一片灯火通明。

高大的烛台上,火焰跳跃,将其内映照得如同白昼,

光影交错间,弥漫着一种不言而喻的紧张!

堂内空间开阔,梁柱粗壮,

人影绰绰,身着各式官服的官员们或站或坐,

他们的身影在摇曳烛光下拉长,错落有致。

一些人低头沉思,眉头紧锁,坐在椅子上面露愁容,

还有一些大人步履匆匆在大堂内来回踱步,眼中透露出焦急与凝重。

在下首,几人交头错耳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

上首,中军徐司马与西平侯沐英,静静端坐,脸色平静,看不出丝毫端倪,

只是不时端起茶杯轻轻微抿,给这正堂内增添了几抹凝重。

不远处,几位吏员正伏在案几上,

上面是几卷摊开的厚重文书,还带着一丝未干墨迹,

这人正在那里疾笔书写,脸色沉凝。

这时,淡淡的脚步声自正堂外响起,

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都将眸子投了过去。

只见一位二十余岁的年轻人,风尘仆仆地走进正堂,

身上的甲胄还带着未干的血迹,头甲被提在手中,

那张充斥着凌乱以及疲惫的脸庞暴露无遗,

但此刻,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眼中透露出的肃杀以及怒意,

这让在场中人没来由地感受到一股心悸。

原本歪七倒八的官员坐直身体,交头接耳的官员恢复原状,踱步的官员立在一旁,与诸多站起来的大人一同躬身一拜:

“拜见曹国公。”

来人正是在坪山坳龙虎卫军中的李景隆,

在得到消息后匆匆赶回,一刻都不愿停留。

他站在门口轻轻扫视四周,将在场几位大人的脸庞都收入眼底,

尤其是在看到右侧上首位置时,他发出了一声冷哼,

迈动步子,走至上首,

对着徐司马以及沐英躬了躬身,

没有说话就那么直直坐下,脸色始终阴沉。

此等情形,让在场的诸多官员都投向右侧前方。

右侧第二位的中年官员,

他四十余岁的模样,身穿青色圆领袍服,腰间束带,头戴乌纱帽,

长而挺直的胡须自然垂下,使其那方正脸上多了几分,刚正不阿。

他为云南道监察御史马阳。

都司的诸多官员不由得将目光挪动,挪到了他身旁的右侧上首位置。

那里坐着一名六十余岁的老者,

身穿常服,同样是国字脸,胡须以及两鬓斑白,脸上充斥着威严。

此人原为山西右布政使韩宜可。

见到是他前来,在场不知多少大人,暗暗叹息面露愁容。

韩宜可曾任监察御史,弹劾不回避权贵,

曾弹劾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

指责他们“险恶似忠,奸佞似直”,请求今上将他们斩首。

洪武十三年辞官回乡,洪武十九年应召入京,

撰写祭祀钟山、大江的祭文,晓谕日本、征讨乌蛮檄文,授山西右布政使。

在洪武二十年,弹劾宋国公冯胜骄纵部下,肆意枉法,

陛下大怒,将其安置在云南授学。

虽然此刻他身无官职,但在场所有人都知道,

陛下此举虽为绛罪,实为保护。

并且,陛下将他的弟子马阳安排在云南做监察御史,同样蕴含深意。

至少在此时,纠察百官,监督军伍,维护纲纪的真正监察御史,是身无官职的韩宜可。

这时,脸色平静的西平侯沐英扫视四周,

在韩宜可与马阳身上停留片刻,轻声开口:

“京军统帅曹国公已经赶回,两位大人有什么想说的,就开始吧。”

话音落下,隶属于云南都司的诸位大人都不禁整理衣袍,坐直身体挺直腰杆,面露凝重。

甚至还有一些人眼中露出不悦,率先直言:

“打仗的时候不见你们,打完仗了倒出来嚷嚷,对自己人倒是脾气大得很。”

说话之人是一名四十余岁的将领,身材魁梧,胡子拉碴,

名为邹天荣,乃云南都指挥使司佥事,也是白沙卫的指挥使。

脸色平静的马阳将眸子投了过来,淡淡开口:

“监察御史纠察百官监督军伍,

如今军中出了此等丑事,马某岂能辜负陛下信任,视之不理?”

“嘭!”

邹天荣也极为直接,手掌用力向着桌案一拍,将上方的茶杯震的东倒西歪,茶水洒落。

他目光直视马阳,魁梧的身体充满压迫感,声音中带着一丝阴寒:

“战事还未结束,现在就要弹劾军中大将,

国朝安危何在?军心士气何在?

前线士气尽失,百姓辱骂,就是尔等所要看到的结果?”

马阳脸色平静,目光直视邹天荣,毫不退步:

“国法朝纲大过天理人情,骄纵枉法,才会真正损害士气,百姓谩骂!

陆云逸身为前军斥候部主官,竟敢擅自杀俘,

此举,岂不有违我朝仁德之旨,更令天下外邦寒心!

军中将领若皆如此行事,

何以安民心,稳战局?

国朝律法严明,杀人者当受惩处,况乎滥杀无辜!

吾等身为朝臣,岂可坐视不理,任由法纪崩坏?”

邹天荣呼吸急促猛地站起身,拳头紧紧握住,似是要上前与之争斗,

但被一旁一名将近五十岁的老者拉住,

他是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周豪,

原本也是军中人,麓川战事一开为了方便运粮,这才调任布政使司。

他面容苍老,五官挤在一起,沉声开口:

“马大人此言差矣。

陆云逸杀俘之举,虽显严苛,

然彼时战况紧急,敌情未明,俘虏之中或有细作,意图混淆视听,危害我军。

陆将军此举,实乃为大局着想,不得已而为之。

再者,兵法云‘慈不掌兵’,乱世之中,亦用重典,

若一味讲求仁义,不顾战事之残酷,恐将误国误民。

国法朝纲固然重要,但更应审时度势,灵活变通,方能保西南安危,扬我国威。”

“周大人此言,岂不是要以战乱为借口,肆意践踏律法?

国之所以为国,法之所以为法,

正因其恒定不移,方能约束众人,维持纲礼。

若因一时之需,便弃法不顾,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法将不法。

且百姓视我等为楷模,我等之行,直接影响民心向背。

今若纵容陆云逸之行,百姓何以信服?士气又何以提振?”

周豪缓缓摇头:

“邹大人过于执着于文字之法,而忽视了战场之变幻莫测。

士气之提振,非仅在于律法之严明,

更在于将领之决断,士兵之信念。

陆将军此举,虽或有争议,

但若能借此彰显我军之决心,令敌军胆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至于百姓之谩骂,不过是暂时之风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