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舍弟诸葛亮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25章 这也在使君的规划之中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蜀郡和犍为郡的内政工作,在诸葛亮举重若轻地调度下,很快就进入了快速而稳健的发展阶段。兴修水利和井盐、火气的技术磨合,也日趋成熟。

一批能臣能吏,也在这个过程中,快速脱颖而出,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点关照。

从黄权到杨洪,从张裔到王连,皆在待提拔的范围之内。

时间转眼来到了建安十三年的七月。随着农历五月到六月中的农忙季暂时告一段落,蜀中的百姓们也多多少少能缓一口气。

而官府也照例会在每年的这时候,征发二十天左右的徭役,兴建一些周期比较短的工程——汉朝时的徭役,普遍是夏末一次,冬天一次。

冬天的农闲更久,征发时间也比较长,往往允许农民稍微远离故乡,服一些长途的徭役。而夏末的徭役,往往是一些小修小补,在当地就地干活。

今年是诸葛亮治蜀的第一年,因为春天时对刘璋的战事,导致成都周边诸县多多少少耽误了农时,百姓全年的庄稼总收成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虽说官府已经决定减免一部分田赋,但以诸葛亮的仁慈,总是希望做更多的事情,帮百姓渡过贫乏之年。

考虑到耽误农时后,一些百姓全年的务农工作量本就会减少,闲着也是闲着,急需干活的机会补贴家用。诸葛亮自然也会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调整徭役的征发周期和力度。

好在他和大哥诸葛瑾、去年就开始试点租庸调和代役钱的变法了。在江州、梓潼等地,已经磨合了快一年。如今再移植到蜀郡和犍为郡、广汉郡,自然也就平滑得多,不会闹出太多水土不服。

考虑到蜀郡这边农业生产受影响最大、也最为人多地少。诸葛亮便决定今年鼓励成都周边、尤其是西边的郫县、都安等地,百姓能少交钱多服役,甚至可以超期服役赚工钱。

而蜀郡东部地区,因为当初被刘备军占领得更早、今年春天时也更早恢复农业生产,百姓有更多农活可干,诸葛亮也就鼓励当地百姓多种田、多交钱纳粮,换取免服徭役。

诸葛亮的政策宣传下达之后,当地百姓也很快听明白了其中利弊,便纷纷自发响应。

原本蜀郡要集中人力修都江堰的话,可能得从全郡各处都征发不少徭役民夫。很多民夫要上工,就得先赶一两百里路到都安县修水利。

而按照东汉原本的徭役制度,五百里之内的徭役赶路,官府根本是不管的,这是百姓应该自负的额外损耗。而夏末秋初的徭役期本就不长,总共才干了二十天的活、要是路上往返赶路就额外花掉十几天,这比例也太亏了。

所以蜀郡最东边那些距离都江堰远的县,百姓其实是一贯很反感被抓去西边修堰的。

现在听说新来的诸葛使君体察下情,让他们多缴点钱粮,就免去夏末秋初的这轮徭役,百姓自然是鼓腹讴歌,踊跃响应。

而那些离都江堰很近的县,百姓听说可以多干活多赚粮,也非常欢欣。

诸葛亮轻轻松松就用他那只无形的大手,在丝毫没有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便把原本僵硬死板、资源调度低效的徭役,整合得高效了不少。

黄权、杨洪等具体经办操作的官员,在帮着处理了这些事务后,也是愈发叹服不已,不得不承认诸葛使君的内政之才,实在是超越凡俗太多太多。

很多天马行空的善政举措,竟都能做到“官府少花钱、百姓少受苦、但最终干出来的成果却还能比往常更多更好”。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神迹,除了诸葛使君以及他那个传说中的大哥以外,天下还有何人能做到?

……

随着徭役的高效征发,蜀郡这边的都江堰修复工作,从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短短二十天之内,就粗略进展了不少。

夏秋之际本就是多雨季节,水利及时得到修缮,也能更好地抗止洪涝,保百姓农事平安。

犍为郡那边,随着大批徭役民夫的投入,打井和铺设竹制火气管道的工作,以及营造配套的熔炉、煮盐工场等事宜,也进展迅猛。

七月初十这天,张裔终于兴奋地给诸葛亮上了一道报喜的公文。

告知在江阳县,已经建成了第一座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大型炼铁熔炉,以及配套的灌钢炼钢工坊,欢迎使君随时来视察。

而就在此前几天,王连也上书报喜,说使用最新的重锤打桩法,汉安县已经挖出了第一口深度在三十丈以上的卤水深井,出盐卤极为丰沛。

而且因为打穿了盆地构造,甚至可以形成自喷、并且伴有火气。打出来的火气,通过张裔那边已经试验成熟的技术,也都可以安全搜集起来。

只是这口深井的位置不太好,远离人烟稠密之地,运输也不太方便,当地又没有铁矿石。所以打出来的火气不适合用来炼铁烧窑,那就直接就地用于煮盐了。

诸葛亮得到喜报,加上夏末徭役期已快过去,他在成都这边的公务也稍稍闲了一些,便决定去犍为郡视察一番。

顺便,也好把已经在犍为郡住了两个月的黄月英接回来。

诸葛亮如今二十八岁,黄月英二十五,已经成亲近十年,连儿子诸葛瞻都六岁了。老夫老妻之间,倒也没那么片刻难以分离,加上黄月英确实醉心工巧机械,诸葛亮也乐于偶尔放她出去散散心,做点她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诸葛亮始终很有分寸,每次放老婆散心,都不会超过三個月,正好舒缓平日里每日相对的疲惫和压力。

