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哥哥毛遂自荐做我夫君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免费阅读(42)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屋子里的读书声响了起来,这是他们二人每天必做的,苏彦之说清晨温习一遍功课,有助于加深记忆,因而他们每天早起背诵文章。

江元做事很有眼力见,见乔月把面条下了锅,赶紧到外面的小仓房拿了一把青菜去井边清洗干净。

不一会,热气腾腾飘着香味的面条就出锅了。

苏彦之二人去的书院,每日的功课量很大,距离会试还有两个多月,书院的先生们每日将学生的们的课拍的满满当当,会试相较于前面几场考试的来说难度拔高了不止一星半点。

再就是前来考试的学子大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这语言上的功课也是重中之重,这官方用语还是很要紧的。试想,若是殿试上陛下提问,你操着一口方言哇哇说半天,即使说的再好,只怕在陛下那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苏彦之二人官话说的好,还要多亏了在县里读书的那几年,县里的先生不比镇上,那都是需要经过官话考核的。

而乔月就更不必说了,对她来说这普通话最是简单容易的,倒是她刚来那会为了模仿好方言可是别扭了好多天,好在语言环境在那里,她很快就适应了。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起了年货。

扫灰,过小年,乔月带着江元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的一尘不染,好在房子在搬进来的时候就打扫过,因而也没费什么力气,担心年关会有雨雪天气,乔月便把床单被罩都清洗了一遍,棉袄棉被也全都拿出来晒了一遍。

有了江元的帮助,乔月的活清了很多,别看江元年纪小,但力气却不小,许是因为常年干粗活,他虽身体瘦弱却有一把子力气,对乔月来说清洗被罩是难的活了,纯棉的被罩浸了水变的沉重无比,有江元帮忙,便轻松了不少。

腊月二十七的这天,眼看着天空变的阴沉起来,乔月打算去集市上买些能放的粮食回来。

阿元,你把那两把雨伞带上,一会咱们送到书院去。乔月在院子里整理驴车,朝屋里喊了一声。

知道了!

另一边,秋山村。

老二回家的,今儿个天气不好,一会怕是要下大雪,赶紧把东西收了,咱们回去了。

苏母刘氏看着天空飘扬的小雪花和阴沉到仿佛入夜的天空,回头对赵小芳说道。

哎,知道了,娘。赵小芳应了一声,利落地把最后两块豆腐递到来人带过来的盆中,牛叔,您拿好,这地上滑,您回去可得小心点。

牛叔哎了一声点了点头,端着盆子走远了。

娘,明儿就是二十九了,咱们不来了吧?赵小芳收拾着摆在店外的东西。

刘氏把一大盆的碗筷用清水过了一遍,一个个整齐地摆放在木桶里,她拧干了布巾把水倒掉,说道啊,不来了,后天就是年三十了,家里到现在都还没收拾。

刘氏站起身揉了揉腰,赵小芳见状赶紧上前接过她手里的木桶,娘,小心点,先坐着休息一会。

哎!刘氏叹了口气,自从腊月以来他们的生意变得更加忙碌起来,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一边做一边卖有时候还接不上,着实累的不轻。

回到家后,刘氏端着一个碗对赵小芳道:你把这个给你娘家送去,让他们过年添一碗菜。

赵小芳面色一喜,谢谢娘!说着,解下身上的围裙端着碗出门了。

今年的年夜饭异常丰盛,除了常规的鸡鸭鱼肉外,苏大郎还专门跑了一趟码头,买来了不少新鲜的黄鳝甲鱼等平时根本舍不得吃的东西。

娘,尝尝看味道怎么样?年夜饭是赵小芳和芸娘掌勺制作的,这些东西我也没做过,不知道做的好不好吃。

赵小芳坐在苏二郎边上,说道:若是小妹在,肯定能的非常美味。

刘氏尝了一口,点点头赞同道:小月手艺好点子多,做出来的菜叶好吃。她面上带了些落寞的神色,不知道他们在京城怎么样?

