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归义非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0章 由奢入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100章由奢入俭

“这个字是“君”,君王的君就是……”

六月中旬,当教书识字的声音在军营之中响起,刘继隆的身影也在木棚外出现。

五十余名兵卒穿着布衣,手里拿着木板与炭笔坐在木棚下,所有人都用渴求的目光望着前方。

在他们前方,一名直白正在一块木板上用炭笔书写文字,教导众人识字。

如今的山丹军是练一、休一、一操演。

这其中休息的那天并非就是放任兵卒休息,而是用来上文化课。

每日认识十个字,认词并理解五个,同时写一篇日记就是他们这天的任务。

为此,刘继隆还调了几十名番兵去参与造纸,每日能产出五百张丈许麻纸,裁剪后能得到上万张纸。

不过这上万张纸用针线缝制成书本后,也不过堪堪制成一百本文册罢了,能调给军队的十分有限。

除此之外,就连书写所用的墨,每日所产也不过几斤。

正因如此,除了写日记的时候兵卒能用上纸笔砚墨,其它日常的练字还是在木板上实施。

举山丹上万人的生产力,也只能让刘继隆做到这种程度了。

“人人识字…唉!”

望着自己麾下将士孜孜不倦的模样,刘继隆在心底叹了一口气

如果条件可以,他又何尝不想安定下来,将山丹军这一千四百弟兄培养成为骨干,再以此发展呢?

上次阵没的八十九个弟兄,那是他耗尽人力物力所培养出来能识百余字,懂得算术的人才。

如果给他们时间,一两年后他们就能成为最基础的直白或队正。

刘继隆能凭借他们治理好一座城,或者数千兵马。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渴望起和平。

只可惜这世道注定会越来越乱,而他想要和平,便只有自己动手打出来。

“折冲!”

忽的,远处传来了崔恕的声音,而刘继隆也回头看去。

只见崔恕骑马快走而来,而他对于刘继隆的称呼也变成了“折冲”。

这一切主要是因为那日李渭对他称呼的改变,现在山丹上下都认为他擢升折冲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便提前把称呼给安排上了。

尽管这么做是逾越,但刘继隆也没有制止。

“怎么了?”

刘继隆开口询问逐渐靠近的崔恕,崔恕也笑着作揖:

“城外来了一百多口烈属,马校尉说有相熟的故人,带着他们去城东安置去了。”

“烈属?”刘继隆闻言脸上浮现笑容。

自去年落脚山丹以来,每次战后他都会向河西各城烈属送去额外的抚恤和招抚迁徙的消息。

然而近一年时间过去,并未有一户烈属愿意迁徙山丹。

如今这群烈属来了,虽说来的有些晚,但起码是来了。

他们一来,自己也就可以将自己所想的计划实现了。

“走,瞧瞧去!”

刘继隆说罢,转身走向不远处的军营马舍,从其中牵出一匹通体乌黑的军马,与崔恕往城东赶去。

二人走出军营,街道上便有许多百姓见到他们,纷纷朝他们隔空作揖。

虽然山丹的情况主要还是靠吃大锅饭,可山丹的大锅饭吃得十分富裕。

城内百姓,基本都是穿着比较新的布衣,而这得益于刘继隆所发的麻布与夏衣。

向城东走去,肉眼可见的能看到城墙变远了。

当然,这不是城墙会动,而是刘继隆将山丹城东扩了。

原本的东城墙被推倒,整座城东扩三百步,不仅城墙需要重新修建夯实,四座城门也要重新选定位置。

好在山丹人口众多,一万多人仅耗时一个月,便将城墙的工程解决大半。

以如今的进度来看,应该能在七月末彻底完工。

“折冲!”

“折冲……”

一路向东走去,沿街百姓纷纷对刘继隆作揖。

在东扩的区域,刘继隆规划了六个坊市,六百座小院来安置上次东略所解救的百姓,以及未来有可能被解救的百姓。

这些院子的围墙是碎石掺和土砖夯实的八尺高墙,院内有主屋一间、耳房两间,倒座房两间。

如此院子,足够生活七八口人,能满足大部分人家。

这样的院子还在修建,大概会赶在城墙完工前修好,能让所有百姓都住在院内过冬。

百姓们知道是在为自己修院子,每个人也格外认真用功。

毕竟对于曾经是牧奴的他们来说,如今的生活宛若天堂,没有人敢偷懒。

碎石路上满是黏土、砂石、石灰等建筑材料。

在这片暂时比较杂乱的区域,刘继隆很快看到了正在分房的马成等人。

刘继隆过于惹眼,还没靠近开口,便已经有人朝他这边看来,连连作揖。

马成见状转过身来,见到刘继隆后连忙小跑过来,高兴指着远处的一家六口道:“折冲,您猜猜那几位是谁?”

“嗯?”刘继隆翻身下马,将缰绳交给崔恕的同时,打量起了十几步外的那六口之家。

那是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妇,其身旁站着一名抱着两三岁孩童的清秀女子,在女子身后还站着两名垂髫少年。

望着这六口之家,刘继隆着实想不起来他们是谁。

“谁?”他疑惑看向马成,马成笑着上前引路,待刘继隆走到那六人跟前,他才拍胸口道:“这便是刘折冲!”

“折冲……”

一听来人是刘继隆,几人连忙作揖行礼,而刘继隆也抬手道:“起来吧。”

说罢,他疑惑看向马成,马成这才道:“折冲,这两位是赵迁的父母,这女子是赵迁的媳妇,怀里是赵迁的娃娃,那俩小子是赵迁的弟弟。”

“赵迁……”刘继隆想起了赵迁,不由对六人作揖道:

“既是赵迁的家人,那便也是我的亲戚了。”

“不敢不敢……”

几人见刘继隆如此谦逊,纷纷紧张的摆手。

赵迁不过是名兵卒,当初死后,酒泉发了五十亩府田做抚恤,而刘继隆又派人送来了近百贯钱给他们。

在他们看来,刘继隆是他们家的大恩人,他们怎么当得起刘继隆的揖呢。

“院子安排了吗?”

刘继隆询问马成,马成点头道:“就安排在这处。”

他指着身旁新建成的院子,同时说道:“我让李骥那厮带人去领东西了,等会就能住进去。”

“嗯。”刘继隆满意点头,随后看向赵迁的家人,和善道:

“既然来了山丹,那便不必担心其他事情。”

“过些日子我划二百亩荒地给你们,俩小子也可以前去军营读书习武,日后再不济也能做个直白。”

“若是有什么困难,可派人去军营寻马成、张昶、李骥、耿明四人,他们会帮忙的。”

面对刘继隆的关心,赵迁的家人有些受宠若惊。

好在李骥他们回来的及时,缓解了空气中的尴尬。

被褥、布匹、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生活所需都被带入院内,不多时便有了家的气息。

简单寒暄几句后,刘继隆便起身走出了院子,毕竟赵迁一家人面对他太拘谨了,自己待太久也不好。

在他走出后,他便转身询问马成、李骥二人:“焦大、王烈、毛忠他们三家的烈属没来吗?”

“没有。”马成和李骥把头摇得和拨浪鼓有得一拼。

刘继隆听后叹了一口气,却也没有强求。

他带着几人走街串巷,看到了其它十多户烈属入住这条新建成的街道,不免对马成他们叮嘱了许多。

虽说山丹没有出现过什么案子,可当刘继隆看到许多孤儿寡母的烈属后,他还是担心有人恶胆包天的欺负她们。

“这条街多派两伙人巡哨,别让走了的兄弟在下面难受。”

“折冲您放心,明天我亲自搬到这里来,我看有谁敢犯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