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景带着媳妇回来东厢房,就剩下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单独说话。
陈如松朝媳妇道:这次小景能考中庶吉士,多亏了大族叔。
可是大族叔运作才让小景留在京城的?刚刚没问儿子,只嘘寒问暖了一番。
陈如松忙摇头,这个不是,庶吉士是靠本人考的,没考上全是外放,这是改不了的。
那?杨稔不解,为何会说小景考中庶吉士多亏大族叔。
小景殿试之后,大族叔就连忙搜罗了不少考庶吉士能用到的书籍还有一些见解,小景没日没夜的看和学,大族叔一有空就帮忙解答,小景才能在朝考上吊车尾考上庶吉士。
那可真多亏了大族叔。这样帮扶族人,也真是良心极好的。
小景入翰林院,安稳后就会教导大族叔两个儿子直至分官,以报答这一次的恩德。钱财那边是用不着的,只有孩子的仕途才是大族老在乎的。
杨稔很赞同,应该的,多亏了同知大人和大族叔,小景才能这样早考上进士,何况日后分官,也要族叔出力。
至于李家,我跟小景商量了,只能是将小景的一些见解给儿媳他大哥,他亲爹进士出身,又只教儿子,都没将儿子教出举人,如今小景能帮的也有限。小景即便考中进士,如今也比不上李同知,帮不了什么忙,只能是看往后,反正是姻亲,自家能帮忙是绝不会含糊的。
这次小景回来,是不是明年才入翰林院,可以抽出一些时候教一教,也算尽点心意。
是明年才入,但咱们也得早些过去,咱们安排好家里就搬到京城吧,小景至少要在京城待六年,咱们在京城给康康定亲。要不要搬到京城这事,陈如松考虑过,觉得很应该搬去。
可知行只能在这边科考。杨稔也想搬去京城,但二儿子好似不太想,他想一直在府城私塾上学,然后参加院试乡试,最后去京城参加会试,杨稔这个当娘的还是能感觉出儿子的一些想法的。
无事,如今熟悉路线,回来也就两个多月,到时我陪着知行回来考就是。这个陈如松当然考虑过。
知行好似不太想去京城,他没说,但我感觉得出来。若是知行坚持要留在府城,杨稔都不知该劝还是该顺着。
他不想去京城?奇了怪了,谁不是向往这京城,二儿子竟然会不想去,陈如松纳闷,等他回来我跟他聊聊,咱们一家人还是都去京城的好,一起过日子。
知行的纠结,在陈如松看来不算事,京城的私塾只会比咱们这府城的好,那是汇聚了全天下最厉害的人的地方,你一直待在府城,等过了乡试再去京城,就像是井底之蛙,若是这会去京城开阔视野,日后也比一直待在府城的同窗眼界大。
小景是没办法,但知行能在京城学怎么能还想留在府城,到了京城,你大哥还要教导你族叔祖的两个孩子,你也跟着一块学,比在府城待着好多了。
知行原也只是一个小担忧,被私塾先生带歪了,这会他爹一说,也觉得去京城更好,他当即应下。
这一次是要搬到京城,就不是那么好搬的,首先家里要先安排妥当。
我已经在京城租了一个小宅子,咱们先住着,京城的房子不好买,很紧俏,先搬到京城去再想别的法子,连大族叔也只有如今住着的宅子,再有的都是郊外的庄子,他说让咱们先住他家,但我想着不行,一大家子住人家家里像什么样,拖他家帮忙寻了个小宅子。
在人家府里住着,不仅叨扰人家,自己也不自在,还是住自个家的好,便是租的,暂时也是自己的。
京城花销贵不贵?咱家的家底也不知能撑多久。如今家里也就几间铺子收租子,田地几十亩,在府城能保住吃喝穿用还能结余,但在京城,不用想都知道是不能的。
陈如松安抚道:也不算太贵,比省城高一些,咱们稍微减少花销,等安稳下来就好。
第117章给钱
村里说要办喜酒,我拖着了,你们如今回来,是不是要办了?
进士这一场喜酒是必须要办的,不办是不符合规矩,旁人还以为这进士是假的,那些地主乡绅又要出血,杨稔有时都替他们觉得过分,自家已经收了他们两次礼,马上又收第三次,这第三次还得随大礼,进士和举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就是为何大家都想成为读书人考取功名,县官和乡绅给钱,是因为这个地出了秀才举人进士,他们都是有光的,于他们有利,但与地主关系不大,送礼,一般的是交个好不得罪,多的是想要帮忙,但人不帮也是没办法的。
嗯,这一次礼钱多,咱们留一半在族里,当做小景为族里的贡献,我已经跟小景说好了,他没有意见。儿子大了,万事都得跟他商量着来,这一次收礼要大概要上千两,留一半也有几百两银子,给族里请位秀才公当私塾先生足以。
杨稔也没有意见,这是应该的,咱们这一支也不能只靠小景。她不想日后族里什么事都要自己儿子出面帮忙,大家都强盛起来更好。
接着又道:咱们这总是收礼,我心里都有些不安了。
陈如松知道媳妇的担忧,他安慰道:都是这样的,为何小景今年春考上庶吉士,明年初才入翰林院,就是让小景回来收钱的,许多新科进士回到家乡,还会自个上门拜访借钱,找那些有钱的财主,这说是借钱,却是根本不会还的。
那样实在有些过意不去,陈如松是不会去做的,只是光宴请大家收个礼,遵循一下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就好。
何况一个地方,进士举人出的越多,这地方就越繁华,越出名,朝廷的一些资源也会更倾向于给这些地方,长期下来,与他们也都是有利的,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稍微好过一些。
杨稔乐道:居然还有这样的说法。这倒让她没那么不自在了。
回来的这一消息陈如松托人传回陈家村,然后一家人收拾收拾也回了陈家村。
最重要的,自然是先去给陈大兴和田氏上香,告诉他们小景的喜讯。
之后才是商量酒席,这一次的酒席都不是在陈家村办的,而是在县城,因为他们整个县,上一次出进士已是在上上次,出了个同进士,之后最多也就是有举人,直到今年才有个进士出现。
知县高兴,自掏腰包为新出炉的进士老爷办一场流水席。
场面热闹非凡,堪比过年,来人也是络绎不绝,礼物一箱一箱地送,知道他们在县城有房子,东西都自动送去,只是人过来打个招呼,一个接一个,陈如松和杨稔脸都笑快僵了。
这一场席面的花销都由知县包了,礼钱在陈如松手里,一千二百百多两,大头是知县的,不仅帮着包了酒席,还随了一百两的礼钱,其余几个乡绅各个是六十两银子,地主们给五十两,还有一些小数额,随的礼都比中举翻了几倍。
这一次,陈如松将礼钱分一半给族里,村长和三位族老都没意见,一脸高兴收下。
而族里该怎么做,是由小景来叮嘱,他毕竟才是科考有成的人,比陈如松说话更有说服力。
酒席办完,一家人并不急着回府城,这次一走,往后回来可就久了,陈如松和知行还有回来的时候,其余的人或许几年都不会回来。
陈大哥和陈二哥家,因着小景中举,在陈家村的地位徒然拔高,这些年来日子顺遂,看着比旁的同龄人都年轻。
一家人先到大房,比陈如松大六岁的陈大哥陈大嫂已都是五十岁的人了,这些年过得舒坦,都是因为三房,刻薄的陈大嫂早已平和了,看到三房一家人过来,她殷切地招呼着:三弟,三弟妹。
双方各自打了招呼,坐下来好好说话。
陈如松正色道:大哥,小景要在京城当官,我们这次要去京城了,日后也就只有知行参加院试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