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来光脑系统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2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很可惜,接下来,没有鉴定出什么让大家振奋的宝贝,顶多村民家里有一些铜钱,凑了几套五帝钱,从铜钱中发现一些小平大样,阔缘大样,背星月纹什么的值个几十,几百的铜钱,不至于让村民们失望而归。

桌前,一位村民失望摇了摇头,手里抱着一个花瓶,转身离开。

一位老人手里提着一个竹篮走了过来。

“这个竹篮虽然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不是古玩,也不是古铜钱,这也能值钱吗?”一位村民好奇地说道。

“宋大爷一张坐了几十年椅子也能值三千块,这有什么好奇怪。”另一位村民笑了笑,说道。

“林大爷,你请坐。”

林大爷将竹篮放在桌子上,坐了下来。

陈东提起竹篮,仔细地看了看,随后抬头对林大爷说道,“竹篮做工非常精致,样子很旧,包浆红亮,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了,这个竹篮是你自己做的吗?有几十年了吧。”

林大爷点了点头,“对,我自己做的,祖传手艺,到我这里已经第四代了,靠这门手艺营生,我做的竹篮、竹搂、竹椅、鱼搂等竹制品,因为做工好,耐用,镇里很多人家买的我的竹产品,现在不行了,机器加工取代了手编,机器加工做出来的竹产品价钱跟手编的几乎没啥差别,花色和款式还好,没人买了,嫌咱这东西粗糙,我也不再做了,这手编手艺算到我这一代算是传不下去了。”说到这里有些嘘唏,眼神里说不出的寂寥。

陈东有些同情地点了点头。

其实不只是林大爷面临着传承与市场的两难和尴尬,随着工业化冲击和传统手工业的落寞,越来越多的民俗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比如陕西古法造纸,兰州水烟、萧山万缕丝等,有些传统技艺甚至还不曾为现代人们所熟知就已经逐渐退出百姓的生活方式,精湛的传统手艺后继乏人。

“这个竹篮值点钱,几十块,一百多块也行。”林大爷问道。

“林大爷,说实话,这个竹篮用料只是普通的竹子,.收藏价值几乎没有,不是什么宝贝,不过在这我看来,你这身传统手艺才是民间瑰宝,如果能够传承下去就是我民族的幸运了。”陈东说道。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