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种田奋斗史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方瑜-格格党(65)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夫妻俩也表达了对如娘的满意,两个孩子的亲事就初步定下,只等陈家找媒人上门提亲。

夫妻俩的行动力很快,第二日就请了媒人去提亲。

庚帖互换后,两边算的都是相配,就能进行下一步。

因为陈家的情况在这,李家是真心要做亲家,也满意小景这个准女婿,自然也不会刻意为难,聘礼只收了一个陈家能出的数,成亲的日子也是定的今年。

第110章京城来人

不过同知大人到底只有两个女儿,长女远嫁,小女儿就想留上一些时日,成亲的日子在一排好日子中选定在十月。

这也符合夫妻俩的想法,因为他们打算换个宅子,离十月还有四个月,早些买下新房子就还能忙得过来,若是婚期太近,反而来不及换房子。

同知大人的女儿如今嫁到咱们家,也算是下嫁,咱们总得让她住得好些,何况小景成亲后,知行也不方便还住在东厢房。男女七岁不同席,知行如今十二岁,过几年他自己都能成亲,更是不便。

陈如松说道:买个三进的宅子,三进的院子大,还有后院。

是要买三进的院子,东西厢房两个儿子住,女儿住后院,咱俩住正房,这才刚好合适。杨稔知道,大户人家未出阁的女子都是住后院的。

婚期定在十月,但这中间的事可不少,夫妻俩最先将房子买了,然后一家人搬进去,让李家来量尺寸,陪嫁的家具要按着房间的大小来打。

李同知则在闲暇时候将自己当初科举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准女婿,也让儿子一边旁听,抱着儿子或许是大器晚成的期望。

不过不管如何期望,李同知的重心还是放在准女婿身上,因为听说准女婿在这次会试,隐隐约约摸到一些边,当初他就是这样的状态,然后继续苦读,在下一次的会试上一举上榜。

孩子定亲,自然要告知家里,府城又太远,婚期之前,他们还得接人过来,安排住宿。

原先的院子暂且留着,接待家里的亲朋好友,等昏礼过后,咱们再卖。这旧宅子刚好用来待客,十几间房,一间房住两个人也就二十多人,若是不够再去客栈开些房间。

咱们不在陈家村办,几位族老年纪大,只怕都来不了参加。经过两次酒席,杨稔对于几位族老和村长很有好感,若是他们不能参加儿子的昏礼,多少有些遗憾。

村长能来,到时送他回去时,小景和他媳妇也一块回去,拜访三位族老就好。

陈如松也纠结过到底是在陈家村办还是在府城,最后觉得既然自家都在府城住着,就还是在府城办,什么东西也都方便,等昏礼过后回去一趟,给爹娘烧个香,上门拜访几位族老,给几位族老赔个不是,也就好了。

三进的院子,南房足够住下几个下人,李氏的陪嫁了三个下人,两个丫鬟一个奶娘,自家两个下人,算是绰绰有余。

只是儿媳日日有丫鬟嬷嬷伺候,杨稔不免想到女儿。

咱们也给康康买个下人,专门伺候她。女儿今年已有十二,再过几年也要出嫁了,在家里的日子不多,杨稔忍不住想对女儿更好一些。

可以,买个比康康大上两三岁的,照顾她的日常起居,到时怎么□□就照着儿媳的来,她是从小有人伺候的,懂得多。儿媳有专门的下人伺候,女儿干看着,陈如松想想就不忍心。

小景和知行要不要也买个书童,他们读书人好似都要个书童伺候着。杨稔有时撞见府城一些腐书网的孩子,他们身后都有个书童。

这个陈如松没有赞同,咱家还不是多富贵的人家,没必要,女儿有个丫鬟挺好,儿子用不着,有事他们自己能干。

宅子买好,杨稔准备婚礼,陈如松赶忙回了陈家村告知这个喜事。

小景定亲的人选竟然是同知大人的女儿,本就觉得举人了不得的村民们更觉得了不得,那可是五品大官啊,府城的大官呐。

趁着这次回来,陈如松将统计有多少人要去参加昏礼这事交给了村长,等昏礼前半月找人告诉他,他来安排住处,然后接来参加昏礼。

陈如松也将昏礼在府城举办的难处稍作解释。

村长很善解人意,如松你不用多说,既然在府城住了这些年,你那亲家还是府城的同知,在府城办是正常的,三位族老虽经不住舟车劳顿,但我还能扛得住,我去看看,回来说与他们听就是。

一一告知了大家后,陈如松驾车回了府城,帮着媳妇一起准备即将到来昏礼。

府城陈当家时隔半年才收到京城当官的两位哥哥的回信。

将信看完,他啪地一声,手狠狠地拍在桌子上。

一旁的儿子陈大吓了一跳,爹,怎么了?

你两个伯伯,竟然还让我给那个陈知景送钱,还要让他来咱们藏书房看书!

可我明明写了是那人防着咱们,大伯二伯怎会还陈大不解。

叫我与那家好好说说,打消他们的误会,接过来好好教养,哼,他们总以家族为重,可顾了家族,自己不就亏大了。陈当家很不屑,他自家强了,旁的族人来孝敬他才对,哪里还会去当冤大头,到处散钱。

那爹您的意思是?京城的两位伯伯并不是好糊弄的人,这些年待自家已是一日不如一日,早些年逢年过节都有东西送来,如今只有年底才送些东西过来,自家还要送更多去。

还有就是这信,从前自家寄过去,一个半月京城那边就能收到,等三四月就能收到回信,可如今,却要五六月甚至更晚才会收到回信。

只怕是已经知晓他爹的一些行为,生气了,可他不敢说,他爹向来只顾自己,倾尽全力教养他,打压族人,也只是想这个当儿子的出息了,他能耀武扬威,说他不好的话他是绝对听不进去的。

陈家主当然不打算照做,写了封有去好好劝说那位族人,会带来族塾好好教养,但对方执拗的很,不仅不听还恶语相向,觉得自家是嫉妒他的才能,油盐不进,自己只好放弃的回信。

这一次他没让儿子写,他觉得儿子写的不够情真意切。

这封信寄出后不久,一个外地人进了府城。

多方打听后,这人走到陈如松杨稔的家,敲了敲门。

忙碌着的夫妻俩暂且停下,这时候是谁来,难道是亲家有什么交代?

这些日子,两家来往得很频繁,毕竟两个孩子过不久就要成亲,昏礼定然是要办得风风光光,有些东西夫妻俩不太清楚,李家也担心他们不清楚,时常派人来提醒。

吴叔开了门,是个脸生的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

请问您找谁?

请问这是陈知景陈公子的家吗?中年男子问道。

是。

我找这家主人有事,麻烦您帮忙通报一番。

这话有些文绉绉,吴叔接着问道:您是哪家?

中年男子回道:是京城陈氏,您跟您家主人说,想必他们是知道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