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舍弟诸葛亮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12章 刘璋驾驭不住的人,不代表诸葛亮也驾驭不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虽说南中蛮兵的武器较差,主要靠淬毒杀伤。但如果毒箭射中甲缝的话,还是很有可能射穿的。

“这甲缝隙这么大就不怕被射穿么?为何要把铁片缝在布里?如此制甲又有什么好处?”甘宁很是不解。

张裔连忙细细解释:“甘将军放心,虽然这个缝隙确实比札甲还宽一些,但我们都试过了。

这种缝隙,主要怕的是长矛贯刺。因为长矛由敌兵双手握持,持续发力,哪怕扎中甲面,也容易偏斜、最终滑到甲缝处再捅进去。

至于弓箭,离弦之后就没有再受力了,射中甲面后,劲力能损失至少七八成,就算被铁片阻挡偏斜,碰到了甲缝,也是绝对无法穿透数层厚麻布的。

除非是刚好射正在甲缝上,那确实没办法,但这种可能最多只占十之一二。传统札甲的缝稍微窄一些,但只要被射中缝,也是一样的。

而南中之敌,多用短兵配盾,以崎岖攀援野战为主,很少有长矛铁戟列阵而战的,只要没有枪戟阵战,这种甲已经够用了。

用布面缝合铁片,还能让甲胄更加便于活动。如果铁片交叠,手臂、大腿等处弧度太大,就要把甲片做得很小,才能围绕臂、腿,那样做工就太费力了,不可能普及到基层军官和精锐士卒,只有将领才能用得起。

如今放弃了铁片之间的堆叠,虽然牺牲了接缝的强度,但最多只要三片长条铁片,就能把一段臂、腿遮挡起来,用最小的工费,就实现了最大面积的遮护,极为克制南中蛮兵的毒箭。”

张裔侃侃而谈,把此甲设计的优劣,娓娓道来,剖析明白,甘宁也终于领会了其设计思路。

这是稍稍牺牲了一些防御力,换取更轻的重量和覆盖更全的防护面积。如果牺牲掉的那点防御力,确实影响不大的话,那这个设计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

他并不知道,其实这个设计,也不完全是出自诸葛亮的指示。诸葛亮在荆州时,得到下属的汇报后,也总结了当时各种设计的痛点,并且和大哥诸葛瑾讨论过。

诸葛瑾虽然不是很懂古代兵器,但是在听说了“南中铁甲容易锈蚀、太过笨重闷热、防御覆盖面积不够”等痛点后,他凭借前世的记忆和常识,尤其是看过的那些古装剧,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后世明清时常见的“布面甲”。

后世一直到宋朝为止,中原王朝的官军都很少在铁甲外面罩布料,主要是为了炫耀武力,把钢铁露在外面更威武,能震慑敌人。

但是,铁片露在外面湿热环境下就容易生锈,还得不断打磨保养,磨掉锈迹,也会降低装甲的耐久度和防御力。

唐宋时,一直没有征服南诏和大理,也不需要在太湿热的环境下作战,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到了明清,却是对西南彻底掌握了,后来还改土归流。

布面甲就是在湿热铁甲易生锈的作战环境下,慢慢发展出来的,虽然不漂亮,防御力却不差。

当然,如果是在北方用布面甲,那就不用考虑透气性问题。可是在南方,必须考虑透气。

诸葛瑾提出最初的思路后,诸葛亮再实事求是验证调整,最后就确定了使用厚亚麻布作为布面,让甲胄更透汗透气一点。

而铁甲片本身,可以用植物油脂浸润一下,以形成钢铁外面的保护层,进一步防止锈蚀。有亚麻布包紧在外面,减少了空气和钢铁的接触,也能进一步减缓铁锈。

至于插片式布面甲的甲缝弱点容易被箭矢钻进去的问题,诸葛瑾最后想到了模仿宋朝人给士兵穿丝质内衬的办法来解决。

用丝绢制成的内衬,可以在箭矢射中时包裹住箭头,让箭矢更容易拔出来,避免二次伤害。而且南中蛮夷工艺简陋,不太会做带倒刺的箭簇,有了丝质内衬后就更好拔箭了。

这个时代的箭矢淬毒,除了箭毒木树汁之外,也多是靠细菌类的毒药,指望形成伤口后扩大感染来致命。所以哪怕被刺伤了,只要快速拔箭清创,也能把淬毒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此种种细节都考虑到之后,也就有了此刻甘宁眼前这批新甲。