几天之后,诸葛亮便在侍从的护卫下,首先来到了汉安县。

王连提前北上数十里,迎接诸葛亮,并为他担任向导。

考虑到诸葛亮旅途劳顿,王连还想先去县衙、接风洗尘。

结果才走到半路,王连随口汇报之际,提到最新凿出来的大深度盐井就在城北。

以诸葛亮的勤政,便当即表示不忙回城歇着,直接转道去盐场视察。王连还想再劝,诸葛亮只说他事务繁忙,不想走回头路,王连只能立刻照办,一路上连忙详细介绍盐场的情况。

诸葛亮听他汇报清晰,有条有理,而且临时改变行程计划,也没有导致慌乱,看起来像是那种“工夫用在平时、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的,便又增添了几分欣赏。

很快,一行人便到了盐场。

诸葛亮在王连指引下,看到了一口立着高峻井架的新凿盐井,井口宽大,卤水水位虽然比较深,但是站在井边就能看见,下面还在汩汩地往外冒泡,显然不断有盐卤和天然气在翻涌上来,一看就是非常高产的优良盐井。

为了尽量搜集天然气,盐井的井口部位倒扣了一个漏斗状的大锅,顶部就连接着刷了漆和胶泥的竹管。

虽然漏洞大锅四周还是有缝隙能漏气,但基本上也能确保冒出的火气有八成以上都顺利搜集起来了。很显然,这口集气漏斗的造型打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天然气的比重远比空气轻,会自动上浮”的特性,估计也是黄月英的作品。

看到这一幕,诸葛亮也非常欣慰,妻子这些年学习大哥留下的“化学密卷”,用心程度一直不亚于自己,非常擅长利用各种气、液的比重不同,分离混合物质,这次搞盐井又露了一小手。

诸葛亮忍不住细问:“这口井,竟已深挖到三十丈以上?算算日子,你们全力施工,也才个把月吧?以如今的技术,后续能够保证挖到多深?”

王连连忙解说:“虽然全力征发民夫服役才二十日,但此井早在五月初刚开始试用打桩掘井机时,便作为试验井持续开挖了,至今已挖了近三个月。

初时每天甚至可以深挖一两丈,到了十几丈后,慢慢降到每日两三尺,二十余丈后,再减慢到每天一尺多。但相比于原先仅靠锹、铲的挖掘方式,新法已经快了至少十几倍!

使君构思之法,实在是神异惊人!我估计,用此法将来至少能挖到五六十丈,不过耗费的时间,应该也会在一年以上。这就要看再挖下去是否划算,毕竟如今这么深,出卤出气已经非常可观,持续喷涌上十年八年都是有可能的。”

王连一番解说,非常直观地解释清楚诸葛亮所用的新技术、对于产能究竟有多大的提升。

挖盐井这活儿,跟后世挖石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具体来说,同样的地质结构,一口深峻的盐井的产出,可能轻易就超过了同样位置好多口浅层井。

如果打不穿深层岩壁,可能得到的就只是一些渗出来的地下水。一旦打穿了,把深层的地下卤河打得形成自喷井,都很正常。至于天然气的产量,就更是受井深的极大制约了。

一言以蔽之,擅长挖深井,就能得到远超于同时代的井盐和天然气产量,这绝对是十倍数量级以上的降维打击。

如此惊骇的进步空间,也难怪这些犍为郡本地的官员和工匠,对于诸葛亮引入新技法的贡献,会如此膜拜了。

看完盐井的挖掘和汲水现场,诸葛亮顺便又看了旁边的煮盐工场。

刚刚引出来的天然气,果然是按照黄月英此前的二次改良意见,在最终出气口前面加了一个皮橐,来验证出气管里的气压是否足够高。

点火之前,会先堵住出气口蓄力,看皮橐鼓涨到非常饱满时、确认不会回气回火,才会打开出气口。等气头稍稍排空,中段天然气相对纯净时,再开始点火。

当然,诸葛亮如今来视察时,这座煮盐工场已经处在稳定生产的状态,并不需要重新点火。

诸葛亮看到的,是一根根粗硬的筇竹输气管,尾部被每隔几步钻了一个孔洞、然后接出一根细铁管,铁管的末端还被打了很多小孔,小孔中都在冒出火焰,烧煮着上面架设的大铁锅。

煮盐的火力非常旺盛,而且长明不灭,还不用人工添柴加草,就全靠天然气解决,煮盐效率自然也非比寻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