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电影工业之所以称霸全球,除了其健全的市场流通体系,强大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科技制作水平,完整的人材机制等以外,全面而多层次的电影评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电影工业在艺术和商业市场之间把握着平衡尺度。
美国专业的电影报纸和杂志有几十种,最有名的恐怕是Variety,Movieline,Premiere等,这些媒体的读者主要是业界人士,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剪接编辑,摄影师等。在这些刊物上出现的影评大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如探讨一些剪接上的次序问题,导演的手法和电影语言的运用,成本预算和实际支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剧本改编原作的不同侧重,等等。
芝加哥太阳报的著名评论家RogerEbert,甚至给出了李浩这部片子大拇指。关心娱乐的观众们肯定在报纸上或电视广告上见到或听到过“TwoThumbsUp”,“ThumbsUp”,“TwoThumbsWayUp”之类的评语。
可别小看这些大拇哥,它的权威性毋庸质疑,一部被Ebert的拇指举过的影片,不仅可以使其商业效益倍增,更可以使之成为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的追逐的目标。
要知道,这个拇指是别人不能举的,Ebert将其拇指注册了商标,大概的意思是,谁要是也想在报纸上举举自己的手指头,那得向他交钱才行。
除了专业的影评人之外,还有不少的观众们也给与这部电影不少的好评,甚至呼吁自己的朋友们一起进去电影院观看。
“现实主义德古拉,李浩并不像其他进军好莱坞的亚洲导演一样,去刻意迎合好莱坞,此片子他结合了东西方的美学与暴力,在吸血主题的背后一直潜藏着对生命和朋友的思考。”
“片中男主角在回归城市后的迷惘,也是他内心的一种解读,两种不同身份的体现,李浩让鲁宾成为了一个吸血鬼的英雄,一个守护正义的英雄,就像是超人和蜘蛛侠一样,而不是一个丢掉了人性的黑暗怪物,电影中的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美动听,大量的中小提琴的伴奏,让我恨不得现在就能够购买到一张电影的原声碟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