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是陶家茶楼的饭菜,一点儿都不差。
闲汉快跑的送过来,到手上时,这饭菜还都热乎着的。
许黟没有和吴大夫他们同吃,他被拉到邢岳森那桌,吃的是同样的小菜。
一份八糙鹌子,一份煎白肠,一份清炒蒲芦,两碟腌制的咸菜。
许黟食不了那么多,他看阿旭阿锦吃的是下人的饭菜,只一道荤一道素,就捡了一些肉食来吃,其余的让两人端着盘去。
邢岳森看在眼里,扯嘴笑:“黟哥儿还是老样子,有吃的都不缺他们一口。”
“这是好东西,浪费了可惜。”许黟夹了一块八糙鹌子,这吃食他上回没在陶家茶楼的小二嘴里听到,想来当时人家觉得他食不起。
毕竟这玩意确实贵得很。
名字里面的八糙,其实指的是“八瓣糙果茶”,是山茶科,它的果实可以榨出油。
这油在时下十分金贵,用它来油烹鹌鹑,这一盘子切成薄薄片状的鹌鹑肉,外皮酥脆,带有茶油的清香,油而不腻,食而不肥。
他挑了几块尝鲜,没有继续多食,吃了两碗米饭,剩下的咸菜,也分给了阿旭他们。
咸菜废盐,普通平民很少会腌制咸菜吃。阿旭他们今日吃到了好些从没吃到的美味吃食,两人吃得眼睛都眯成了线。
这回,邢家为了积德行善,也是颇为费了些功夫。
不仅他们这些大夫得到不错的待遇,跟着同来帮忙的学童,厮儿和女使们,个个都得了赏钱。
得知午时过后,还要继续干活,他们皆是手脚麻利,先许黟他们一步,把热水烧起来。
许黟等到这一刻,才有机会去观摩粥棚那边的情况。
后方临时搭建的灶口,有三排烧火的口子,上面是大铁锅,三个模样约莫十三四岁的女使,戴着粗糙的腹围,用襻膊将袖子固定住,撸着两条胳膊地烧着火。旁边,有小厮抡着长长的木棍,搅着锅里的米粥。
米粥加了栗米和豆菽,米香随着滚动的烟雾飘散,离得近一些,能感觉到灶前的温度不低。
得这活的女使小厮,是最最高兴的,在这般冷得天气儿,能躲在灶房里取暖,谁会拒绝。
到前头,是两个半人高的木桶,这煮好的粥就会倒在里面,分给排队的百姓。
许黟发现,不仅城外贫困的百姓来领粥,住在城里一些穿戴不算太差的,也拿着碗来分粥。
午时的时候粥棚歇了半个时辰,还有不少人留在原地排队。
许黟看过去,见他们缩着肩膀蹲着脚,哈着气,跟旁边熟悉的人扯着话,东张西望,这瞧瞧那看看,见到后方堆着的一袋袋粮食,眼里就有了光……
待新的粥熬好,队伍重新活跃了起来。
排队等候着的人群热热闹闹的,脸上的麻木都多出喜色。
许黟再看那舀粥的小厮,每回舀的都是满满的两勺。
这两勺稠粥装在盆里,罐里,足够领粥的人饱腹。
……
“许大夫?许大夫。”
忽然,跟着他的学童小跑地过来找他,找到人了,就停下,吐着气道:“许大夫,吴大夫找你,好像是来了个病人,那人病得奇怪,脖子像是生了什么怪病。”
学童看向许黟,眼里已全都是崇拜了。
这许大夫不过大他一两岁,就有这样令人惊叹的医术,怎么能不让他这样的学徒羡慕崇往!
他说着话,许黟已经先他一步地走到前头。
学童赶紧跟上,跟着他来到义诊堂这边。
吴关山见到许黟回来了,就招手让他过来,许黟一走近,还没等吴关山开口,他先看到了那个病人。
许黟脚步微顿,忽而开口:“瘰疬?”
“许大夫也是如此认为?”吴关山问他。
许黟蹙着眉,缓缓说道:“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注1],这病人脖颈长着连串珠状的肿物,与书中记载极为相似。”
吴关山听得点头,确实和书籍中所说很像,不过他跟在陈大夫身旁学了将近二十年的医学,还没有接待过这样的病者。
因而,他一时半会有些拿不定主意。
“瘰疬”初始于《黄帝内经》其中的灵枢寒热篇,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一开始会是小黄豆大小,到中期就会变成连串的珠状,到后期,会皮肤发红,里面流有脓水。[注2]
在古代中医里,有“十疬九死”的说法,民间里,不懂这是什么病,就叫它“老鼠疮”,有知晓这病的人,都说这病治不好。
而且能治这瘰疬的大夫不多,像吴关山虽师承陈大夫,但因为从没接触过真实的病人,在见到这个病人时,先找的是同为大夫的许黟商讨。
吴关山对许黟道:“我带了书籍。”
他说的书,就是《黄帝内经》了。对着许黟说完,就让学童将他带来的书箱拿来。
这书箱里放着几本古中医书的手抄本,从字迹上看,皆出自吴关山之手。
他翻到对应篇章,紧皱着眉头看完,对许黟道:“需得扶正祛邪,针刺发病的脏腑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