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不知何时变成了只有龙川彻跟琉璃子的交流,大家隐约都知道这个女人来头不小,也只有龙川彻信誓旦旦的跟对方交流。
武田真妃有些恍惚,明明是个小孩却有种阔谈天地的气魄。弘平和尚在近代一举将文人的地位抬到最高,指责政府苛政暴政,未来的文坛是谁领衔,恐怕现在跟琉璃子对峙的龙川彻最有可能。
这边在聊天,一墙之隔的后面也有一顿精致的酒席。
不同于轻松明亮的会席料理氛围,这里摆放了四张小桌,两个老人,一个中年人,一个年轻女子坐在了这里。
席面上是‘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的怀石料理,三菜一汤,盛装菜肴的小桌是没有桌脚的“折敷”。
“我原以为写出《雪国》的作者具有‘政治冷淡意图’,但是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啊。”
穿着正式和服,盘坐在“折敷”前面,说话的是一个胸挎上纹着牡丹的老人。
隔壁在聊着‘政治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情,作家作为情绪最为敏感、情感最为细腻的社会群落,无疑对政治有着更为丰富、强烈的心理反应。’
龙川彻的观点是文人是修正社会的尺子,鹰司明良蹙眉看着面前的九条藤孝。
“选这么个人出来,不还是搞那个和尚那一套嘛。”
政治观点是文学观点,龙川彻虽然不搞阶级文学,但是并不否定文学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鹰司明良是五摄家家主之一,对面前的九条藤孝有些不解。
他们这帮贵族,政治家,十分厌恶文人对政坛对国家的插手,信奉的依旧是‘家天下’那套,龙川彻现在的说辞他们并不会喜欢。
他们需要的是傀儡,是喉舌,并不是有思想的工具。
“当时形势所迫嘛。”
九条藤孝淡淡的笑了笑,“芥川奖一出来,当时底部的青年都有些骚乱,你又不是没看到。”
上个月的芥川奖事件,将日本的青年问题摆到了公众眼皮底下,青年们隐隐有不满抗拒的骚乱行为,是龙川彻的《且听风吟》才慢慢安抚下来。
文学的事情只能以文学来解决,在文人渐渐势大的日本,已经是很多政治家的共识了。
“这帮文人。”
想起弘平和尚那帮作者,鹰司明良也有些头疼,这要早个一两百年,直接处理掉就是了,偏偏现在信息化社会,弘平本人也身份特殊。
一场‘奥姆真理教’事件,那个老和尚几乎成为了民意的代表,他是将身后龙川彻嘴里‘作家在有充分的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政治意愿选择自己的政治立场,根据自己的政治认知确定自己的政治观点,从而确立文学与政治的正常、健康的关系,即一种对等的、兄弟一般的关系。’
最好的实行者。
“作家不应该回避政治,反而应该积极参与政治。”
龙川彻的观点跟几十年前某个和尚不谋而合,鹰司明良眉头越蹙越紧。
“别管那个了。”
九条藤孝劝慰道:“一个没什么背景的毛头小子而已,用我们的资源扶持他做文坛领袖,到时候不听话处理掉就是了。”
龙川彻的政治观点被很多人虎视眈眈,听到老人的话旁边的今村夏子跟今村雄川嘴角抽了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