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零之穿成男主前妻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元月月半-(69)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以前方剑平跟村里人打交道,会很认真很认真。后来他知道大部分人都有嘴无心,也懒得跟他们较真。

方剑平点头:对!

那人顿时被噎无语了。

旁边人忍不住乐了。

那人立即把矛头转向嘲笑他的人。

方剑平不是得理不饶人的人,见他不针对小芳,就跟小芳继续看他老丈人怎么处理眼前的事。

然而没等张支书发表意见,得理不饶人的人来了。

进门就嚷嚷:让让,让让,都挤在这儿干啥?没见过豆腐咋的。

在村支书家里还这么嚣张的人,除了他娘没别人。

方剑平和小芳不由得站直,两人互看一眼,看到彼此眼中的担忧,不约而同地出来,反手锁上门就让前面的人让让。

张家的院子长宽差不多,不过村民给方剑平面子,懒得理高氏,以至于他和小芳顺顺利利到张支书跟前,高氏才走一半。

小芳夺走她爹的豆腐就往屋里去。

张支书拦住:这么多人她还敢抢?

当着小芳的面高氏当然不敢抢。

儿子做出豆腐,老娘要尝尝总不能拒绝吧。

小芳让方剑平拿着豆腐,她用汤匙给她挖一口。

高氏眼直了:你这丫头啥时候变得这么抠门?

小芳懒得跟她废话,作势往自己嘴里送。高氏急了,夺走塞自己嘴里。

高氏此行的目的不是找张支书要豆腐,而是让他教自家做豆腐。确定真跟农场卖的一样,就让大儿子教二儿子。

其他人也不差这一口豆腐。过来的目的是确定他是不是真做出豆腐,做的豆腐能不能吃。

高氏替他们确定了,他们也不再关注豆腐,都转向高氏,纷纷质问她懂不懂先来后到。

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历经战乱,打过鬼子装过孙子,迎来和平的高氏啥不懂啊。

可是讲道理她家的豆腐得排在年后。

学会了过年就不要买了。

豆腐可以煎着吃炖着吃煮着吃,可以做成臭豆腐慢慢吃,也可以扔到屋顶上冻成冻豆腐,过年的时候跟猪肉一块炖着吃。

可以说连吃七天不带重样。

即便不做豆腐,豆浆或者豆腐脑也能饱腹。

高氏来的路上都想好了,要是方便的话,多做点等闺女来看她的时候给闺女拿点。

年前不学会,闺女春节过来看她,拿啥给闺女啊。

高氏直接问:老大,你做豆腐的这个豆子是村里的?

张支书觉得这话好笑:我自己做豆腐哪能用村里的豆子。再说了,村里的豆子都是来年青黄不接时的口粮。

既然是自家的,凭啥先教你们?高氏转向众人,我儿子的东西必须先教我。

众人被她说的无言以对。

四队长立即说:广进磨豆浆得磨是村里的。

此言一出,众人又来了精神,纷纷让高氏退后。高氏往前挤,他们就往后扯。

张支书一看这样不行,要打起来,赶紧大喊:住手!

他在村里威信极高,一见他动怒连高氏也不敢再耍无赖。

张支书道:这个豆腐要盐卤,你们谁家有就先给谁家做。不过你们最好几家一起,因为一次太少做不着,太多了你们吃不完。

要是没盐卤呢?有人不禁问,是不是得买?

用石膏!

苍老的声音从村口传过来。

众人不由得回头看去,就看到站在最外层的人让出一条路。里面的人见状也让出一条路,等人到跟前众人都很意外居然是老李。

小芳也倍感意外,他一个大佬居然会做豆腐。

方剑平好奇地问:你还做过豆腐?

