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娱:你就是这么玩音乐的?!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7章 会武术的印钞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你懂什么?这叫在心爱的男人面前,再凶残的女王也会如小女人一般。”

“哈哈哈哈!”

看着朋友们哈哈大笑。

兹洛浦气愤的喝口酒。

“我警告你们,我女儿现在可赚了不少钱,再笑,我就去买辆坦克把你们家给压平。”

“哈哈哈!急了!”

朋友们顿时笑的更大声。

也更加好奇起兹洛浦家里的这个“老外女婿”。

“赚钱?小雷吉亚今年不是还在读大学吗?”

“哼哼,我女儿一个季度的工资都快达到九百万卢布了!”

“会?!这么多?!”

感受着众人的震惊。

兹洛浦更加得意。

扬头微笑,轻晃酒杯。

伏特加仿佛都更加美味几分。

“这算啥?我这个女婿才厉害呢。”

在众人震惊的表情中,兹洛浦说出了更令人震惊的数字。

“我女婿这一个季度的收入都快达到两亿卢布了!”

“会!!”

亿为单位的数字顿时吓坏了朋友们。

面面相觑,眼中尽是震惊。

“这简直是找了个抢银行的男朋友!”

“抢银行怎么可能来钱这么快?这是印钞机!”

仓库顿时变得嘈杂了许多。

再次看向电视里,正在和主持人德米娜交谈的李灿。

总感觉仿佛看到了一座小山的卢布在说话。

还是个会武术的。

电视机中,采访正继续的进行着。

从俄派艺术,又聊到夏国艺术。

“我觉得,俄派艺术的内核其实对夏国艺术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李灿一本正经的说着官话。

看似官方。

实则内心全是吐槽。

但后半句话没法在国外电视台说。

【放在承平日久的今日,更需要俄派艺术的内核去对国内那些破b苦难文学进行矫正】

说了真会爆炸。

但这是事实。

俄派艺术,有狂热而英勇的精神,同时,也蕴含着悲观与苦痛忧伤。

可是,看似苦难,但其底色,实则是生存的坚韧。

如夏国一般,数千年历史中,有辉煌,有落魄,但更多的,是底层生存的苦。

与其说苦难。

不如说是悲壮。

只不过,相比夏国燕赵之地里,更偏向“壮烈”的精神。

毛子的悲壮体现在一种冷漠的“悲”与独属于雪国的“凉”。

但同为战斗民族。

苦难孕育出的共同核心,均是坚韧。

是向着美好生活战斗不休的坚毅。

反观当前夏国文娱产业中,是怎么描述的?

没苦硬吃。

在那些月薪八万的编剧眼中,吃泡面便是最大委屈,可以用来煽情。

以前煽情只是狗血,多少得真司个马,现在马没了,血也没了,只剩个狗。

“我认为,任何艺术都是向上的,俄派艺术在深沉与悲伤下,那种向上的力量,非常令人沉醉。”

在心里喷了八百个来回,但李灿笑呵呵的回复着。

时刻注意着发言的影响。

“李灿先生的回答真的很棒。”

德米娜毫不吝啬的夸赞着。

“采访也快接近尾声了,那李灿先生,有没有什么想要对观众们说的呢?”

“.既然是做音乐的,那就用音乐来传递内心吧。”

李灿轻笑,看向温妮。

“这首歌曲的取材,我相信电视机前观众们是绝对不会陌生的,源自于文学名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温妮点点头。

抱起吉他,坐在李灿的身边。

指尖划过琴桥。

吉他的分解和弦响起,轻轻扫过,便听温妮轻轻唱了起来,声音柔和,却暗含力量。

“迎向黎明,朝露轻抚伤口”

音乐并不如何悲伤。

而如淡淡的叹息。

更像是在缅怀,是在回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湖面大雾弥漫。

如绷带缭绕.它渗出了鲜红霞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太阳透过苹果树照在伤口.如蜂刺般灼热。”

温妮的吉他轮奏出旋律。

随着节奏轻轻摇晃着。

情绪上,没有多么激烈,更没有煽情。

似乎是想说,故事本身就已经足够感人。

“要充满爱意,怀揣信念和对生命的向往,

矢志不渝,别辜负她的盼望。”

“一颗热烈的心,

怎会在雾中模糊方向,

为它寻找曙光”

淡淡伤感中,展现的却是一种具备韧性的壮烈。

但却更容易打动人心。

待歌曲结束后,久经场面的德米娜也眼眶微红。

仓库也早已安静。

每个人都在沉默的喝酒。

这首歌曲,似乎让众人重新怀念起红色岁月,也回想起那惨烈的战争。

兹洛浦点上一根烟,长长吸了一口。

烟雾弥漫中,仿佛闻到了硝烟的味道,正如淡淡伤感的歌曲里,隐藏着的力量。

砰砰!

兹洛浦用酒杯轻磕桌面,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敬伟大的卫国战争。”

“敬伟大的卫国战争!!”

待采访结束。

已经是夜晚了。

虽然知道,宝贝女儿和女婿明天才会回家。

但回到家中,直到后半夜,兹洛浦仍然没有睡意。

为了避免吵醒爱人,兹洛浦轻手轻脚的站起身,从抽屉里翻出一个老盒子。

打开盒子,其中放着各种各样的老旧奖章,奖章下方,是一张张老照片。

这是温妮的祖父,兹洛浦的父亲留下的纪念。

从盒子里拿出一枚变形的弹片,轻轻摩挲,又小心翼翼的放回去。

凝望深邃夜空,忽地轻轻一笑。

ps,彩蛋章正在录制,录制后还要上传审核,请稍等。

这里详细说说。

为什么同样是苦难。

俄罗斯艺术就更容易被接受。

其实看一看余华的《活着》就知道了。

苦难不是要被歌颂的内容,而是去描绘生活状态与精神的调色剂。

歌颂的永远是苦难萌发的韧性与希望。

“活着”

所有人都讨厌歌颂苦难,俄罗斯这种苦难艺术,正是对苦难的否定与反抗,只是过程中蕴含一些忧伤与韧性。

所以令人着迷。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就非常符合。

追求永远是美好向上的,但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而不是国内的鲨臂苦难颂歌。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