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成龙女我靠赶海打造双11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银喉小山雀(15)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赵雪凝摸着江淼的头,温声道:阿淼长高了。

江淼也依偎在赵雪凝的怀里,低声呢喃:娘也辛苦了。

江淼头顶的白隼此时停在远处的房顶上,看着面前的这对母女,还有赵雪凝背后背着的孩子,眼眶竟也微微有些发润。

两个三月没回来,如今的赵家湾已经变了模样,与其说是让自己参与谋划,倒不如说是参观评价现如今已经成型的赵家湾符不符合一个新城的规划。

整个赵家湾延续了大排房青石砖的风格,青色的砖头、深灰色的瓦片以及白色的墙面,居然有一丢丢徽派建筑的风格,让人感觉有些雅致。

原本的码头和仓库如今仍由卫兵把守,顺眼望去,从码头到赵家湾,再到青州城,一条笔直的城市中轴线将赵家湾分成两边。

听张驰恒说,今后,这条从南到北的街道,就将是赵家湾最大的坊市。

而江淼他们的家一比一置换的商铺,也将在这条线上。

之后,张驰恒带着江淼挨着挨着逛了逛,路上,张驰恒告诉江淼,这座新城被安宁侯取名为宁城,横竖共计五条主干道,横着的街道取名为水,竖着的为山,像这条城市中轴线便被唤为中山街。

江淼他们家置换的商铺比较靠近码头,两间商铺挨在一起,一间七十来平米,一间只有四十。

而整治军田完工后,霍翎给他们送的住宅在临水街最左边,一间加上小院子共两百多平的小房子,霍翎承诺的百两白银也在宅子里。

不过让江淼比较惊喜的是,这间院子正好在他们以前的房子附近,只是这片地方,除了他们家之外,还多了几户人家,倒是没有以前安静清幽了。

逛完整个宁城,张驰恒看向江淼,笑道:江姑娘觉得怎么样。

江淼看着张驰恒,满脸洋溢着自豪的表情,然而江淼还是打击他似的问道:张先生怎么定义这座宁城呢。

之前宁城未修建之前,我曾经问过叶先生,这座新城的规划的怎样的,但是叶先生说很多东西都还在商榷,无法给我一个确凿的答案。江淼顿了顿,眼神闪着笃定的光,如今我再次站在这座新城,它也有了新的面貌,很多东西已经落地生根,张先生现在能替叶先生回答我最开始的问题吗,这座城市,侯府想用来干嘛。

张驰恒陷入了沉默,倒不是说他知道答案不想告诉江淼,而是说,江淼的问题让他也些措手不及。

建造宁城,一开始确实是作为水路交通的枢纽,但如今修建完毕,感觉好像很多东西又都与开始的目的背道而驰。

因为现在的宁城,更像是一座综合型小城,适合百姓安居乐业,而非贸易。

江淼看着沉默的张驰恒,直言道:想必张先生应该比我更清楚侯府未来的道路,在我看来,宁城之所以叫宁城,安宁侯应该是想把这里当中一切发展的起点吧。

宁城,应当侧重于产出大量的商品,包括粮食,布匹,茶叶,珠宝,甚至,兵器。江淼看着张驰恒有些惊异的表情,接着道,这些东西通过水路出去,要么自己用,要么卖成钱,换成货物,又带回来。

这难道不是宁城最根本的姿态吗。江淼道,这座新城,从一开始,就该为了这个目的而服务,而不是为了新城未来居住的百姓服务。

倘若只是把它当作一座新的青州城,那它的重建,就没有任何意义。

张驰恒佩服地看着江淼,从今天起,他才真正明白,为何殿下说江姑娘天生慧根,眼界开阔:那江姑娘以为现今要做哪些改变呢。

江淼带着张驰恒再次回到了码头,指着这条长长的码头:拓宽码头,让这里一次性至少能容纳三只商船,然后,这条中轴线,要重新铺。

铺路?铺成码头这种巨石砖?张驰恒有些惊异,江姑娘,这可不是一件小工程。

江淼笑了笑,道:自然不是用砖来铺。

那用什么。张驰恒问道。

用泥。

泥?