老李笑着说:听人说过。

以前刚到村里,老李不敢走动,每天不是呆在牛场就是呆在养猪场。

村里人习惯了他的存在,见他一直回不去,很多人都以为他得呆到老,就把他当成村里的一份子。

外面虽然冷,但比牛场和养猪场空气好,有几个老头就邀请他出来逛逛。

刚出养牛场,就看到村里人往张支书家跑。

老李以为出什么事了。

张支书从没把他当成一个需要改造的人,还吩咐知青好好照顾他,老李打心眼里感激他,也忍不住跟众人过来。

到门口才知道他来这么久很少吃到豆腐不是村里人懒,而是不会做。现在不许人走街串巷换豆腐,想吃豆腐只能去农场。

老李怕对他抱有成见的村民不信,解释道:农场的豆腐厂大不大?

张支书想想:挺大。

老李道:要是用盐卤得多少卤水?

对啊。张支书恍然大悟:大批量生产肯定得用别的。又不是像以前换豆腐的,一天两三板。

有人忍不住问:石膏贵不贵?

张支书:我明儿去农场问问,再找以前换豆腐的人问问。

那今天呢?又有人问。

高氏立即说:今天教我。

问话的人想送她一记白眼。

张支书真无语,这样的人居然是他娘,你豆子没泡,我咋教?

高氏满心满眼都是豆腐,把这点忘了。

那你给我两块豆腐,我想吃豆腐。高氏理直气壮地吩咐。

小芳不惯她这毛病。再说了,当初分家的时候可是说的好好的,有字据有证人,证人还是张支书的几个叔叔,以后他爹生老病死由他负责,他娘的一切由张老二负责。

想吃找张老二去!小芳立即说。

高氏习惯性扬起她的小拐杖。

小芳扯掉围巾,拉开她爹,直面高氏。

高氏不由地想起她闺女被绑起来送回老二家,顿时怕了,我懒得跟你个傻丫头一般见识!瞪她一眼,就用小拐杖戳其他人,让让,让让。

四队长忍不住说:也就得你收拾她。

张支书把小芳拉到身后,笑了笑没接话:大家都回去商量商量,谁家先做做多少。咱们做得少,磨豆浆得用小磨,咱们村就一个,商量好了我教大家做,没商量好那就等商量好了再做。

村民习惯了这种事他处理,让他们自己决定,都忍不住问:这咋商量?

张支书:找你们队长报名,然后拿给我,我排。

这边人太多,动静大,以至于知青也过来了。

周长河立即问:我们找谁报名?

张支书道:剑平和小芳也会,回头让他俩教你们。

冬天除了萝卜就是白菜,吃的知青们脸都白了。

得了他这话,有知青迫不及待地问:我们回去就泡豆子?

张支书想想还有些卤水没用,行。

村民一看被知青抢先,不禁问:做豆腐要卤水,你们有吗?就这么着急。

张支书道:我家还剩点。再说了,他们十几个人加上老李,也够做一次的。不待众人嚷嚷起来,我一个人也教不过来,他们学会了也能帮我教你们。

这个理由众人接受,随后就找亲戚或者关系好的商议,一家几斤,回头在谁家做等等。

张支书让四队长通知其他三队的人。

张庄人多,两百来户,可是离春节不过一个月。时间不等人,村民不敢乱争抢,有些想过年吃上热豆腐的就主动把自己排到后面。有馋豆腐的就排在最前面,过年的时候村里的磨不得闲,大不了去农场买几块。

有个别个互不相让的,队长就让他们排到年后。

他们还指望过年拿自家做的豆腐招呼客人,年后哪能行啊。因此不得不各退一步。

这样的结果当天晚上张支书就拿到名单。

全村一家不少,张支书忍不住叹气。

晚上都没怎么睡好。翌日天蒙蒙亮,实在睡不着就让高素兰起来做饭。

隔壁王秋香家刚起来,张支书就吃好饭了。她先去邻村以前做豆腐的人家。

方圆十里的人没有不知道张庄不知道张广进的。跟他交好好处很多,比如干旱年去张庄借粮。再比如虽然不允许私下交易,但可以以物换物用自家的东西去张庄换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