这些甲胄用的钢片都非常轻薄,而且因为火气井冶炼出来的钢铁纯度更高,韧性更好,很容易弯曲成贴合人体的弧度,进一步降低了用料重量。

南中本来就生产植物油,历史上南蛮军用到的藤甲,就需要反复浸泡植物油料来增加强度。所以用来给钢甲片浸油降低锈蚀也很容易做到,军工原材料供给很充足。

蜀地本就丝织品产量很高,光是每年织造的蜀锦,都能行销天下。现在抽出一些生丝织物,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绣纹和裁剪,就做一点士兵穿的内衬,也还是用得起的。

这些需求,都刚好能被蜀地和南中的物产弥合,整个供应链运转起来就很舒服。

这些甲胄,唯一的问题,就只是遇到火攻会比较麻烦——虽然不会像浸油的藤甲兵那么易燃,但是铁片浸泡过油脂后,遇到火表面一层多少会烧一阵子,而且厚麻布的布面本身也会着火。

但这种程度的问题,本来就是不可能避免的,人总得穿衣服,任何布料的衣服本来就可燃。南中蛮人不懂谋略,不会火攻,所以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

甘宁仔细视察完张裔这边为叟兵部队提供的新山地战甲胄生产情况,也摸清了这些装备的性能优劣利弊后。

他对于指挥这支蛮兵部队打胜仗的事儿,也是信心大增。

但张裔鼓捣出来的东西,显然还不止于此。

正在甘宁欣慰之际,他又拿出几件蛮兵常用的短兵器,向甘宁展示。

甘宁一眼扫去,首先就注意到一把战斧,他眉头微微一皱,乍一看觉得没什么稀奇的。

因为山地战蛮兵喜欢用重型短兵器作战,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当年组成丹阳兵的那些山越人,就喜欢用钉锤甚至短柄的狼牙棒作战。用手斧的虽然不如用钉锤的多,但也不算罕见。

但随着甘宁进一步仔细观察,他很快又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同之处。

张裔打造的新战斧,刃口长度要更长一些,也就更不容易被敌人通过格挡住木柄部分的方式招架——东汉时,原本主流的战斧,受限于重量和用料成本,斧刃其实是比较短窄的。

虽然短窄的斧头,砍到铁甲一样能破甲,甚至压强还能更大更集中。但是短刃斧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被格挡,对方架住你没有刃的那一段,斧刃就发挥不出战力了。

如果把刃口的宽度加长数倍,让敌人慌乱之间无论怎么招架,都会架在刃的部分上,那么以战斧的巨力惯性,把对方格挡的木柄直接砍断,都是很容易的。

不过,既然原本的战斧并不打造成这个样子,而如今张裔造的这批却做到了,那就说明张裔肯定是克服了一些技术难点,或是得到了什么新颖的设计思路启发。

甘宁并不懂军工生产,也不懂冶金锻造,他只能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问起其中缘由。

张裔也知无不言,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难点,以及改良后的优势。

“往年打造的战斧,斧刃短窄,一方面是钢材强度不够,如果斧刃厚度不够,却一味拉长,巨力劈砍之下,就容易折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优质的钢材价钱昂贵,打造战斧时要尽量省料。

不过这两个难处,如今都一一解决了。犍为郡的火气井炼钢工坊,锻造出的钢材韧性更胜往昔,能够在总重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打造出刃长提升数倍的战斧。

而且,名匠蒲先生,今年又按令君的吩咐,琢磨出了一种新的打造战斧之法,也可以用于打造其他厚度比较大的兵器,令君称之为夹钢法。

就是用廉价的普通铁材,配合优质好钢,在好钢背后开槽,或是叠打,把廉价厚实的铁材夹在槽内,在略微红热时,用巨力水锤锻打冲压,将其紧密夯实在一起,冷却打磨之后,便再无法分开,战斧整体的强度也绝对够用。

有了这些新的短柄重兵器,将军率领蛮兵在丘陵、密林之中野战,就再也不用惧怕当地南蛮的伏击了。纵然当地南蛮有数倍之众,也难以抵挡朝廷之兵。”

张裔提到的“夹钢法”,后世同样是很容易想到的。

正如后世随便拉一个普通人,都知道“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说明现代哪怕是打造一把菜刀,其刀刃和刀背用的钢材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在东汉,夹钢法也好,包钢法也好,无疑都还处在摸索中,甚至是毫无踪迹可寻。

这个时代的匠人,要控制刀刃和刀背的钢材不同特性,只能是靠分程度淬火的方式实现,而能实现这一步的,也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名匠了。

而张裔让蒲元鼓捣出来的这种新生产技巧,对于远在荆州遥控的诸葛瑾而言,却不过是灵光一闪拍脑门的小点子罢了。

他只是知道几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俗语,就能轻松想到这么一条惠而不费的技术改良小技巧。

看着己方从甲胄到武器,都得到了量身定做级别的加强,甘宁内心自然是愈发笃定,他觉得自己已经万事俱备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