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舍弟诸葛亮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45章 讳败为胜,方能稳住朝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黄老将军过谦了,主公赏罚分明,打了胜仗就该升赏,这有什么可露怯的?

何况如今大战才刚刚开了个头,如果不重赏你今日之胜,诸将会怎么想?人心岂能凝聚?

古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求贤、‘先从隗始’,黄老将军今日,便如昔之郭隗,但受无妨!”

面对黄忠的感激涕零和谦逊推辞,诸葛瑾说话也是非常有水平。

三言两语就让黄忠心中暖洋洋的,面子上也完全过得去了,再不用担心自己今日突然受赏升迁过快,将来会不会导致同僚嫉妒。

这种事情,原本就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并不是诸葛瑾无的放矢、跟空气斗智斗勇——

在原本的历史上,黄忠在汉中之战时,定军山勇斩夏侯渊,被刘备一下子从杂号将军表为征西将军。随后汉中之战结束,刘备称汉中王,黄忠再升四方将军之一的后将军。

这事儿就一度导致留守荆州的关羽不服,最后还是诸葛亮写信安慰关羽,说黄忠“犹不如髯之超凡绝伦”,关羽才欣然得意不再多说。

今时今日,黄忠虽然没有一下子升到四征将军那么高,但他的功劳也不如平行时空杀夏侯渊那么大。

他只是击败了于禁、杀了史涣和蔡勋,并没有就此抵定荆北战役的全局胜利。

更关键的是,他才正式投靠过来一个多月,升太快容易导致跟了刘备多年的老人们有想法。

这种情况下,诸葛瑾巧妙地拿出燕昭王和郭隗的例子说事儿。

提醒大家向前看、关注大战正在拉开、正是用命之时,这就巧妙地化解了众人的多心,也让黄忠能彻底泰然受之。

毕竟,“战时授勋”和“战后论功行赏”,走的是两套不同的逻辑。

激烈的战争还在持续期间,这时候升官就要遵照“眼下谁最能打,谁最卖命,就给谁升得最快”的逻辑,

正如当初项刘决战之前,刘邦连异姓王都能不要钱一样封出去,管你韩信彭越英布,能帮我打项羽就封王。

一场战争、或者一个时期的阶段性战役打完后,坐下来再论功行赏,这时候才能考虑山头,考虑派系,考虑历史贡献。

这时候的刘邦,才有胆子说出“你们这些披坚执锐的只是功狗,萧何张良这样的才是功臣”。

诸葛瑾身为司徒,自然是有资格定这個调子的。

他几句话就把大家对立功受赏的期待,切换到了“大战未止,人人都还有机会”的模式上,可谓举重若轻。

黄忠一时都没想明白这么多弯弯绕,但他只是发自本能地觉得司徒真是明察秋毫、赏罚分明,

下面的人做的每一点善举、或是做事时的每一点好的用心,都能被司徒看见,都能在赏罚中得到体现。

“末将不会说话,只知马伏波曾言为将者应老当益壮,大战在即,我这把老骨头,正好蒙主公千金市骨,自当奋力报效,让天下人看到这骨市得对!”

黄忠这番话,说得旁边其他将士也都倍觉激励,热血沸腾,打算后续再接再厉多干几票大的。

诸葛瑾谈笑风生地引着众人回城,黄忠摆下接风酒宴为诸葛瑾解乏。

席间诸葛瑾不断妙语连珠,让众人愈发士气高涨,立功心切,细节自不必提。

酒席之后,黄忠也免不了请示起后续的作战计划安排。

诸葛瑾一时倒是没有再透露更多,只是安抚他们道:

“老将军稍安勿躁,经此一战,曹仁必不敢再贸然举动,再有最多十日,关将军的扬州援军就能赶到了,到时候再考虑下一阶段的战事不迟。

这几日,你们便好好休整,恢复体力调治伤兵,且待西边霍仲邈那边传回佳音即可。”

……

诸葛瑾代表刘备封赏了黄忠和其他立功诸将,也大大激励了一把刘备军上下的军心战意。

刘备军一时士气高涨,求战心切,似乎只要曹操敢来,他们就敢连曹操本人都打败似的。

刘备身在宜城,也是大摆宴席庆功了好几天,每每喝醉了,就向身边的人感慨:

“子瑜久不历战阵,孤还当他这些年,已经醉心于天下大略、将来为我大汉革故鼎新,扫除积弊。

没想到,子瑜的应变将略之能,还是不减四五年之前,甚至愈发炉火纯青了。幸好孔明在平蜀的这三年里,也颇得历练长进,能独挡关西。

他们兄弟,真是……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也难再找到古人形容。”

