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归义非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20章 何来太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120章何来太平

“淅淅沥沥”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

晨曦微露,细雨如丝,当淅沥的雨声在山丹城内外作响,不管是悲伤还是喜悦,都被这场细雨冲刷得干干净净。

衙门不远处的一座院内,雨声伴随着清脆的读书声,在清晨的空气中交织一处,声声悦耳。

朦胧的光从窗棂间透出,映照着学子们青涩的脸庞。

他们身穿粗布麻衣,皮肤黝黑却眼神明亮,朗朗的读书声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书声之中,偶尔夹杂着几声屋檐下的燕鸣,仿佛是天地间的和弦,为这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机。

随着天色渐明,城内的生活也开始苏醒。

有人烧火做饭,引得炊烟袅袅升起,屋舍内外飘散着柴火和早饭的香味。

有人穿着蓑衣,走出家门担水洗衣,清扫自家门前街道。

也有人前往了匠作坊、纺织坊等处院子,兢兢业业的工作着。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位过客都能感受到山丹那独特的生命力。

那些牺牲了家人的家庭已经走出阴霾,重新振作起来,试图将日子过好。

正因如此,即便是这般日子,城内最热闹的也无非两处。

一处是学堂,一处是军营。

军营门口挤满了应征入伍的男丁,学堂门口挤满了阵没将士的烈属。

男丁参军,孩童入学,这便是山丹百姓眼中的头等大事。

屋檐下,刘继隆与张淮深在学堂门口看着那一户户烈属与直白们完成入学仪式。

凉州之役,重伤残疾、阵没的将士有二百四十一人,而他们被分成两个部分。

重伤残疾、阵没将士中没有兄弟、孩子,以及有兄弟、孩子,但其年纪在十四岁以上者,可前往军营继续读书。

十四岁以下者,可直接来学堂就读。

望着上百名学子被直白们接入学堂,张淮深胸口起伏,不知该如何评价刘继隆。

“你是怎么弄来那么多书册的……”

他尽量平静着询问,刘继隆颔首道:“我改良了印刷术,让书籍可以批量生产。”

“有了书,纸张和笔墨就成了小问题,但我不知道他们日后还能不能继续读下去。”

“为什么不能?”张淮深打断,而刘继隆却看向他,沉默片刻后才道:

“我不确定日后我被调离后,接任的官员是否还愿意筹措书本纸张供他们继续读下去。”

“正因如此,我今日带刺史前来,主要就是想说说他们的问题。”

刘继隆深吸一口气,随后继续道:“收复凉州后,我希望让崔恕担任山丹的县令,因为他不会更改我的政令。”

“只要政令不改,萧规曹随的继续下去,不出十年,山丹将会为河西提供数百名身家清白的贫民读书人。”

“有了他们,节度使和你行事都能方便些,不用再束手束脚。”

刘继隆这番话说得张淮深脸色动容,不仅仅是因为他这番话有道理,更多的是为刘继隆如此无私的话所感动。

几百名读书人,这不管是放在两宋还是明清,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有了他们,张氏在河西的治理权将大大提高。

张淮深有些不敢相信,刘继隆竟然会这么大方,将他们都交给了自己。

“你把他们交给了我,那你呢……”

张淮深沉吟后开口,刘继隆却轻笑道:“我再培养一批就行。”

闻言,张淮深轻轻点头,没有拒绝刘继隆的好意。

对此,刘继隆也收回停留在他身上的目光,将目光放到了那些入学的学子身上。

数百名读书人,还是阵没将士的烈属,如此干净的家境,刘继隆又如何不心动呢?

只是他很清楚,自己拿下凉州并进驻陇南,这一过程最少需要两三年乃至三五年,并且无时无刻都在调转任职所在地。

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何能照顾好这些需要安定下来读书的学子?

