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郁知在跟着母亲去北京之前,从小是一直跟着外婆生活的。 &e&e她是在乡下长大的。 &e&e西北的平原,冬天冷,夏天晒,风一吹,庄稼地里的一排细长的黄叶哗啦啦地响。 &e&e屋后是一排白杨树,春天落絮,秋天落叶,一年年翻过去,没太多波澜。 &e&e外婆姓李,村里人都叫她“李大姐”。 &e&e老太太当过缝纫厂的女工,也自己创业干过公私合营的小卖部,是那种脾气">
首页 只有鱼知道(包养 强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五十六章离开童年之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书末页

('

&e&e郁知在跟着母亲去北京之前,从小是一直跟着外婆生活的。

&e&e她是在乡下长大的。

&e&e西北的平原,冬天冷,夏天晒,风一吹,庄稼地里的一排细长的黄叶哗啦啦地响。

&e&e屋后是一排白杨树,春天落絮,秋天落叶,一年年翻过去,没太多波澜。

&e&e外婆姓李,村里人都叫她“李大姐”。

&e&e老太太当过缝纫厂的女工,也自己创业干过公私合营的小卖部,是那种脾气很硬,背影却瘦削的小老太太。

&e&e她把郁知一个人带大。

&e&e不委屈她。

&e&e

&e&e小时候,郁知最爱做的事,是趴在窗玻璃上看人来人往。

&e&e村子不大,一条土疙瘩路,下边就连着镇子,有些小孩骑着自行车在巷子里疯玩,有些则是跟着大人下地干活,放学的学生叼着糖纸经过时会喊一声“李奶奶!”

&e&e郁知就站在门口,外婆在屋里剁玉米,锅里咕嘟咕嘟炖肉。

&e&e她回头喊一声:“姥,我饿了。”

&e&e外婆就说:“再等一会儿,锅再冒阵气儿就熟了。”

&e&e郁知从不闹,真的就等。

&e&e因为她知道,锅盖一开,是她那天最开心的事。

&e&e可以吃上肉了。

&e&e

&e&e外婆很宠她。

&e&e郁知的衣服从不破,有一点点小破洞救立刻补,大了就换新的;她的本子要用叁种颜色的蜡笔,小孩爱画,消耗得快,外婆就一趟趟拉架子车去镇上买。

&e&e村子里很多人家的小孩上不起学,但郁知能,她上学第一年每次考试就能拿上奖状,还能多吃一碗糖水鸡蛋。

&e&e村里人说她命好,说她有个“比妈还亲的姥姥”。

&e&e郁知听了只是笑,不说话。

&e&e

&e&e有时候晚上,外婆会坐在郁知的床头,讲她妈的故事。

&e&e“你妈跟你一样,小时候不爱哭,书念得特别好,人长得也俊,那会儿全村人都说她能考出去。”

&e&e“姥,那我妈后来为什么没考?”

&e&e“她早恋,跟了你爸,一个外地做生意的男人,傻啊。”

&e&e“然后呢?”

&e&e“就去了北京。”

&e&e说到北京时,外婆总会顿一下。

&e&e那是一个又远又大的词,郁知从没见过它,却在课本和信封上见过。

&e&e她想象过很多遍:北京应该有很多人,有高楼,有一拧就会出热水的水龙头,还有她的妈妈,一个一岁的弟弟以及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父亲。

&e&e弟弟她也没见过,外婆说她妈怀他的时候,她爸就出事了,包的工地电缆塌了,人当场就没了。

&e&e郁知听过一遍,没问第二遍。

&e&e外婆说得轻,但郁知懂:那不是“出事”,是“死了”。

&e&e

&e&e郁知七岁前没怎么喊过“妈”。

&e&e准确的来说,是没什么机会。

&e&e每年过年,母亲可能回来,也可能不回来。

&e&e回来时带点新衣服,几盒奶糖,很多郁知没见过的新鲜玩意,把她抱在怀里,问:“学习咋样?”

