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舍弟诸葛亮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85章 慷慨到出乎天下人意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实不相瞒,我军此番带来战兵三万,今年之内,挡住夏侯渊、稳守垫江是绝无问题的。后续待道路易行、后方再陆续添兵,总数可过五万,明年必能发动反攻。

恕我直言,这个方略也是经过我主深思熟虑的:曹操进入汉中后,不可能长期指望从关中运粮补给汉中,否则光是翻越秦岭的损耗,就能把曹操拖死。

所以,持久战之下,曹操只能指望汉中郡本地的产粮、来维持夏侯渊的消耗。而汉中总共不过十几万户百姓,加上巴西,总数也到不了二十万户,这点产粮,能维持多少军队?

相比之下,益州总人口百万户,除了汉中和巴西,其余都在季玉公手中,靠巴蜀、广汉的产粮,长期来看至少能维持三四倍于汉中的驻军,时日一久,曹操必然不支。因此,从军事上看,对我军而言,缓战比急战更有利。”

诸葛亮这也是帮刘备直接摊牌,公开挑明了己方“缓战”的理由,跟黄权那句“担心供给大军太久、军粮不济”的说辞针锋相对。

刘璋阵营当然是算经济账的,希望尽快击退敌人。而刘备阵营当然是算军事账和政治账的,不可能完全被人当枪使、那么卖力去速战速决。

而且双方都找到了冠冕堂皇的说辞,把真正的决策动机掩盖起来。

你刘璋总不能为了少吃点粮食、就让刘备军主动进攻、多死人吧?粮食和人命,这个账是算不过来的。

作为刘璋嘴替的黄权,面对诸葛亮严密的分析,也是哑口无言,不好再纠缠这个问题。

而另一边,原本颇为紧张、唯恐谈判和睦气氛被破坏的张松,见黄权终于闭嘴,也连忙出来圆场:

“孔明先生所见甚是!曹军凶顽,如今士气正锐,确实需要消耗疲敌,从长计议。纵然要多支应些军粮,我蜀中士庶也必然能理解。”

“对对对,是我不该提这事儿的,玄德兄来多少兵马,都是情分,来来来,还是喝酒!喝酒!”刘璋也连忙借坡下驴,不再聊尴尬话题。

然而,就在大伙儿都以为这件事情过去了的时候,诸葛亮却突然主动代表刘备、稍稍退了一步。

只见他摇着折扇,悲天悯人地说:“季玉公与张别驾所言,也不无道理。虽然军事上我军确实应该先相持消耗曹军锐气,但蜀中百姓的负担也不能不体恤。

要贵军长期提供三五万战兵的粮草,甚至更多,百姓确实苦了些。好在,我主素来仁德,入川前与我商议时,也想到过这一点。

既然蜀中存粮不足,愚以为不但需要节流,也需要开源——我有一法,长期来看,可让蜀中稻米增产数成,来之前,我已与我主商议,愿意将此神农妙法,与益州士庶分享。如此,便不怕支应不起军粮了。”

诸葛亮此言一出,刘璋、张松、黄权都是悚然一惊。连严颜、张任那些武将,也闻声侧目。

相比之下,刘备、庞统等人始终泰然自若,完全不觉得意外——显然,诸葛亮说的话,是他入川之前,就已经跟刘备商量好的了。

益州诸文武中,张松是唯一去过刘备那儿的,他听诸葛亮说得如此郑重,心中已经隐隐然猜到了,不由声音颤抖道:“孔明先生所言,莫非是……”

诸葛亮:“没错,正是我军在荆、扬引种已有两年的林邑稻!此物在早春时节,可比寻常稻米更早下种一个多月时间,而且可以用小田育秧、移插至大田之法,错开大田生长时日。因此可以一年两种。

当然,一年两种之后,也需辅之以精耕细作、追水追肥,才能保持田地肥力,种上几年后,还要轮种豆菽以肥田。但不管怎么说,有了此物,让稻田每年总产量增产三五成是绝无问题的!

我军在荆、扬推广两年,因种子难得,第一年只有数乡之地种植,第二年有三县之地种植。今年秋收后,把收上来的粮食都尽量留作种子,便可种满一郡之地。

我军愿意分出其中一个县所需的种子,在明年春耕前、以大船运至蜀中。先在江州和成都周边,各选半县之地种植。如此代代繁衍,三四年后,便可覆盖蜀郡、广汉大部分稻田。让蜀中百姓,皆受其利。”

刘璋、黄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彻底震惊了。

刘备居然肯拿出让整个四川稻田总产量至少增产三四成的好东西,白送给益州士庶?他已经带了几万士兵来帮助防守了,长远来看,居然还打算帮助当地百姓增产,来弥补他们吃掉的军粮?

如此一来,认真算账的话,前两年内,益州百姓确实还是亏的,因为前两年种子基数太少、推广面积有限,增产的产粮肯定比不上五万大军吃掉的粮食多。

但是第三年起,益州军民就是纯赚了,再往后推广面积越来越大,只会赚得更多。

刘备这是既帮益州军民御敌,还给良种教益州人民增产粮食,军事和经济上两手一起扶持,两手都要硬。

这是什么节奏?刘备就是特地跑来做大善人的么?

关键是,这样的条件,刘璋根本没有理由去拒绝,也不可能拒绝。

刘璋要是拒绝了,或者他身边有谁提议拒绝的话,那么他们立刻就会被愤怒的益州士民干掉——玄德公给我们高产的良种,你们居然敢代表益州人拒绝?谁给你们的权力?

而刘璋阵营中,张松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他心中不由惊佩:“好计!此计看似对益州本地诸侯有巨利而无一害,三年后就可纯赚不赔。

但玄德公如此播仁义于百姓,三年之后,怕是益州上上下下都要对他感恩戴德,谢他的活命之恩。就算三年后益州本地官府可以纯赚不赔,恐怕也不是刘季玉坐在那个位置上享受其利了……”

很快,旁边的黄权也意识到了,但他也同样没法开口反驳,甚至都不能开口提醒:这样由着刘备收买人心,三年后益州人还会站在刘璋这边么?等益州建设得很好了,享受成果的怕是已经换人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