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那一只小飞天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那一只小飞天儿——天望(146)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松哥安慰拍拍水清浅的肩。早两天前,他们还一起说笑,庆幸从此能摆脱这中二狗子,如今调令铁板钉钉,他心里却愈加难受,不该偏偏这个时候离开他们家熊孩子,清浅才多大,侯爷也真是狠心。

以前也有。松哥一语道破真相,而且数量还不少,只是以前你尚未成年,御史们想骂人也够不着,只能落在侯爷教子不严的话题上,弹章都是侯爷顶着的。

空气足足凝结两秒,水清浅吸了一口气,下颌绷紧,嘴唇轻颤。他明白了,他没有爹妈护着了,所以,某些魑魅魍魉闻着腥味一窝蜂的涌上来,想挑软柿子捏。面无表情的水清浅在嘴边慢慢渐起一个微笑,表现出非常符合身份教养的大家公子的风轻云淡,只是眼角微眯。

太子銮驾浩浩汤汤的回城,一路的八卦传闻免不了传到帝都,所以参水清浅的内容也不能说无的放矢。人家弹的就是水清浅在安州府闹的那出,说他谋权诬告,私设公堂,以泄私愤,还说他染指了地方军权力,威逼安州府地方官告老病退罪名老大了,祸国殃民了都。

接到了弹劾,水清浅可以提交自辩,按照套路,就是态度好好的道个歉,在道歉中再扯出些前因后果,其主要目的是合理的表示出自己的无奈,形势的逼迫,或者意外中的意外自辩,就是一个自我洗白的过程,御史喷人无需提供正凭实据,风闻奏事,所以不管说出的罪名多吓人,实际也牵扯不上真正的罪行、刑罚,总之,只要你自辩能把事情圆过去,御史这关就算顺利通过。

但你以为御史的目的只是水清浅,那也未免把人心想的太简单。别忘了,水清浅浪了一路,全程相伴的还有一位真正的大鳄人物,太子殿下,国之储君,如今官场姬昭渐渐接手,有多少事情跟朝上大臣们正互相较劲儿。远的不说,他不娶妻,不纳妃,油盐不进,软硬不吃,还无声无息的离开帝都消失俩月,千金之子不坐垂堂,要这么说起来,太子殿下不合规矩不合身份的小辫子一大把一大把的,能瞬间把水清浅那点浪事秒成渣渣,只是秦王殿下声威赫赫,人家自己有地盘,有权有钱还有整个南疆培养人才储备,三条腿的□□不好找,两条腿的官员一抓一大把。江湖行话,他这叫点子扎手。所以此番,水清浅不被竖起来当靶子扎,简直天理难容。

所有事情的起因就是水清浅那只大有来头的腕镯,罪名定的是那老鸨子非法掠取贡级珍宝,又因为宋妈妈无法拿出赃物归还,所以还罪加一等,最后那一船的花娘子判了个充军发配,是很中规中矩的刑量,但是派去边疆驻军做奴隶,比起寻常罪犯背背扛扛的做粗活,那些花娘子的下场似乎只存在一种可能,想想边疆那些大老粗,再想想那母猪赛貂蝉的整体大环境,这下场,乍一听,就让人感觉残忍过分了。

被对方捏住狠掐的一点软肋就是腕镯的归属。水清浅当初甩锅甩得溜,但事实是,那个被讹走的、又莫名交还不出来的贡品级腕镯,就好好的戴在水清浅的手腕上,仿佛从未离开,那花娘子们的罪名摆明了不就是你设计陷害吗?

如果凭着这件事能把水清浅拉下水,那后面就可能扯出太子殿下在花船上争风吃醋大打出手,那太子殿下的私德问题、妻妾的问题就顺理成章的转成了朝政话题,一个精准的、完美的,话题切入点。

呵呵。

想得美!