&e&e再看看她写的字,夸一句“写得真整齐”。

&e&e她妈每年回来得晚,走得快,说话也不多,穿得比村里女人时髦,身上有怎么闻都不会消散的香味。

&e&e郁知有点舍不得母亲,外婆就把她搂在怀里,说,母亲要去北京了,那有弟弟等着她照顾。

&e&e实话说,郁知不恨她弟,当然,她也没见过对方。

&e&e只是觉得,好像世界上有一只漏斗,专门把她的妈妈漏进去了,然后盖了盖子。

&e&e每年就只开一次。

&e&e“你长高了啊。”离别时,母亲说。

', ' ')('

&e&e郁知“嗯”一声,想抱她,可她妈已经蹲下去收拾行李。

&e&e她还想喊一声“妈”,又咽下去了。

&e&e她怕喊出来,那人会说:“哎哟,都这么大了,还黏人呢。”

&e&e所以她只喊“姥”,喊得特别清楚。

&e&e

&e&e郁知六岁那年夏天,村子里暴雨连天那阵,母亲急匆匆回来过一次,只待了一晚就要走。

&e&e郁知还没来得及高兴半天。

&e&e母亲走得很早,要赶第一班客车。

&e&e屋里静得很。

&e&e外婆起来在灶上烧水,灶膛咕哝着冒白汽,屋子里飘进来一股潮乎乎的柴火味。

&e&e郁知躺在床上没动,眼睛悄悄睁了一条缝。

&e&e她假装睡觉,把自己缩在被窝里,手指头揪着枕头边角,侧着耳朵听门口的动静。

&e&e她妈在收拾东西。

&e&e拎包、系扣、拉拉链的声音响了好一会儿,她听得一清二楚。

&e&e外婆坐在她妈对面,手上拿着一本刚翻出来,卷着边的存折。

&e&e“你真不多待两天?娃都还没醒。”

&e&e“妈,我这回真得急,后天就要交定金,不给就没名额了。”母亲声音低下来,“我是真没办法,晚一天都不行。”

&e&e“用多少?”外婆没多问。

&e&e还没等她妈开口,外婆就说:“算了,全给你拿上吧吧。”

&e&e老太太把存折塞进塑料袋,又用旧毛巾裹了一层才递过去:“家里现钱还有千八百,妈给你拿上。”

&e&e屋里静了一会。

&e&e过了会,郁知听见她妈说:“妈,这孩子我迟早得接走。”

&e&e“我不可能全给你扔下。”

&e&e老太太没吭气。

&e&e郁知的心里忽然被什么东西抽了一下。

&e&e她没听太懂,但她知道那是她妈在说她。

&e&e“我本来就没指望你能回来。”

&e&e“妈,我不是不想——”

&e&e“你有你的日子,在北京一个人带着娃,过得不容易,我知道。”外婆打断她,“妈这辈子养你,没觉得难过。”

&e&e“现在多养个,还是自己亲外孙,妈不觉得苦,有知知,妈心里高兴着呢。”

&e&e屋里没人再说话。

&e&e郁知听见开水灌进壶内的水流声响。

&e&e忽然,外婆低声又问了句:“你真想接知知走?”

&e&e“当然想。”她妈说得有些不耐烦,“我自己孩子,我还能不要?”

&e&e“你是真得快点接她了。”

&e&e“现在这丫头记事了,跟以前不一样了,前几年你回来,哪怕晚点,她还高兴得围着灶台转。现在你一回来,她就背着人坐一下午,一句话不说。”

&e&e“我说她想你,她还嘴硬,说自己牙疼不想说话。”

&e&e母亲笑了声,小声说:“一个小娃娃还学会伪装情绪了?”

&e&e外婆瞪她一眼:“她装啥?”