张驰恒更加懵了,这中山街的道路,难道不是泥路吗?

江淼所说的泥自然是现代的水泥,但是古代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但用石灰,黄土和沙子,倒是能做出像是三合土的东西,就算不太坚固,但铺铺路倒是可以了。

江淼就只负责提供思路,其他的都交给张驰恒去办。

说完码头和中轴线的致富之路,江淼让张驰恒把眼光放宽,既然宁城是个枢纽,那么很多原材料就不需要在宁城产出,反而可以在宁城加工。

于是,江淼让张驰恒在附近的村庄找一片合适的地方规划农田,再在宁城的边缘修建工厂,打通几个原材料和加工厂的道路。

至于以后种什么和做什么,自然是看侯府的商队出海的地点需要什么。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侯府需要数只大规模的海军,无论是贸易还是作战。

几番下来,张驰恒脑海里也有的新的规划,不得不佩服江淼给宁城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血脉。

而做完这一切的江淼来到了工人食堂,找到孙秀兰商量着新的生意,打算在这个十一月做点什么。

第29章

十一月十一日,对于还没对外开放的宁城有两件重大的事情,一件是工地食堂宣布停止营业,一件是宁城的第一间商铺万民堂,宣布了开业。

万民堂,是江淼想了很久新推出的项目计划,从看过孙秀兰的面摊,到承接工地食堂,再到营地食堂,食堂对于江淼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思前想后,江淼打算将孙秀兰家的面摊融入到自己的食堂体系中,开一家以食堂为主要发展模式的饭馆,既不同于大锅饭的食堂,也不同于自主点单的小炒餐馆,而是每周挂出这一周的菜单,供想要前来吃饭的人在可选择范围内点单。

这样的好处就是,味道比大锅饭出来的饭菜要稍微好一点,而且也不用准备太多的菜单和相应的材料,在这个什么都难以保存的古代,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节约成本。

而至于停止经营工地食堂,江淼也同叶勇和张驰恒商量了几天,一是宁城大部分建筑群已经竣工,工人相对而言比较少,已经没有了开食堂的必要性,二是之前过来的流民在风波稍微停息之后,有的已经回到了柳州,留下来的,都是对原生家庭略感无奈和绝望的。

除此之外,江淼建议叶勇和张驰恒将原本给他们的工钱转移到工人身上,由工人们自己决定每一顿餐食吃什么,是节约的吃还是敞开了吃。

而这吃的场所,便由江淼来提供,也就是在十一月十一日所开张的,万民堂!

装修完毕的万民堂位于江淼他们家那七十多平米的商铺,因为堂内面积没多大,因此室内也没有大的方桌或是圆桌,全部采用了四人桌的条桌,虽然面积小,但还是能安下十余桌,就算人多了,也可以两个条桌拼起来。

开业第一天,江淼将万民堂堂食和外卖的招牌挂了出来,有了前几天跟工人们打广告的基础,倒是有不少人前来吃饭。

而且,江淼将一直以来从没加入到菜单的辣椒系列的吃食,这次也加入了菜单,不过考虑到辣椒的产量,倒是打算一天一道关于辣椒的吃食。

而外卖,便是作为万民堂的第一大特色在今日推广出来。

比起现代传统的外卖而言,在古代,外卖的打包和保温的技术并不太好,江淼采用了竹筒+木盒的形式来作为外卖盒子,小的就两个竹筒,一个长条木盒,大的就四个竹筒,一个方形木盒,并且注明在吃完之后,以一个较低的价钱来回收外卖盒子。

若是有人钻空子,愿意以这种形式卖江淼他们一套外卖盒,江淼也是乐于看到的。

除此之外,万民堂第二大特色,便是江淼策划许久打算推出的折扣券。

不同现代的电子、纸质折扣券,江淼所做的这批折扣券,全都是一个个薄薄的木牌,怕古代制作技艺并不高,于是在木牌的边缘切了半个花瓣形状的口子,将花瓣蝶贝用猪皮胶镶嵌在木片的槽子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