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舍弟诸葛亮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毕竟郭图、王修这些人,原先在袁谭手下时地位已经比较高了,甚至有的在袁绍手下时就身居高位。这些人是看不上地方上一个实权郡守的位置的,只能是给他们更多的封户爵位、清贵虚衔,好好养在那儿。

也就辛毗辛评兄弟这个级别,或是崔琰这种原先在袁绍那儿混得不得志的,才能看得上小郡太守的位置,至少是稍升了半级。

而且,诸葛兄弟用人,也不希望给郭图那种人以高位,哪怕他已经投向了己方阵营。

尤其诸葛瑾,他是知道历史的,他对郭图这种人总有一种刻板印象,一想到袁绍的下场,袁绍手下那些派系林立的坑货他就不想尝试重用,宁可从中低层选拔人才。

诸葛瑾的那些不好公开说的用人倾向,自然是一直保密的,有些话一旦说出来,容易影响团结,他连主公刘备都没说。

不过赵云和周瑜都是诸葛瑾的妹夫,算是自己家里人,加上诸葛瑾前些年亲自坐镇北疆、慑服三郡乌桓并吞并辽东时,赵云、周瑜也都在他手下做事。大家一起相处数年,才隐约知道司徒对于袁青州旧部的用人标准。

赵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大舅子司徒为什么要这么想,但他坚信大舅子的看法肯定是有道理有深意的。自己不理解也要坚决贯彻执行,反正肯定对兴复大汉的大业有益无害。

最终辛毗听了赵云私下里推心置腹的勉励,也是大喜过望,一再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干,为大汉处理好最东北边陲的归化工作。

将来说不定也能给其他同为袁大公子旧部的文官做个榜样,让其他旧同僚也看到发光发热的机会。

最后,赵云还给辛毗留下了五千骑兵的驻军,帮助辛毗维持当地秩序。

又从辽东郡腹地,调来五千步兵、一万户汉人军屯,作为第一批掺沙子的移民,也都交给辛毗管理,并且留下了作为武将的张著负责具体的带兵和军事指挥工作。

做完这一切后,赵云把之前俘虏、受降的扶余军老兵,筛选一番,挑出战前刚刚被临时征募入伍的民壮,直接遣归种田——当然,这些士兵在被放回去之前,早就被收缴了武器,所以放回去也是无武装状态。

至于扶余军中的全职老兵,以及后来抓到的一部分高句丽军俘虏,赵云全部先带回辽东郡襄平县,再慢慢处置。

对于那些高句丽战俘,赵云也是初步筛选了一番的,把那些射术精湛的神射手留下,继续从军,慢慢改造。

而那些临时征募、箭术相对差些的,或是年纪超过四十岁的,都留在扶余郡当地,给移民来扶余的汉人军屯当苦役,负责开荒。

当然,如果将来高句丽国肯完全臣服大汉,接受大汉的统辖调遣,那么也可以把这些高句丽俘虏放回去,恢复自由民的身份。

如果高句丽继续冥顽不灵,这两万青壮他们就一个也别想要了。

……

处置完安置尉仇台、和在扶余郡设官的事儿后,赵云回到襄平,先稍稍驻扎了一些时日,

然后又派遣使去高句丽国交涉,要求对方的国主向大汉正式称臣、自去王号,并且接受大汉的官职。否则,她就别想要回自己的嫡子,以及那些俘虏了。

作为底线,赵云授权使者向高句丽国主承诺,可以允许高句丽国主的家族,将来继续在高句丽那片土地上世官。

这个处置方略,倒也不是赵云此番出兵后临时起意的,而是早几年他在处置东北夷狄问题时,就向诸葛瑾请教过、然后诸葛瑾给他支的招。

只不过,因为没有合适的条件,这招始终没有实操落地过,如今才逮住机会。

诸葛瑾设想的这个方式,有点类似于后世唐宋时对西南夷的羁縻统治,也就是设置“羁縻州”,如今的大汉则应该叫“羁縻郡”。

这是一种从外邦称臣状态、向正式改土归流状态过渡的中间状态。

外邦称臣的藩属,其国主还是可以保留王号的,算是遵奉汉人天子的蛮夷君主。而后世明清“改土归流”后,则是把当地统治者都变成了流官,没有世袭,没法一代代保持统治。

介于这两者中间状态的羁縻,至少是要求当地统治者去掉王号,也不能有国名,名义上算是中央朝廷的州或者郡,当地的统治者身份也要改成“太守/县令”这些,名份上算是正常的汉臣。

