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说了家里的事,你最近怎么样?好些天没回去了。杨母亲自来跟女儿报喜讯,自然也是想过来关心一番女儿的日子。
我很好啊,只是我跟如松这些时日都在修整县城那座房子,才没回去。她娘最疼她,是以房子的事情跟自己男人商量后,就告诉了她是买下的。
除了他们夫妻俩,也只有她娘知道,连她爹,她都让她娘不告诉,她爹最疼的可不是她,万一告诉大弟了,大弟媳怕是会出什么幺蛾子,只有她娘是真的疼她。
女儿说起县城买的房子,杨母脸上的笑意更深,是要好好修整一番,你们日后是要住上好些年的。
房子的事,你跟如松的嘴巴都要紧些,谁也别告诉了,当初也不该告诉娘的,万一那天嘴巴没把门,说出去了可难办。杨母知道女儿是相信她,也怕瞒着她会伤她的心,可她不在意这个。
杨稔老实点头,知道的,除了您,我们谁也没告诉,娘您从小这么疼我,我在县城买了房子不告诉您,还骗您这怎么能行。
你啊,还说如松心软重情,你也一样。女婿之前打算将田地给他二哥种,还只要三成粮食的事,女儿跟她说过,说女婿太看重亲人,殊不知她自己也是。
那娘您这么疼我,我只要不是白眼狼就会对您很好啊,可我公婆最疼的又不是我男人,他二哥也没多偏疼他。
杨稔不服气,她可没有自家男人那样,出嫁后,她对自己爹娘不错,可对弟弟们就都是孝顺爹娘时顺带的,不过这样一想的话,她觉得自己这个当长姐的好似有些失职了。
好好好,你说的对,只是女婿要孝顺爹娘,要照顾他二哥,只要别过分,你就不要太计较,他一个大男人,觉得如今自家出息了,想孝顺爹娘,帮扶一下兄弟是人之常情,你也别管得太紧。
女婿是个不错的,对女儿很好,也很顾家,如今算是有些发达了,自然会有照顾亲人的想法。
如今小景还要念书,还要耗费好大一笔银钱,哪里就算出息了,没到能帮别人的地步,我还在为小景的日后精打细算呢。
杨稔从前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家瞧着那么富有,还发愁,还吝啬,如今自家稍稍发了一点点小财,就知道了,银钱都是有用处的,大方不得啊。
那你们还在县城买房子,租不就好了,几年下来也不过几两银钱。还花几十两买一座房子,也就住这几年,日后小景出息了女儿一家就到府城去了,若是不成,也是回陈家村过日子,县城的房子日后就无用了。
自家的房子住着安心,何况这房子买了,日后也好卖,价钱也差不离,比租房子好。
租房束手束脚的,光是想想就不自在,自家有买房子的银钱,何必委屈自己,买房又不亏,如今天下安定,便是持续了两年多的天灾,都没有混乱,还是井然有序的,就能看出这安定的时日还有不少。
你总是有理的,我也不说教你了,你比我出息,只我再叮嘱你一下,不可再与旁人说买房这事,你公婆那得瞒得死死的,不然,我怕他们让如松帮扶另外两房。
这个我倒是没想到,不过娘你放心就是,我们如今是不会再跟别人说的,惹来别人的红眼,得时时刻刻防备着,太累了。
自家在陈氏家族,属于普通地位,说出来惹人眼红,做出点什么事情可就得不偿失了,不是她畏首畏尾,虽说不招人妒是庸才,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家还要送儿子一路念下去的,得低调些,免得出什么岔子,小人也不可小瞧啊。
给二弟妹贺了喜,送了贺礼,虽说她娘只让拿一块腊肉就行,可二弟妹进门好些年才有孕,一块腊肉有些少了。
这之后,杨稔又恢复了平静的日子。
即使如今庄稼眼看着能丰收,杨稔日常也都在储备粮食,只是除了院子里的蔬菜,外面没什么可以储备的。
是以一整日下来,大半日都是闲着的,又没有绣活做,杨稔琢磨一下,就开始织布,自家的简陋的织布机,只能织出粗麻布,细麻布都有些难,至于棉布,是别想了的。
织麻布,是因着家里的麻袋用得差不多了,索性如今事不多,便织一些,等过些时日,庄稼成熟,便要用到了,如今做好,免得那时急急忙忙。
农家的麻袋,基本都是自己做的,不光是麻袋,能自己做的东西他们是决不去买的。
市面上也有卖,价钱不贵,只是城里的人看不上,他们买多了东西,铺子会送,比如镇上和县城的人每年都要买粮食,每年就都有麻袋,积累下来,麻袋多的是。