&e&e“知知这丫头可不是装懂事,是太早明白了。”

&e&e“孩子打小眼睛亮,现在呢?这一天天眼看着亮劲儿要没了。”

&e&e“我知道你忙,”外婆慢吞吞地说,“可这孩子啊,是会记事的。”

&e&e“她没哭没闹,不等于她心里不难过。”

&e&e“知知心里明白着呢。”

&e&e她妈没接话。

&e&e郁知听见门口响了一声。

&e&e“咔哒”。

&e&e母亲提着布包走出去了。

&e&e走得很轻,像怕吵醒谁。

&e&e但她醒着。

&e&e郁知一直都醒着。

&e&e那天中午雨就停了,风刮着窗纸板响,郁知跟着外婆在屋后剥未成熟的核桃。

', ' ')('

&e&e青的皮,很涩,她的手被染成一片黑。

&e&e郁知在想她妈说的那句“迟早”。

&e&e“迟早”,是要多久。

&e&e郁知不知道。

&e&e但她清楚,她是那个“迟。”

&e&e弟弟一定是先走的那个。

&e&e她知道的是,那些都是另一个世界。

&e&e她在这边,安稳,暖和,屋檐下有小燕子,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田地。

&e&e那边呢?北京呢?

&e&e郁知想象北京是大城市,是陌生,是她去了可能就被忽略的地方。

&e&e就算这样,郁知也想去。

&e&e她想看看母亲为什么留在那不回来,想看看她弟弟长什么样,想吃街上卖的裱花蛋糕和冰棍,不用等集会的日子才有。

&e&e郁知有点想哭,但哭也没用。

&e&e

&e&e郁知七岁的初春,外婆的脚扭了,在床上躺了好几天。

&e&e她一个人去镇上买猪肉,还去地里妄想做农活,但失败了,最后把自己搞得几乎晒脱了皮,一身的薄皮肉都成了艳红色。

&e&e回来外婆骂她,郁知只是扒拉着米粥,一口口喝完。

&e&e“你咋不说不舒服?”

&e&e“说了也没用。”郁知低头说。

&e&e这句话像一颗石子,直接砸在了老太太心上。

&e&e她怔了半天,最后一把把郁知抱过来,抱得紧紧的:“知知,姥怎么舍得让你长大成这样啊?”

&e&e从那天起,老太太就变得爱发呆。

&e&e常常在烧饭时看着郁知的背影,不出声。

&e&e一个七岁的孩子,背影怎么能看起来像是活了叁十年?

&e&e老太太想不通。

&e&e明明是自己一手带大的,怎么就越长越沉默,眼睛也不亮了?

&e&e晚上翻身时,老太太摸到郁知的手,软软的,小小的,热得厉害,她摸着摸着就哭了。

&e&e在梦里的郁知被泪水烫醒了,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坐起来,轻声问:“姥,你怎么了?”

&e&e老太太一个劲的抹泪,说没事,又搂着她,喃喃地说:“知知,你咋就长成这样了呢?”

&e&e郁知不是很明白,她只记得外婆握着她的手,不停地说:“你长得太快了,慢点就好了,慢点长,姥还能多疼你几年。”

&e&e“你再长大一点,就回不来了。”

&e&e

&e&e第二天,天蒙蒙亮,老太太就起来了。

&e&e她穿了件藏蓝色棉布外套,把头巾缠到耳朵上,塞了封信进兜里,一拐一拐地走去了镇邮局。

&e&e信封是老早前剩下的,皱巴巴的,上面写着:“北京市——”

&e&e后面的地址写得歪曲八扭的,老太太写得时候,手在抖。

&e&e

&e&e一次夜里,郁知醒来,看见外婆在炕头坐着,就着煤油灯一个人拿毛线钩娃娃。

&e&e郁知说:“姥,你怎么不睡觉?”

&e&e外婆说:“我给你留个东西。”

&e&e郁知不懂:“我在你身边,要什么要留的呀?”

&e&e外婆笑了:“那以后你要不在了呢?”

&e&e郁知似懂非懂。

&e&e那一晚,郁知梦见了北京。

&e&e梦里她在一个很高很高的楼下,楼上有人在喊她。

&e&e她跑啊跑,却总也跑不到那门前。

&e&e她站在风里,突然听见有人喊:“知知——知知——你吃饭了吗?”

