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长和书记很快就带着工作组进村考察调研。
镇长,书记,你们先看看张大根把刚挖出来的红薯递给镇长和书记。
两人看着面前这个比普通红薯大了近一倍的大红薯,面上止不住的欣喜,也不嫌都是泥土,接过来摸了又摸,稀罕得不行。
宋延挑了根稍微细的红薯,在旁边端过来的水里洗了洗,用力掰断,递给两人,让他们尝尝。
唔,不错,甜的。镇长年轻时候也是种过地的,也不嫌弃,啃了一口,看着大家伙点头夸赞。
书记当过兵更不介意了,大大咧咧咬了口,也跟着点头,示意不错。
总觉得,这红薯比其他红薯大不说,还甜。
这三亩地,能产将近两千多近红薯。张大根介绍道。
他皱纹笑得挤在一起了,没有什么比地里粮食丰收更让农民欢喜得了。
这可是大好事啊。
好好好。镇长和书记激动看着这一片地,时不时和同行的干部交谈一下。
村里发现增产法子的事被镇长和书记连夜写说明报了上去。
很快上面就派人下来调查情况。
方法交了上去,交到了农业研究所,地里的红薯也被上面包圆了,送到了农业基地。
并且不断有工作组进村来考察调研。
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报社,小村庄粮食增产的消息开始全国报道。
而且通过研究所研究,这个方法确实能够让粮食大量增产。
而且也适用于其他的粮食,不限于红薯。
这下子全国轰动,就连头号领导都惊动了,还说有机会要来村里考察。
这下子村里更火了,来考察的工作组不断,村里每天都有生面孔出现。
而同时研究所也放出消息,下一步,会制作成肥料全国范围试验。
好多其他村子里的人也开始不断来打探消息,想问问能不能给弄点肥料。
对此,宋延直接把张强生推了出去,这是张强生研究出来的。
张强生懵了,虽然是他研究出来的,但也是宋延给他的书,再加上时不时的点拨指导,才能有这样的成果。
他充其量就是个工具人,这方法完全是他宋哥提出来的啊。
他就是动了个手而已啊。张强生面对大伙的不断询问,欲哭无泪。
宋延才不想天天被人围堵
面对采访,他装的很无辜,直说多亏了大学生张强生天天在地中试验,经过反复试验才得出来的结果。
张强生首都大学毕业却选择了回乡务农,励志改变生产的故事一下子在各大报纸刊登
更是感动了农业研究所老教授,亲自跑来学习,参与。
同时,村里采取稻田养鱼的方法一下子也被报纸刊登了出来。
照片上,稻谷饱满鱼肥,看起来就喜人,这新奇的方法也吸引了所有人注意。
许多商家涌来,想要购买鱼和稻谷。
且不说这稻谷与鱼到底与其他的有没有区别,单就是这个名头,都是个大卖点。
村里的稻卖了个好价钱,鱼更是供不应求,天天都有人进村想要买鱼。
原本还发愁的村民,现在天天嘴都合不拢了。
宋哥,宋哥,你看就卖点给我们呗,你放心,价格肯定让你们满意。张刚还是那一副装扮,却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傲慢和嫌弃。
哪怕他现在满脚的泥。
这两天下雨,村里泥路,难免沾上。
没办法啊,报纸一登,他就被家里暴打了一顿。
这不,马上就来了,放低姿态,想要买鱼。
这鱼不是关键,关键是这名头。他再不做点什么,就要被踢出家族企业了。
宋延垂眸瞥了眼他,道:乡亲们的地,也是他们自己养的鱼,你找他们去,我没有。
他确实没有,他的地都成了试验田了,自然没有稻谷更没有鱼。
这,大家都信服你,卖不卖还不是你一句话的事。张刚略微讨好的笑,上前要给宋延点根烟。
宋延很不给面子避开了,说:与我无关,想买找乡亲们说话去。
张刚笑容淡了下来,他自然是找过了,可却没一个识趣的。
都是群乡巴佬,有钱都不赚,怪不得一辈子穷死。
张刚心里骂骂咧咧。
他也不想想,自己上次来时的嘴脸,而且这次也没见多少诚意,拿着钱砸人。
现在东西不愁卖,谁要受他欺负?
宋延,老子给你脸,你别她妈给脸不要脸,别忘了,你的厂子还和我家有合同呢。
张刚显然也不是能忍辱负重的,软的不行,立马就来硬的了。
他甩了两下烟,灭了火,挺直腰杆威胁道。
宋延停下来,眼眸深沉,看着张刚,露出个似笑非笑的笑,薄唇亲启:你倒是提醒我了,现在没了。
说完就不再搭理他,大步走了。
张刚心里一惊,但刚刚话说道那份上了,也不好再跟上去,站在原地盯着宋延背影,脸色绿了又青,最后呸了一声走了。
宋延转头就开车进城,把订单全取消了,包括山珍的生意一下都叫停了。
蒋庭这生意都做国外去了,自然不在乎这点。
宋延是股东,没必要为了这点东西,惹得不愉快,所以,原因都没问,他爽快就答应了。
宋延的厂子越做越大,这两年可不止一两样东西,从厂子出来的副食品多,一下子宋延全部抽调了。
这一时半会,与满楼也找不到那么多供应商,生意一下子垮了一半。
张刚被打了好几顿,被赶出来来求了宋延好几次。
宋延连门都没让进,张刚在村里闹了好几次,最后连村子都进不来了。
研究所研发的肥料开始在全国各地试用。
这年的全国的总收成大幅度上升。
还有稻田养鱼这方法也一下子火了起来。
人们发现稻田里的鱼更加嫩滑少了腥味,而且资源循环节约成本,许多村子都开始效仿。
这时候,宋延又开始带着村民开始种果树。
种桃树,不是普通的品种,是专门嫁接的宋延从很远的地方带回来的蜜桃,据说很大很甜,是新品种。
村里动向,现在关注的人不少。
桃树刚种上就被报社报道了出来,这下好了,引来两个植物学家,死活要住在村里,还非要给宋延他们打下手,实在不行倒贴钱都成。
搞得张大根很无奈,这都是国家的专家,他一个村长,可惹不起,可也不能让人家真跟着上山干活吧?
宋延倒是无所谓,要跟着就跟着,当然该干活还是得干活。
两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天天带着帽子,拎着水壶,锄头天天跟着村民一起上山种树,忙的不亦乐乎。
刚开始,村民还觉着这两人是专家,态度还有些惶恐,一起干活觉得约束。
可熟悉了发现这两老头和家里的老头没啥区别,性子也好,还有些嗯,不要脸,老是跑到别人家蹭饭。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