见老娘又有些低落,苏大郎兄弟俩对视一眼,苏二郎夹了一个炖的软烂的大鸡腿给刘氏,娘,您就别担心了,前几天三郎不是来信了吗,他们很好,年后三郎就要准备考试了,说等他稳定了,就把您接去京城享清福。

苏大郎点头接话道:是啊,娘,您就别担心了,三郎和周家兄弟可都是举人老爷,见多识广的,能出什么事,再说了,不还有小妹嘛,小妹那么聪明。

是啊,娘,您就把心放回肚子里,等着上面来人报喜吧,您以后就是官家老夫人了!赵小芳笑呵呵道。

被他们这样一开解,刘氏的心情也好了起来,提起筷子招呼道:对对对,你们说的不错,大过年的,咱们要高兴一点,吃菜,都吃菜!

众人都笑开了,纷纷提筷吃着平日尝不到的好菜。

大雪从年三十一直下到了初三,几寸厚的雪让人根本没法出门。常言道雪后寒,这话一点不假,雪虽然停了,但因气温比较低,到处出现了冰冻,每日一开门那呼呼的冷风刮过脸庞仿佛被刀割一般难受。

这样的天气有的人家就难过了,家中存粮不多,这样的天气又无法出门采购,便只能在家中一天三顿地稀饭混个水饱。

咚咚咚!

苏家的门被敲响,坐在窗下烤火的刘氏几人对视一眼,不知是谁冰天雪地地过来了。

赵氏放下手中的绣绷,我去开门。

门一开,寒风夹杂着细细的小雪花迎面而来,赵氏打了个哆嗦,见门外站着的人惊讶道:尤三姨,您怎么来了?

门外站着的正是远近闻名的媒婆尤三姨,她穿着喜庆的紫红色棉袄,发间别着一支大红色的绢花,手中提着一个盖了红布的篮子,笑眯眯道:赵娘子新年好啊。一边说着,抬脚进了门。

小芳,谁来了?侧屋内的刘氏听见说话声,喊了一声。

赵氏还没回答,尤三姨笑着走了过去,老姐姐,是我,来给您拜年来了。

尤三姨往侧屋走去,撩开门帘,刚抬脚进去,一股彷如春天的温暖瞬间驱散了她周身的寒气。

尤三姨面露微讶,眼睛就落在了那盆烧得红火的炭盆上,心中对苏家的富贵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天气,普通人家为了御寒,多半是缩在床上,就算是烧炭取暖,哪也不过是烧点最次的普通柴炭,烧不好那烟能熏死人,还会搞得浑身都是烟熏味。

这苏家用的炭竟是连她也舍不用的白炭,她是做媒人的,这手里的银子自然是很宽裕,白炭虽然昂贵,却也不是用不起,但像苏家这样烧上一大盆,旁边还放着一大袋,这奢侈的做法她是万万舍不得的。

看来,苏家现如今是富贵了,若是能做成她家的媒,那这谢媒礼.....

这样一想,尤三姨面上笑的越发殷勤了,两步走进去,一手从篮子里拿出一个糖包递给坐在旁边的芸娘姐妹俩,来,姨奶带了糖,吃点。

两姐妹看了眼刘氏,见她点了头,才伸手接了过来,道了谢后,芸娘站起身拉着妹妹离开了。

这大冷天,怎么还过来了?刘氏把手中的线分好放在一旁,端起茶水喝了几口。

老姐姐,豆腐坊什么时候开门啊,家里孩子们都想吃这一口了。尤三姨靠近炭盆搓了搓烤的温热的手,并没有直接道明来意。

赵氏端了茶水和招待客人的瓜子花生进来,放在二人中间的凳子上。

刘氏看着她,说道:看天气。她对尤三姨有些冷淡,如今家里并没有急着要娶亲找婆家,这尤三姨这个时间上门,还能是什么事。

尤三姨像是丝毫没察觉到她的冷淡,笑眯眯道:老姐姐,你们家大郎还一个人吧,这男人一个人终是不像样子,孩子也要人照顾,我这里倒是有合适的人选。

十一月份的时候,苏大郎的妻子徐春菊在大牢里染病而亡了,现如今苏大郎成了鳏夫,这村上打听着要把女儿嫁过去的不在少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