&e&e郁知猛地一回头。

&e&e看见的,是她姥站在田埂上,围着围裙,皱巴巴的手上端着碗。

&e&e喊她回去。

&e&e郁知再次惊醒时,天还没亮。

&e&e

&e&e那年秋

', ' ')('

天,母亲回来了。

&e&e没像前几年那样“回来一晚”,更不开口说“忙完再说”的话,这一次,她带着行李箱,还有张已经买好的火车票,蹲在郁知身前,拉着她的手说,“知知,我们该走了,妈接你去北京。”

&e&e母亲在家待了叁天。

&e&e外婆从第一天就开始准备。

&e&e这几天里,老太太给郁知做了蒸鸡蒸鱼,每天喝的搪瓷缸里兑了糖水,鸡蛋煮得正正好,专门去镇上买了点水果糖。

&e&e“给你带上。”外婆说,“火车路长,要是不舒服,就吃点。”

&e&e郁知点点头,把糖接过来放进书包最底下。

&e&e她看着外婆从柜子里翻出她喜欢穿的小裙子,一件一件迭整齐了,又放下去,换上几件新棉布的外套。

&e&e“这个天,早上晚上都冷,你妈那儿也顾不过来,自己别感冒。”

&e&e郁知点头,还是没说话。

&e&e外婆没跟郁知说些什么“别走”之类的话。

&e&e老太太仍旧像平时一样坐在门槛边晒着太阳,跟邻居家扯闲话。

&e&e她说:“这娃啊,该飞的时候,我就不能拽着不放。”

&e&e第叁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屋外刮着冷风。

&e&e外婆起来给郁知装吃的。馒头、鸡蛋、还有前几天酱好的咸菜,全裹在油纸里。

&e&e她弯腰把那包东西塞进蛇皮袋,絮絮叨叨地开口:“知知。到了北京照顾好自己,要吃热饭,不准喝冷水,别饿着,火车上饭贵,你妈又舍不得买”

&e&e郁知背上书包,站在门口,回头看了一眼家里。

&e&e母亲在屋里翻行李箱,嘴里喊着:“票拿了没?围巾系紧点。”

&e&e郁知突然回过头:“姥,要不我不走了。”

&e&e小老太太一愣,抬头看她。

&e&e“我不想去北京了,我想留下来陪你。”

&e&e外婆笑了。

&e&e“别说傻话了。”她把郁知的小手握在掌心里,“知知。你要走的那条路,比这儿宽。”

&e&e

&e&e母亲牵着郁知出了村口,坐上长途大巴。

&e&e那是郁知第一次坐大巴。

&e&e车里有股汽油味儿,有几个男人半躺在车座上打呼噜,郁知坐在靠窗的位置,抱着书包,一路看着窗外的田埂,土坡,一个个往后退。

&e&e两个小时后,她们转了一次车,又坐了叁小时的大巴,终于抵达县城车站。

&e&e母亲带郁知在候车大厅里等了两个小时,领她上了绿皮火车。

&e&e车厢里人很多,抽烟的,闲聊的,孩子哭声不断,行李堆得像小山一样。

&e&e母亲让郁知靠窗坐,叮嘱她:“别乱跑。”

&e&e郁知抱着书包,乖乖点头。

&e&e火车哐当哐当地动了,车厢缓缓驶出站台。

&e&e一路上郁知都没哭,也没怎么开口说过话,静静坐着,看着宽阔无垠的平原越拉越远。

&e&e窗外是电线杆,苞谷地,郁知看见穿着破棉衣赶羊的人。

&e&e这是郁知第一次出远门。

&e&e她没见过北京真正的模样,她只知道那是个“该去的地方”。

&e&e——去上学,跟妈一起生活,见那个从来没见过,却早就占据她生活一部分的弟弟,郁瓒。

&e&e郁知有点紧张,也有点好奇。

&e&e可更多的是——一种她说不清的,胀胀的、空空的东西。

&e&e这种情绪,应该是叫做难过。

&e&e七岁的郁知坐在绿皮火车的角落,抱一个大大的书包,嘴唇抿得紧紧的。

&e&e一个小兵,静悄悄地出征了。

&e&e郁知眼睛有点干涩,她用力地眨了眨。

&e&e一分钟后,郁知动了。

&e&e她慢慢贴上车窗玻璃,小声地说了一句:“姥,我去看看,她是不是真的只喜欢我弟。”

&e&e没人听见。

', ' ')('

&e&e火车发出一声声长鸣,一路北去,把郁知的童年,一节节甩在了身后。

', '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书末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