不如将他们交给张淮深,让张氏在河西的话语权稳定下来,不必再那么依赖豪强氏族。

更何况将这批学子交给张淮深他们,也有助于提升自己在河西的话语权。

至于自己,等到了陇南之后,凭借着活字印刷术,他完全可以再培养数百上千名读书人。

左右不过十年时间,以他的年纪来看,到时候也不过而立之年,足以凭借这上千读书人应对即将到来的大势。

治理一个人口万余人的小县,左右也不过需要二十几名读书人及百来名兵卒罢了。

上千名读书人,不仅可以帮刘继隆牢牢掌控陇南七州十五县,还能帮助他扩大教书班子,培养更多的读书人。

拿下陇南只是一个开始,顺应大势才是他要走的路。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收敛了心神,与张淮深撑着伞往衙门走去。

倒是在他们在前往衙门的时候,此时距山丹三十余里外的龙首山谷道内,一行人马正在小心翼翼的沿着谷道往南边行走。

细雨让龙首山内的谷道不再安全,每走一段路都能发现落石和垮塌的山体。

不过十里路,这行人走了整整一个时辰才穿越大半。

不等他们继续行走,谷道上空突然响起了刺耳的哨声。

“哔哔——”

“吁!!”

听闻哨声,这一行十余人勒马驻足,四下观望起来。

不多时,马蹄声从南边的谷道传来。

不到半盏茶,十余名身着甲胄的精骑便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你们是哪家的人,来龙首山作甚!”

一名伙长策马横在两方之间,质问着这十余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人马。

闻言,队伍中一人策马出来,恭敬行了一礼:“僧人悟真,奉节度使令前往长安归来!”

“僧人?”

“悟真?”

一时间,山丹军的兵卒面面相觑,而伙长闻言也在短暂犹豫后摆手道:“你们先跟上来!”

“多谢!”悟真舒缓了一口气,开始在山丹精骑的监督下,沿着谷道继续行走。

不过半个时辰,他们便来到了谷道口的石堡处。

石堡的校尉闻言,当即派出轻骑去山丹传信,确认悟真等人身份。

当轻骑抵达山丹时,却已经是黄昏时分,天色阴沉的可怕。

脚步声在内堂的长廊响起,不多时轻骑就被带到了内堂门口。

内堂中,刘继隆与索勋、张淮深正在品茶,见斛斯光带着轻骑到来,纷纷投来询问的目光。

斛斯光见状,将轻骑带来的悟真信物交给了刘继隆。

“折冲,这是龙首山的弟兄,他们说在龙首山的谷道发现了一群自称敦煌使者的人,领头的人叫做悟真。”

“悟真?”

不等刘继隆开口,张淮深便眼前一亮:“他们可是说从敦煌往长安而去,由长安折返回来?”

“是这么说的。”轻骑回答,而张淮深也对刘继隆解释道:

“这悟真是吴氏昔日家主,如今洪辩大德的弟子,是去年叔父他们派往长安报捷的。”

“此前高进达也提起过他们,如今看来,是他们从长安凯旋而归了!”

刘继隆自然知道悟真是谁,毕竟归义军派往长安的前面三批使臣姓名都存在于史料中,他自然不会忘记。

不过借此机会,他也倒是可以询问一下吴氏的问题。

“洪辩大德的弟子吗?那理应将他们接来山丹摆宴!”

刘继隆颔首看向斛斯光和轻骑:“你招呼这弟兄休息,另外派人前往龙首山,让王崇德派人护送悟真大德他们来山丹。”

“是!”斛斯光与轻骑作揖应下,而后退出内堂。

见他们离去,刘继隆也看向张淮深询问道:“说来,吴氏好歹也是沙州豪强,更是沙州沦陷前的刺史,为何如今不见有吴氏子弟担任要职?”

“这个嘛……”张淮深深吸一口气,随后娓娓道来。

吴氏的来历,主要源于百年前的沙州刺史吴绪芝。

吴绪芝在天宝年间长期领兵戍守沙州,精忠报国,战功显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