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晔今日去了趟兵部,找了于止戈大人,了解了当下纪朝的情况,此前并未有过武举一说,但是先帝爷在时曾经也从民间选用过将士,可也未曾形成过规模缜密的选举方式,被选用的将士多是民间举荐产生,但数量也极其的少。
他并不打算沿用举荐的方式,这种方式水分不小,到时候选拔起来的恐怕质量也不行,真正有能力的反倒是被埋没,若是要武举,那便大致得和科举一般,从小地方的县城选拔,再到省城州府选拔,能力出众者入京受选。
结合当朝目前的情况,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武举不能同科举一般时间战线拉的很长,科举就算一路顺风顺水,每次考试都顺利通过,考生也得三年后才进得了京城,纪朝今下缺少武科人才,若是像科举一般几年才赛出一批人,如此发展的未免也太慢了些。
他拟定时间为一年,考试的程序为三月县试,六月乡试以及十月会试,缩短了科举中童生试和殿试这两个程序,皇上在会试中便直接选取武状元,一来可以节省些时间,二来武举刚开始,来参考的人不会太多。
再者就是考试项目了,杨晔拟定了射箭,负重和摔跤三个项目,其中射箭分为步射、马射和平射三种。
县试中,考生只用考平射和负重,但考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视力和能否识字也会作为另外的考试项目,最后算综合分排名。
乡试在此前的县试的基础上加一门项目为摔跤,射箭加一门为步射。
而最后的会试,射箭一分为三,三种射箭方式皆要考察,负重和摔跤也会加大难度。不仅如此,还会一定量的考察军事策略,也是算综合分排名。
杨晔考虑过,如果单纯考武举军事技术,选出来的难免都是些莽夫,但两者算综合分,选□□的武官素质也就会好些。
万事开头难,第一年选举的要求只能放的低些,程序也要简单些,比起完善了多年的科举,自然是有些鄙陋,可若一开始就把规格定的很高,朝廷也甭想选出人才来了。
他把考试的时间以及项目细化以后,又着重于每次通过考试后的奖赏,县试通过,可参与乡试,获得武秀才的称号,所享受的待遇和文举相同,会试通过后可继续往上考试,荣获武举人称号,可在京城所办的军事策略学堂里就学,会试通过后,留京为官,至于这官职,那便由皇上来任免了。
熬了几夜后,他删删改改,添添补补细化了细节,可算是把计划给丰富完善了下来,虽然很多方面还不够圆满,但用于创立之初,他认为还是很合理的,毕竟科举创立之初,也是没有现在这般严苛的,等着武举一代代相传,进入鼎盛时期之时,想必也不会比科举差。
慌忙了几日,没得休息,他又赶去了温寒家里,温家张灯结彩,一派喜庆之气,谁料平日里闷不做声的温寒竟然福气大,和江少傅的小女儿看对了眼,江简看温寒老实还有学识,倒也满意这桩婚事。
最高兴的还属于杨晔了,好友和自己拜进的师门结了亲,往后大家都亲,当时看着李橙也成了亲,两人不禁都为温寒的事情着急,倒是没想到温寒快起来也是不含糊的。
三人在院子里笑闹了一阵。
李橙道:“我们三人里就温寒年纪最小,最后一个成亲倒是也不晚。”
“左右你们三人成亲的时间相隔的也不算太远,以后孩子也差不多大,说不定还能成为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