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康康以后喜欢什么就跟爹娘说,好吗?不要藏在心里哦。隔壁杜家只有年龄相近的女孩,女儿平日只有一个玩伴,只怕还是孤单了些,还是想想办法,给女儿多找几个玩伴,这样性子能开朗些。
好。康康乖巧不已。
杨稔看着女儿这幅模样,心里软乎乎的。
宠着女儿顾着儿子,每日也有活干,这日子也照样过得快,杨稔有时不得不感叹,自从分家后,这日子仿佛就过得格外快。
八月中旬,陈如松载着儿子回来。
杨稔卖完米糕,回来就看见驴车,这会歇息的陈如松也醒了。
小景的院试如杨稔所料,没考过。
因为早早就有所猜测,杨稔并不意外:考秀才本就极难,小景没考过是正常的。
是,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我这次跟那些读书人的家人聊天,知道若是院试考得好,算一等秀才,就是廪生,每月得一石粮食,每年得四两银钱。陈如松也不认为儿子能一次考过院试,夫妻俩都是打算让儿子试试。
倒是这廪生,在给儿子报名县学时他就知道这个名字,但具体只说是秀才中排在一等的,有什么优待不清楚,只知道有担保费收,这次可算清楚了。
自家这旁了不知多少的旁支陈氏,只有一个名头,什么消息也不知道。
我记得,廪生是作担保人的是吗?咱们还交了钱的。杨稔记得廪生,交了三次担保费的。
是啊,这廪生不只朝廷发粮食和银子,每年还能收到一笔丰厚的担保费,可好了。陈如松当时交钱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好,在府城听人聊到廪生,就赶紧参与进去了。
杨稔一听就知道自家男人所想,只是,能成为廪生的,只怕家学渊源很深,咱们家这样,单打独斗的,小景能考出秀才就不错了。
大多数人家那都是举一族之力供读书人,自家单凭两个人,陈家村只在开始那几年能帮上忙,之后没得靠,杨稔只觉得儿子能考过就不错了,不必去纠结考廪生。
还没考就泄气,儿子十二岁就考过了府试,已是比大多数人聪明,怎么就不能期望一下廪生呢?陈如松对儿子还算有信心,儿子如今就已经比多数人快一步了。
杨稔也认同自家男人说的话,儿子确实还算聪明,凭着在私塾与一众同窗跟着先生学了几年,十二岁就能考过童生。
小景这次有没有难过?上午回来的,儿子这会还在房间歇息,她还没见到。
总归有一些,不过考前就跟他说了,这次只是试一试,了解考卷与流程,没有像第一次参加府试时那样低落。
那就好,小景还小,还能考很多次,不怕。
嗯,我在想明年要不要让小景去考,徐先生说小景还需要一些悟性,今年考一次了解考试的流程是可行的,明年或许没必要考。
这一次,徐先生也是觉得儿子不会考过的,不过经历一番总比没考过好,也支持自家送儿子去参加院试。
先在私塾学着,听先生的,在这上面,咱俩都是门外汉,不懂的,听先生的最好。杨稔对于徐先生还是很相信的,当初说儿子能过,儿子就过了,县试一次过,府试第二次过。
第93章看病
回来这一日暂歇,第二日小景就去私塾接着上学了,其余几个参考的同窗亦是如此,十年寒窗不是说说,便是昨日回来,稍作歇息后,他们也就拿上书看着了的。
学生不急着参加考试了,徐先生就将进度放缓,争取每一篇文章都让学生学透,理解其含义。
杨稔陈如松夫妻俩继续各自的活计,儿子念书这事,如今是要从长计议,夫妻俩操心的不多,该干什么有先生教,自家只要在先生说要什么书时及时买来或借来,不让儿子没书可看就好。
儿子这会不用太操心,杨稔的目光就转到了跟自家一块住的弟弟身上。
在这里住着的杨二弟要比从前看着爽利一些,掌柜的得知招来的小二在县城有个家里供着读书人的亲戚,待他客气不少,毕竟这读书人,说不得什么时候就发达了,不求攀上关系,但也别得罪,因此杨二弟也就没有之前那样忙碌,偶尔能得些多余的吃食。
