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卸甲后我冠宠六宫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免费阅读-酒千觞(125)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女子的丈夫抹了把汗:已经去请了两回了,但镇西那家的媳妇正生产艰难,稳婆腾不出手!

他急得团团转,曲红昭一刻不敢松懈,仍然腾出精力白了他一眼:别晃了。

曲映芙在一边拿着湿帕子给孕妇擦去额头上的虚汗,曲红昭提醒她:和这姑娘说说话,别让她晕过去。

曲映芙只能没话找话:敢问夫人今年芳龄几何?

那女子挣扎着回答:我今年初便满十四岁了。

曲映芙有些吃惊,刚刚她就觉得这位夫人看起来显得年纪小,没想到真的是才十四岁:你比我还小着几岁呢,就已经要做母亲了。

女子的丈夫哭丧着脸:两位姑娘,你们懂这些?能不能告诉我,我娘子发作起来,为何这般吓人?

她才十四岁,你说是为什么?曲红昭看着床上的女子,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呢,居然就要生下另一个孩子了。

男子讪讪:十四岁怎么了?我我不懂啊。

曲红昭叹气,也不好继续责怪他,只是提议道:如果稳婆实在过不来,就去找找镇里有生产经历的女子,请人过来帮帮忙。

好、好。男子连忙转身去了。

好在大概一炷香时间后,稳婆急急赶到,曲红昭把人交给她,才松了口气。

曲映芙好奇地打听:姐,十四岁到底有什么问题?

曲红昭略作思考:我有没有对你提过徐杏霜徐姑娘?

没有,但我听说过她,太医院的女太医,可厉害了,现在京里那些什么王妃、命妇,请太医的时候就爱点名请她,曲映芙好奇,你与她有渊源?

算是旧识,曲红昭自然不会拿着徐杏霜的往事到处讲,此时便以旧识为名一语带过,当初我和陛下商量要兴办女学的时候,她就来找过我,说希望可以借女学普及一些学问。

什么学问?

曲红昭斟酌着措辞:关于女子最好不要太早嫁人、圆房、产子一类的,会对身子造成损害。

曲映芙倒吸了一口冷气:这、这

我明白,曲红昭点头,她说其实医家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只是肯重视这点的人不多,也没办法为大众所接受,这次开女学,是个最完美的契机,正好那些忙着读书的女子,更有可能会推迟嫁人的年纪。

那到底是该多大才才曲映芙有些不好意思把圆房两个字说出口。

徐姑娘的意思是,至少要等到十六岁以后再成亲。要生子,则最好再晚上两年。

曲映芙连忙追问:你和陛下可同意她的提议了吗?

我看不出有什么反对的必要。

那效果如何?

曲红昭摇头:现在连各地女学都没开全呢,急不得,还需要时间。

曲映芙叹气:要在女学里讲这个,我难以想象会遇到多大的阻碍。传宗接代,在很多人眼中是顶顶重要之事,让他们别急着要孩子,就是在试图改变他们长久以来的观念,这一定很艰难。

事在人为。

她话音刚刚落下那一刻,从房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

稳婆抱着孩子出来恭喜那丈夫:母子平安。

太好了。曲映芙开心地看向曲红昭,阳光下,长姐一如既往的眼神坚定,仿佛她真的相信一切可为。

事在人为,想着刚刚曲红昭轻描淡写地说出的四个字,曲映芙莞尔一笑:我几乎要被你的信心感染了。

想到这天下可能将会一点一点变得更好,曲映芙只觉得连今日的阳光都愈加明媚了起来。

167.第167章不忧不惧

边城。

时隔一年多,曲红昭再次回到了这个地方,她牵着马踏足街头,看着熟悉的风景。

这里于她而言,几乎是第二个家乡,从十五岁起,她就生活在这座城中,在这里第一次掌兵、第一次杀人、第一次肩负一城安危、第一次直面死亡

边城早已构成了她所有经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她的性格、观念都曾受过这里的影响,没有这几年的杀伐,就没有现在的曲红昭。

此时走在街头,很快有百姓认出她来,纷纷向她打着招呼,热情地喊着曲将军,问她是不是回来参加小卫大人和闻人姑娘的婚宴的。

一条街,从街头到街尾,只要看到她的,都忍不住凑过来说说话,春满楼的老鸨也对她抛了一个媚眼:将军,我们都想你了,你倒忍心这么久不回来看看。

曲红昭笑着一一点头回应,一旁的曲映芙不免有些惊讶:这里的百姓全都认得你啊?

曲红昭说笑道:谁让你姐姐我就是这么个爱出风头的人呢?

曲映芙看着百姓们的神情,有些出神:他们一定很爱戴你。

曲红昭笑了笑,带着妹妹去看了她念叨已久的草原,又上城楼远眺,去远远看了边军日常训练。

待终于回城时,曲映芙突然问道:你还记得吗?当初在宫里,我问你苦不苦,缠雪问你怨不怨。

记得,你现在肯相信我说的不苦了?

其实我早就想明白了,曲映芙对着她笑,但我不告诉你答案。

小丫头心思很多嘛,曲红昭弹了一下她的额头,并未追问,让她保留了这个小秘密,好了,走吧,带你去见见婉儿。

曲映芙看着长姐的背影,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样的人,无论在何处大概都不会被苦闷所困。

何况在这里,她是大将军,护佑一地太平,用苦不苦、怨不怨来衡量她,未免把她看得太浅了。

曲映芙蹦跶着追上去,准备去结识一下姐姐的朋友,那位从后宫走出来的闻人姑娘。

对于这些勇敢的姑娘们,她其实也是好奇已久。

边城百姓都说,这闻人姑娘不知哪里来的小仙女,和小卫将军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一手做菜的手艺出神入化,偶有左邻右舍上门请教厨艺,她也从不藏私,为人又温柔可亲,邻里有什么事她都愿意帮忙,一张小圆脸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从不见她和谁闹红脸,让人看见她的笑就觉得心情好。

他们成亲,左邻右舍们多多少少都上门送上了一份祝福,一进门,却发现院子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箱笼,还有人不停地往里搬东西。

一旁的喜娘帮着记礼单,记着记着急得想摔笔:等等,那位搬东西的小哥,你说哪箱子是赵姑娘送的?哪个是尹姑娘送的?还有李大人的又是哪个?

我脚下的这个,还有旁边的那个,那个和那个,还有门口的那个,都是赵姑娘的。小哥给她一通乱指,喜娘整个人陷入暴躁状态。

闻人婉笑着从她身边经过:不用记这些,是谁送来的,我都懂的。

喜娘一看她,连忙道:嗐,姑娘你不用跟着操心这些,安心回房等着接亲吧。

好。闻人婉点点头,她已经上好了妆,红唇灼灼,明艳美好。

喜娘笑了起来:姑娘真是我见过的最坦然的新嫁娘,半点不见紧张忧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