织布是一件有趣的事,至少在杨稔这里是这样,未分家前,她就喜欢领着织布的活,一坐就是大半日,婆婆不是刻薄的,不会盯着看,而自己织布的速度也不慢,常常隔一会就能歇息一下,有身孕时织布的话还会吃些零嘴,又晒不到太阳,比田地干活轻松多了。
而自有孕那些时日,织布吃了零嘴,之后杨稔就习惯了织布累了就吃些东西。
今日也是,织累了后,她洗了洗手,擦干净,拿上一块昨日做好的米糕慢悠悠的品尝着。
米糕的味道,已经从开始的十分一般,到如今的香软可口了,与买的也差不了多少。
自己做还节省,要知道一包米糕,就几块,要七文,这还是之前的价钱,如今粮食没完全降下来,只会更贵,因着干旱后,自家就没买过了,是以如今卖多少她不太清楚。
一升(第1章25斤)稻谷不过五六文,能做三四份了。
等等!既然糕点如此有利可图,不如我做米糕卖算了。
不想还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原来卖米糕能挣大半。
一升稻谷舂米后磨粉做成米糕,便是卖三份,也有二十一文呢,而自家也就出了五文的粮食,还是自家的,不用买,不过还是算作成本,一升就能挣十六文,做十升就是一百六十文了,她也不贪心,每日能挣这么多她也就满足了,一月下来能挣个四五两呢。
只要去街市租个摊子,每日五文,这样就也不是商户,还能挣银钱。
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杨稔有些兴奋,又发现了一个挣银钱的好法子呢,决定搬到县城住,她心里不是不担忧的,不然也不至于纠着田地粮食之事了。
田地继续种着,她每日去卖米糕,卖完顾着家里琐事,自家男人回村里干农活,这样下来,粮食够自家吃,多的就能拿一部分出来做米糕卖,一年能挣几十两呢,又能存上不少银钱了。
于是等陈如松接了儿子回来,杨稔就迫不及待说了自己的想法。
做米糕卖?不错啊,媳妇你如今做得越来越好吃了,比外面卖的也不差,不只大米,玉米面也能做米糕卖,咱们就做这两样卖,不过如今粮食还未降下来,米糕咱们也要卖得贵些,不知是否好卖。
若是平时应当好卖,只是这会,今年庄稼都长得不错,过些日子庄稼收回来,粮价自然会降到干旱前的价钱,紧跟着所有吃食都会降一些,大家如今买东西怕是会较为克制。
那就先不着急卖,我也没说现在就卖呀,如今粮食还没收进来,还没彻底安心。眼看着庄稼长成,她心里是盼望着一切顺利,不要出现什么差错,可心还是提起的。
行,不过咱们这会可以先做些准备,既然要做米糕卖,柴火是不能少的,要备足了,这会家里是绰绰有余的,只是到今年砍柴时,咱们要多储备不少了。米糕蒸熟,可费柴火了。
还有材料,大米要磨成粉,玉米也是,日后咱家这驴,到了县城也日日有活做了。陈如松稍作感叹,接着道:还有蒸米糕要的模具,咱们自己做着吃是用饭碗,可卖的话,要做得好看些,咱们得想想用什么来装着蒸。
还有一些时日呢,能慢慢想,等庄稼收回来,咱们就开始卖。只要收回地里种着的庄稼,家里的粮食就多得很了,便是不做米糕卖,也是要卖出一些的,粮食放久了会生虫,便是不生虫,久了的粮食也不好吃。
第60章卖米糕
将卖米糕的事情放在心上,之后的日子,杨稔便都有事可做了。
之前做米糕,是自己吃的,只要味道不差,外表什么样子不用在乎,可要卖的话,自然要有个卖相。
是以每次做米糕,杨稔都斟酌再三,小心调整米糕的外貌,力求做出好看又好吃的米糕。
大米和玉米这两样都会做一些,家里就这两样食材,以后也卖只这两样,自然是都要做好。
至于蒸米糕的模具,陈如松找到了,他在卖碗的摊子上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大碗,薄薄的,宽大的很,非常适合蒸米糕。
怕这碗容易碎,陈如松一下子买了十个,留五个备用,家里蒸笼只有一层,这会也要多买几层。
专门包米糕的油纸也买好了,基本的的事情都已准备好,只等庄稼安稳的收进来,就立马开始磨粉做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