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卸甲后我冠宠六宫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免费阅读-酒千觞(83)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我能活下来只是侥幸,蓉儿受不了这个,找了个机会自绝了,莺儿看着至元伯,我不懂政事,更不懂为什么有人要散播北戎并不危险这种奇怪的谣言,就为了贬低曲将军的功绩吗?宋姑娘之死难道不是这些人的错吗?如果不是有人给她灌输了这样的观念,她会在两兵交战之时轻易跑去战场上吗?

至元伯没有接话,只是移开了视线。

莺儿却向他走了几步,展示着体无完肤、伤痕累累的躯体:你看着我,告诉我,你忍心让你的女儿遭遇这些吗?你能说曲将军当时的决定有错吗?

敬国公在对他使眼色,但至元伯始终没能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莺儿向他走一步,他就后退一步:我我

莺儿又看向刚刚打断自己的大臣:你说你没有时间去关心一个下人的想法,但我一个做奴婢的都懂的道理,你们为何不懂呢?一个下人尚知报答,你们呢?若无曲将军守护边关,你们还能在这里安心勾心斗角,去想着怎么对付她吗?若无边关将士守卫北境,你们还能在这里琢磨怎么克扣军饷吗?

我要说的都已经说完了。她淡漠的眼神扫过这些人,突然向一旁的盘龙柱上一头撞去。

曲红昭及时飞身而出,一把将她捞在怀里。又顺手扯掉了身边一位大人的衣服,给她披在身上。

被她顺手扯掉衣服的敬国公本人,穿着仅剩的中衣,衣衫不整地站在百官最前方,惊恐且茫然地看着眼前的纷乱。

113.第113章被飞快驳回的议和

大殿之上。

有一道略显粗犷的声音响起:早看你们不顺眼了,整日唧唧歪歪说什么打仗不难,变着花样地贬低武将,好像就你们文官有能耐似的,一群大老爷们还没一个小姑娘看得明白!

说话的是朝中一位武将,平日从不掺和世家和寒门的角力,此时终于看不过去,开口说了句话。

你胡说什么?当即有人怒斥。

我说错了吗?北戎不难打你们去打啊,连战场都没上过的,少在这儿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知道什么?你不是也没上过北境战场?

我没打过北戎,至少我知道别拖后腿!你们倒好,发生了点什么事就闹着要把边关守将叫回京对质,仗还打不打了?边关守不守了?要不要干脆让曲将军常驻京城陪你们玩过家家?!

驻边大将在外权柄极大,我们自然要时时监督,以免其行差踏错,最终闹出不可弥补的大事!

听你扯淡,你们分明就是有私心!

两方吵吵嚷嚷地对骂起来。

一片纷乱之中,帝王的声音响起:至元伯,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后者没有参与争论,只是看着倒在曲红昭怀里的莺儿,闻言,面色似有挣扎,半晌后终究是摇了摇头:臣无话可讲。

其他人可还有本要奏?

没有人应声,于是伴着大太监高声的退朝,文武百官一一散去。

从彼此怒视的表情上看,他们吵得还不够尽兴。

曲红昭横抱着莺儿,离开了这个险些让她血溅三尺的地方。

衣衫不整的敬国公经过至元伯身侧时,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后者苦笑了一声。心下对于曲红昭的愤怒稍减后,涌上来的才是失去女儿的悲伤。

端王府。

曲红昭给莺儿解了穴,让其悠悠醒转。

你怎么这么傻?端王世子正围在莺儿床边转来转去,还好曲将军救了你,你以后可别这么冲动了。

我不是冲动,莺儿抬眼看他,朝上的那些都是贵人,如何会在意一个小小婢子的三言两语?我想着,若我撞了盘龙柱,他们才会把我的话当真。

你、你唉,端王世子长叹口气,刚才那几个家伙是挺烦人的,那话我听着也生气。

谢谢你,曲红昭握住莺儿的手,谢谢你为了我做出这么勇敢的事。

将军不必如此郑重,这其实也没什么,和朝臣对峙时,莺儿表现得很冷漠,此时被她一夸,却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将军征战沙场,才是真的勇敢。

也许我十五岁时,曾经高傲到觉得自己简直是天下最勇敢的女子,曲红昭对她眨眨眼,但你、你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令我感到震惊,也让我明白,每个人身上的勇气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全都弥足珍贵。若易地而处,我未必能有你这样的勇气。

我只是孤注一掷罢了。

端王世子不放心地插话:那你以后不会再试图自尽了吧?

莺儿脸色白了白,低下头去,其实每次看到自己身上层层叠叠的伤疤,她都有一种想干脆一了百了的冲动,今日把一身疤痕袒露人前,她更是立了死志。

在场两人显然都看出了她的心思,楚子然急得抓耳挠腮:都是我的错,我害死了蓉儿,现在你又我做梦都在想,要是我没去北戎,该有多好。

世子,你还有其他丫鬟,不必惦记我们两个。也许她只是实话实说,但是听起来实在有些讽刺。

曲红昭叹息:莺儿,我不知道该不该用人生会很长很美好这种话来劝你,但是,至少等到北戎覆灭的那一日,亲眼看着我给你报仇。

莺儿猛地抬头,片刻后用力地点下了头:好。

刚刚在莺儿面前立下了覆灭北戎的誓言,曲红昭转头就听到了一个离谱至极的消息北戎派出使者前来求和了。

这在大楚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堂上人人都在议论此事。

其中旗帜最鲜明的当属曲红昭她压根不信北戎是真心求和。

其次居然是至元伯,失去了女儿的他,慷慨激昂地在朝上痛斥北戎罪状,坚决反对议和,看起来甚至比曲红昭更为激愤。

有臣子提议至少先听听北戎使者的要求时,至元伯第一个跳出来怒斥,并提议听什么听,直接把使者脑袋砍了送回北戎。

这倒是与曲红昭的意见不谋而合,她当时的想法是北戎打仗又打不赢,还好意思提要求?

由于至元伯太过激动,曲红昭一时为之侧目,险些把自己打算好的进言忘到脑后。

期间敬国公以阴鸷的眼神盯了至元伯不计其数次,后者权作不觉。

他的仇恨刚刚从曲红昭身上转移到北戎上,完全不想听什么议和,只希望曲红昭能加把劲,乱刀砍死北戎人。

虽然他如此激动,但大部分朝臣只是宽容地看着他,一副我们都懂的表情,转头就把他的意见归类为痛失爱女以致语无伦次,并没有真的把他的建议当回事。

北戎使者的要求,听还是要听一下的,尤其陛下本人也很好奇,他们能提出些什么来。

但在使者提出大楚嫁出一位公主给北戎九王子后,皇帝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继续说下去了。

使者不解,帝王更加不解:若朕不知战况,只听要求,怕是要以为贵国已经拿下了大楚的几座城池了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