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种田奋斗史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方瑜-格格党(12)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不一会,陈如松回来了,将下午成果告知,只摘到三四斤,昨日和今日上午未去,许多地方都已经被摘的差不多了。

那看来咱们能早些歇息了,实话说,卖这板栗还挺累的。杨稔宽慰道。

第23章关系

媳妇没有纠结,陈如松也不再遗憾,能找到一颗没被人光顾过,全部被他们夫妻俩采摘完的板栗树本就不是易事,有一次就很不错了。

接下来的日子,夫妻俩便日复一日,上午卖板栗,下午一人去摘板栗一人在家带孩子兼准备第二日的东西。

约莫过了六七日,除去留着自家用的,拿来卖的板栗全部卖完,上山也难找多少,夫妻俩不得不暂停了这个生意,打算明年接着。

家里的干货也卖了大半,剩下的杨稔准备自家食用,摆摊的日子暂时结束了。

结束当日下午,回到家后,夫妻俩就开始数钱。

总共摆了八日摊子,挣了,挣了三两六钱,算上家里的存银,将近十六两了,夫妻俩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喜悦。

才八日,就有这么多了。杨稔感叹道。

陈如松也点头应道:可不是,难怪那么多人宁愿家里不能科举也要做商人,商人可真挣钱。

有钱就能吃香喝辣,再有钱的就能买人伺候,谁不想呢。杨稔附和。

不过士农工商,商人最低等,还是读书人好。陈如松不改要培养儿子的决心。

这是自然。夫妻俩都是同样的想法。

算好了钱,两人才有心情去接儿子,夫妻俩卖板栗的这些日子,都是田氏帮忙照顾孙子,两人商量着要孝敬孝敬,既然分家了,总不能白让老人带孩子。

家里有饴糖,还有二两多,就送二两过去吧,加上上午买了一包米糕一斤肉,你看看还要带些什么。杨稔将自己能想到的东西说了出来。

有这些就行了,鱼塘的鱼不多,等等着明年生小鱼的,不能总抓,不然还得去小溪捞,陈如松便点头应下,先就这些吧,多了娘怕也不会收。

陈如松提着东西快步到了老宅,还没进去,就疑似被陈大嫂瞪了一眼。

但他望过去,大嫂低着头在侍弄院子里的菜地,好似没看见他。

陈如松的感觉不错,这些日子婆婆帮着三房带孩子,陈大嫂很是恼火,两个老人是分给她家的,自然要帮着她,偏这老太婆还帮三房带孙子。

上次自家男人那么着急还钱,她心里就不喜三房,这次又连着把孩子给老太婆带了好些日子,她更是不喜了,对待这个自家男人的弟弟,是明显厌恶,只是到底不能明目张胆表露出来,瞪了一眼,趁着没被发现赶紧低头干活。

陈如松不确定,但在屋子里带着孙子的田氏确是看见刚刚老大家的抬头看了小儿子,却没招呼,又低下头,脸色并不好,这是对小儿子不满了?

田氏也有些明白老大家的想法,分了家,她帮着小儿子带孩子,若是偶尔一次也就罢了,可一连带了这么多日子,再大方的人心里都会有些不平,更何况老大家的这个她看走了眼的,看着大方实际十分小气的人。

只是,小儿子的儿子才几个月大,她帮着老大老二带了孩子,难道小儿子家的就不带了?

思来想去,田氏觉得该怪老头子,分家分得早了,小儿子的儿子才刚出生不久,还不会走路就分了家,有时候不方便带孩子做事,就只能托人帮忙,她这个当奶奶的自然是要帮忙带的。

好歹再过几年,等孩子长大一些再分家,唉,也怪她当时没仔细想,只是当家的的决定也不是她轻易能改变的。

复杂地想这些的同时,田氏也抱着孙子走了出来。

就在陈如松刚喊了声大嫂后,见到亲娘和儿子,陈如松连忙迎了上去。

娘,这些天辛苦你了,板栗已经卖完了,之后小稔就有空带孩子了。

田氏笑着说:小景这么乖巧,好带得很,不累的,板栗卖完了就好,刚刚喂小景吃了点东西,你等会再喂他。

好,娘,这是给您的饴糖和米糕,还有块肉,是我跟小稔的一点心意。

东西亮出来,陈如松不看,都能明显感觉到有一个看着不善的视线弱了下来,看来刚刚大嫂瞪他,不是他的错觉。

花费一些口舌劝他娘收下东西后,陈如松就抱着儿子回家,懒得看大嫂的脸色。

中饭夫妻俩吃得不紧不慢,因为下午不用接着干活,忙了这么多日子,起早贪黑的,他们一致打算歇一歇,下午不出去干活,就收拾一下家里,看看有没有什么缺的。

吃完饭,杨稔还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她已经有些习惯下午忙个不停了,这会闲下来,真是不太真实。

不过板栗卖完了也好,这些日子太忙,她之前打算好给自己男人做套新衣裳都没空缝制。

还有十日便是她男人的生辰了,这些时日她就先将衣服缝制好,再精心地绣一个适合男子佩戴的荷包,然后在做其他事。

闲下来的第一日,杨稔将昨日下午裁剪好的布料慢慢缝制,这布料是她看好后让她娘帮忙买的,打算先不让自己男人知道,到他生辰礼那日再拿出来。

那日她生辰,自家男人送的银镯她事先也不知道,这镯子虽细,也没什么花纹,可也不便宜的,毕竟是银的,一两百文总是要的,这私房钱可不少了啊,不过大头在自己这,她就不计较了,男人身上总要有些银钱的。

现下做的这套衣裳的布料也不便宜,一丈(第3章33米左右)就要一百二十文,细棉布呢,她自己也只有一套这样布料的衣裳,是在大场面穿的,还有嫁妆里有一匹,但只适合女子,才又在布庄买了适合男子的。

缝了一小部分,杨母过来了。

好些日子未见亲娘,乍一见到,杨稔很高兴。

语气欢快道:娘,您过来了,快来坐,好些时候没看到您了。

杨母假装埋怨道:想我怎么不过去看我跟你爹,你分了家,就算回去频繁些也无事的。

杨稔抱屈,娘,我昨日才刚刚忙完,下午就又急着给如松做衣裳,怕来不及做好,一直没抽出空来。

过几日是女婿的生辰,杨母当然知道,否则她就不会过来了,而是等着女儿回娘家。

杨母拿出带来的东西,笑着对女儿说道:好了,不怪你,家里的石榴树成熟了,摘下来了,还有枣树的枣子也都摘了,晒成了红枣,给你带了不少,先吃点再忙。

确实不少,竹篮都装满了,杨稔想到上次弟媳的抱怨,有些顾忌。

娘,上次我让您帮忙带小景,弟妹都有怨言,跟大弟抱怨,这次您带这么多东西,她又要跟大弟说我了,这些我婆婆前些日子拿了过来,您不如带回去吧。

当外嫁女,杨稔只有大姑姐一个参照,那做法不如不看,她真不太知道怎么处理与弟媳的关系。

她还有脸说你?她自己那副样子,真是好厚的一张脸皮。杨母不悦。

又接着道:小稔,你别管,爹娘给你的东西你收着就行,家里现在还是我跟你爹说了算,当初分家只分得两亩多田地,这些年都是我跟你爹含辛茹苦拉扯你们姐弟几个长大,家里有什么,她一个刚嫁过来的媳妇还没资格插手。

杨母的语气强硬,只是思及以后,爹娘总是跟大弟一家过日子的,便是她会照顾,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看着,大弟媳才是照顾爹娘的人,杨稔不想她娘跟弟媳闹僵。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