只不过跟内地汉臣相比,羁縻州郡的长官是可以世袭的,老一代的郡守去世前,要上表表奏自己的某个儿子接替太守之职。

皇帝一般情况都会批准,但如果发现他那个儿子确实有问题,抓到了真凭实据,那也可以干涉驳回,要求地方上的实权土皇帝换另外一个儿子接班,甚至让他的弟弟接班。

总之就是朝廷有权在当地统治家族内部、挑一个相对最亲善朝廷的人来接班。

如今扶余国被赵云用武力灭了,尉仇台及其子孙,自然无法得到正式的羁縻世袭承诺,或许两三代人之后,就会变成流官了。

但高句丽的情况不一样,赵云并没有时间立刻深入长白山去攻杀那些渔猎民族,成本付不起,也没有足够的收益。

让大汉朝廷为了夺肥沃的松嫩大平原打一场决战,这是可以接受的。为了长白山区而战,就有些勉强了,穷山恶水的太亏本。

赵云只是歼灭了一支出山的高句丽军主力,但没精力占领高句丽全境,他也就不好拿对付尉仇台的条件去对付高句丽国主,总要再比扶余国的案例稍微多让点利。

不过实际上,赵云心里也清楚,等将来天下太平,这些问题都不会一直遗留下去的,最多两三代人之后,朝廷还是会渐渐渗透,把当地的统治模式逐步汉化,彻底变成流官统治的模式。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些蛮夷国主,第一代第二代或许还谨慎守法,三代以后,迟早会被抓住罪名把柄。

当初刘邦建汉时,那些所谓的封国,理论上不也是永远世袭罔替的?但经过惠帝、文帝,到了景帝的时候,就已经七国之乱了,到了武帝的时候,已经推恩令了。

这么算下来,基本上到了第五个皇帝,之前遗留的世袭同姓王国都能推恩令推掉,何况这些外邦?以蛮夷的骄横,都不用拿“酎金失爵”之类的罪名找麻烦,他们肯定会自己把罪名送上来的。

总而言之,赵云提出的条件,目前来看还算宽容。

高句丽国主看到赵云使者送去的威胁言语后,权衡再三。

考虑到本国最精锐的青壮都被赵云一网打尽了、甚至被罚为开荒的苦役奴隶,自己的嫡子也被俘虏了。

高句丽国主最后还是选择了名义上的彻底服软,愿意去掉国号,改称大汉的高句丽郡,但他的家族要世袭高句丽郡太守,其他实际统治一律不变。

赵云当然不好直接答复他,就派人把高句丽国主的回复直接送去南方,送去襄阳,由太尉刘备亲自定夺。

相信刘备和诸葛瑾看到高句丽国主的上表后,自会正式册封其为高句丽郡太守的。

虽然没有拿到实际的利益,但先拿到绝对的名分也好。

如果对方下次还敢妄动,大汉也有了正式平叛的宣称。

“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

ps:赵云、周瑜这边,这两年种田期的建设和扩张剧情,总算也写完了。诸葛瑾自己,其实这段时间没什么事迹好写,所以显得有点流水账,抱歉。

不过明天开始,终于回到筹划正式北伐的部分了,这也是统一前的最后一个大副本,中间还会穿插一些政治层面的名分争斗。

(大家对于本书曹氏家族如何变本加厉欺压、严控刘协,刘协是否会反抗,也可以发表看法,因为曹操比历史同期更弱了,他想靠正常的功绩称魏王,甚至称帝,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我主体会按自己的设计写,但大家建议的细节部分可以吸取的,我也会吸取)

最后有些内政变法建设的戏,可能会留到统一之后、再以番外形式写。

这样不爱看内政建设的书友可以看完统一就不追,也算是方便大家。

感谢大家的一路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