水清浅第二天就甩出一个自辩的折子,本尊直接杀到大朝会上。

第155章弹章

就算没有宁仁侯的爵位,就算不走石恪的途径,凭水清浅自己正六品都军侯的官位,刚好踩在可以参加大朝会的底线上。作为六品的芝麻小官,水清浅举着自辩的折子直接站到了大朝会的中央,左边文臣,右边武将,周身十尺之内,就没有一位下过三品的。自辩什么的,他就喜欢亲身怼,

启陛下,臣水清浅,听闻御史台对近日安州某一案的判决有异议,并质疑臣在此案件中有干预司法的行为,臣有话说。

弹劾水清浅的掐点中心就是腕镯,文案说犯人私吞珍宝又交还不出来,所以依律判刑云云,但根据御史王大人听来的消息,腕镯被罪妇宋氏讹诈,但人家事后归还,算投案自首。而如今大殿之上,腕镯就在水清浅手上戴着,众目睽睽,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都跟判决里说的珍宝遗失,罪妇宋氏被罪加一等的情况不符,所以,水清浅就是仗势凌人,包揽诉讼,制造冤案。

水清浅举起手上的镯子,这只腕镯,是臣在安州布政司官宅大堂得来,据闻是由掌管民籍的刘大人亲自奉给太子殿下,当时在场的共有六位安州地方官员亲眼所见,如有必要,中枢可以派人去询问。

姬昭坐在嘉佑帝的下首,地位足足比所有臣工高出一大截,他居高临下,面沉如水,视线犀利,无言的威压,压得前几排重臣呼吸发紧,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水清浅提到殿下的时候,太子殿下虽一言不发,但就是有明晃晃给水清浅撑场子的感觉。

当时在大堂之内,刘大人一字未成提过嫌犯宋氏,也无人提及宋氏自首,这只腕镯的现身,从头到尾,与宋氏讹诈案无关。王大人,你是从何处听来的自首之说?或者,臣把事情的逻辑捋得更直接一点,如果罪妇宋氏有投案自首悔改之心,她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她应该有常识知道,赃物要交付巡衙,或者,她可以上缴给提刑司,再再次,她总认得府衙大堂吧?没有,一次都没有。腕镯突兀地出现在与案情毫无关人士,掌管民籍的刘大人手里。正常逻辑下,产生的第一个疑问就应该是:罪妇宋氏与刘大人私交如何,他们之间的利益瓜葛有多深?刘大人,在这其中是如何角色?

现在,我更想问一下,王大人在这件事里,是怎样介入的?作为一个中枢官员,大人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王大人凭什么不怀疑刘大人意图行贿太子的嫌疑,凭什么不质疑宋氏讹诈珍宝的犯罪动机,反而一口咬住受害一方的我?本官纵然有千般失礼之处,至少一点毋庸置疑,我的腕镯确实是被那宋氏巧取豪夺,欺压讹诈,众目睽睽抢去的,王大人没有询问一下受害方前因后果,一开口就替抢劫犯鸣投案自首之冤,你怎么做官的?

听到这里,在座诸位重臣心里都明白,那罪妇大约知道自己踢到铁板后,想选个体面的方式服软告饶,私了走人情。平心而论,这种事常见,官不举民不究就算了,但这次摆明了算计到水清浅的头上,那只小飞天岂是好相与的?不走正规流程被人捏住小辫子,还有啥立场喊冤。水清浅把规则律法玩转指尖,他要死磕,别说一个山野村妇,就是公堂之上五品御史大人不也被质问得哑巴吃黄连苦说不出?

水清浅,那位刘大人平白得了如此一位珍稀之品,转天面见太子殿下时,就把腕镯赠送给太子殿下了。

水清浅,如果是投案自首,刘大人为什么没有把此赃物送去提刑司?他没把物证交付巡衙,府衙,更没试图联系我这个失主,直接把价值二十万金的腕镯送给了殿下。王大人,你管这种行为叫拾金不昧?还是该论意、图、行、贿!

投案自首,呵呵,水清浅对着御史台方向一笑,明明眉目如画的一张脸,生生笑出一股寒天雪地,刀风割肉的刺痛感,我一贯尊重御史台风闻奏事的权力,我也理解御史台大人们,因为消息不畅、供词片面等等因素,可能造成的认知偏差,会有误会产生。但在风闻奏事前,为官操守,任何一位负责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御史大人是不是会辨别一下消息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是不是会问一句,事情发展有没有符合世俗常理,符合律法规范?如果王大人有经过正常思考,有一点为官素养,也不会连这样的基本判断都做不出来。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那跟信口胡言,无事生非的街坊大婶有什么区别,你凭什么穿这一身官袍,为天地立心,为民请命!?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