刘备很想整几个词儿,形容诸葛瑾诸葛亮兄弟的不分伯仲、一时瑜亮,无奈他文化有限,实在是整不出合适的词儿了,也找不到古人典故来类比。

不分伯仲?人家本来就是亲兄弟伯仲好吧!这词儿不能这么用。

至于一时瑜亮……人家也本来就是瑜亮。

刘备竟有一种类似于“《诗经/论语》作者不知道如何引用成语”的痛苦。

写经的人,永远是寂寞的。因为他们要负责为一种语言文化、创造原始初代的成语。

诗经里每一句四字短语,都是后人的成语。

论语也是。

诸葛兄弟这几年不断创造的新历史,也算是在造福后世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了,可以给他们制造无数的成语典故去引用。

只可怜了同时代的人,语屈词穷没有成语可用。

……

而与此同时,另一边在襄阳城内,此时此刻却是愁云惨淡。

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于禁惨兮兮地败退回襄阳,出兵时带走四万七八千人,回来只剩了一万五六千,整整三分之二都没了。

更关键的是,哪怕是逃回来的这一万五六千人,为了减轻负重提升奔驰的速度,他们的铠甲丢失率也非常之高,

哪怕活着回来了,其中半数的人都得重新配发装备,否则就只能转职当轻步兵用了。

面见曹仁的时候,于禁无地自容。

所以他在回到襄阳之前,就提前卸了甲胄,连衣服也没敢穿,还特地让人在路上找了些荆棘,捆绑在背上。

见到曹仁后,于禁立刻上前拜伏请罪:

“末将无能,在当阳惨败于黄忠之手,丧师无数,实在无颜见将军、见丞相!”

曹仁脸色铁青,并没有立刻表态赦免于禁,因为他也治军甚严,而他此刻还不知道于禁到底是怎么输的。

他必须弄清楚状况,确认是否“非战之罪”,才好下判断。

所以他只是先冷哼一声:“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还望你戴罪立功!具体功过是非,你等丞相定夺吧!我且先不罚伱。”

于禁愈发惭愧,只有唯唯而已。

曹仁该训的也都训了,部队该安抚还是要安抚,就拨下一些酒肉,给逃回的将士们解乏充饥。

至于于禁,也就一视同仁,跟败回的普通士兵一样待遇。先给点薄酒肉干,垫垫肚子,随后跟士兵一样吃掺杂着麸子的粗麦饭和野菜。

充饥之后,曹仁才单独把于禁喊到荆州牧府,细细询问战败细节。

曹仁一开始满心的不屑,觉得肯定是于禁打得太差了,发挥不好,要不就是治军不行,部队临战士气军心都不稳,简直是干什么吃的。

但听了于禁的详细叙述,曹仁才越听越心惊。

尤其他八年前也是参加过官渡之战的,他亲历了曹操最艰难的时刻,也知道曹操当年是怎么搏命堵上全部身家的,最后总算搏赢了,才灭了袁绍。

此时此刻,于禁描述的敌军形势种种演变,曹仁都忍不住捏了一把汗,自问当时如果是自己指挥,怕是也毫无可能躲过诸葛瑾的算计。

这么诱人的诱饵,自己能忍住不去吞么?诸葛瑾设的坑,自己能不去踩么?

这里面,有几成是临战时的水平发挥决定的?

又有几成,是还未开打之前、在自己决策要出兵劫粮/烧粮仓那一刻时,就已经注定了的?

反省了一番后,曹仁也唯有长叹,自忖躲不过这些算计。

复盘的时候,他还特地找来了贾诩,希望跟贾诩一起探讨。

一方面是寻求些心理安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认当初究竟有没有可能、通过于禁的临场发挥、避免这场大败。

而贾诩在听了于禁转述的黄忠部署方略、诸葛瑾安排下的诱敌毒计后,也是忍不住倒吸了几口凉气。

“嘶……这黄忠的部署,居然如此歹毒……如此说来,他竟是一步步都特地迎合了我军将领的人心思忖习惯,有的放矢……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贾诩是懂行的,他自己最擅长的,也是利用敌人的惯性思维和心态定势,去针对性地搞事情。

所以,整个曹操阵营内,除了曹操本人以外,估计也就只有贾诩最能看出诸葛瑾部署中、藏得最深的那一层歹毒用意。

贾诩总结不出“利用敌人的路径依赖、去针对性算计”这样的后世心理学专业术语,

但他完全可以理解,诸葛瑾这么干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诸葛瑾当初的思维路径,是怎么逆向思维推导过来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被贾诩这样的人心操弄老阴比一解说,曹仁才彻底理解了诸葛瑾有多阴,他内心对于于禁的苛责,也居然暂时化作了不忍。

“文则也是可怜人呐,他面对的居然是如此凶险的局面,如是我去,甚至是我带着贾文和一起去,怕是也难躲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