原先掌柜的待杨二弟很一般,每日干活十分劳累,还睡的是杂物房,他都一直干着,如今松快了许多,他干得更起劲。
每日都十分有精神,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地去饭馆,从没漏过一日。
二弟一直在县城,家里只有弟媳和四岁多的侄子在家,虽有几个弟弟帮着照看着,可到底不是个事。
等到弟弟回来后,杨稔跟他说了这事,二弟,你心里是怎么打算的,二弟媳一直在村里待着,你在外面,总是有些不稳妥。
杨家是人多,外人不敢欺,可族里的人也不是个个好,总有人家趁你家里男人不在欺负,若只是小事,又不好与几个弟弟说,可小事多了也很烦的。
我也想过的,想让媳妇跟爹娘一块住,这月回去,我就跟爹娘商量一下,我这每月有两百多文的工钱,一年有二两多,媳妇在家里,不怎么用钱,都是能存着的,我打算趁着这会多攒一笔银钱。
小弟如今也分家出去,老宅就爹娘二人,他们指定也孤单,媳妇过去一块住着,帮着干活,也挺好的。
之前儿子还小,媳妇有时还脱不开身,让媳妇跟爹娘一块住就是占便宜。
那时小弟也没分出来,小弟的媳妇定然也不乐意,如今,儿子五岁了,田野间到处跑,饭点知道回来吃饭就行了,不用媳妇操心,也就能帮着爹娘一块干活,只要不是吃白食就不会被几兄弟介意。
跟着爹娘一块住,杨稔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爹娘如今还是健朗,二弟妹跟着一块住着,田地也一起耕种,不会被旁人使绊子。
要知道,田地耕种上面,也是很多名堂的,别人就是瞧你男人没在家,一点小事欺负你一下,你也不好去找叔伯来评理。
你心里有数就好,二弟妹一个人在家里操持不容易,你每月回去这两日,多安安她的心。男人长久不在家,一个女人守着儿子过日子是真不容易。
就自家男人送儿子去府城考试的那大半月,杨稔都觉得不好过,这还是家里有牛嫂子和弟弟在,一双儿女也在家,她都觉得难过,更何况二弟妹只带着一个儿子在家。
杨二弟点头,我知道,若不是没法子,我也不会跑到县城来做工,家里租种的十来亩田地,除去地租和自家的口粮,也没多少,一年到头存不下多少银钱。
如今孩子小无事,日后他大了,要娶妻生子,家里都拿不出银钱来,我也没爹那编竹篓的本事,做得不好看,卖不出去,好不容易走运找到这份活计,肯定要干下去的。
二弟有章法,杨稔暂且放下心来。
大弟如今有在做竹编的东西卖吗?她爹看中长子,手里的手艺教得最多的就是大弟了,大弟也不负她爹所望,学到了她爹的手艺,做出来的竹篓背篓什么的,都挺规整的。
有,大哥如今只要闲下来都在做竹篓那些,存多了就拿去集市上卖。杨二弟说着,心里很是羡慕,他的手笨,当初爹教的时候明明也是一样在学,偏偏他就做不来。
若是学得好,如今也不用跟媳妇分居两地,只能在心里惦记着家里的妻儿。
三弟四弟和小弟如今怎样?杨稔一直在县城,只有过年回去一趟,弟弟们的情况没那么了解。
都挺好的,只是也是租种的田地只够吃用,每年就靠着养的两头猪卖了存些银钱。
农家也没别的法子挣银钱的,他也是运气好,碰到了这么一个活计,每年能多存下二两多银钱,否则也是跟弟弟们一样,只能靠着两头猪存钱,养的好就多存些,养的差就少存些。
弟弟们都过得不大妙啊,杨稔心里担忧,可自家,两个读书人在这,便是如今挣了些银钱,也还不知够不够日后所用,想帮弟弟,银钱是不能行的,只能从别的地方。
一时半会也想不出什么法子,杨稔将这事放在心上,闲暇时候都想想。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