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都不用,可劲送发电机组过来就行,电动力可比蒸汽机动力简单实惠得多。直接学我国建设工业初期,跳过蒸汽机炼钢时代,进入电气化炼钢时代,各种技术和操作方式,也都能送来。
可以说除了实操人才以外,什么设备技术都有,只要培养出一批熟练工人,那么大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速度会非常快,绝对不会超过五年。
到时候宗室有了去处,不留在国内,随便他们在国外折腾,基本上就能彻底解决宗室藩王的问题。
当然。
这套说辞肯定要换成他们会送来能操纵雷电驱使力量的仙器。
听到朱云峰他们会送来仙器让大明钢铁产量一跃增加百倍千倍万倍,又是惊掉大朱棣下巴。
不得不说。
至少在认知这方面,不管是让粮食产量翻三四倍,还是那种操纵雷电,以及让大明钢铁产量翻几千几万倍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神仙手段。
哪怕大朱棣再如何心中怀疑,胸有城府,在这样恐怖的生产力面前,也会打消任何疑虑。
毕竟在古人看来,这已经是神迹了。
看到大朱棣惊讶的表情,朱云峰心里忽然想起如果那种喷气背包飞行器能买到,那就真能成仙了。
~~
可惜那种玩意儿不仅飞行高度很低,只能离地几米,而且根本买不到。
唯一能买到的飞行器叫做动力伞,还是降落伞的一种,身后挂个风扇发动机,可以长时间待在天空续航飞行。
朱云峰他们县城就经常能看到有人在天上飞来飞去,用于做商家广告推广。
“如果真能像你说的那样,或许确实能解决藩王弊端。”
大朱棣想了想。
“把藩王往海外赶,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除此之外,文官也得分权,以此防止他们做大共同对抗皇帝。”
“哦?说说看。”
“文官掌握的其实是行政权、财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审判权、监督权,可以说除了军权都被他们控制,把他们放在一个系统里,很容易造成他们势力庞大,所以古时候就多会分权,但最多就是把监督权拿出来放在御史台,行政权审判权和立法权都握在他们手里。”
朱云峰说道:“要想解决这个弊端,就得把行政权单独拿出来,由内阁统领六部,内阁向皇帝负责,各部门实施本方向和专业的政策实施,然后司法权和审判权单独成立一个部门,监督权、财政权再成立一个部门,并且职责细分,由上层至县,则可以极大避免贪腐、滥用职权等行为,还能让文官集团无法团结,因为大家都不是一个系统。”
这就是五权分立了,把行政、财政、司法、监督以及军队各安排一个独立系统,每个系统只单独向皇帝负责,而互不统属。
皇帝是国家元首,内阁首辅是国家总理。
内阁负责的是国家治理以及发展改革,财政负责每年各方预算,司法和监督就不用多说。
这样由于财政部门要向皇帝负责,那么其它各个部门想要批准财政预算,就必须皇帝首肯,从这个方面就极大地加强了皇帝对其它部门的掌控。
但这个制度也有弊端,那就是皇权会史无前例地大。
因为以前的文官集团把持着行政财政司法监督等等,除军权外什么都控制,就意味着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相权力量很强。
而细分之后,相权遭到了分权,最终财政预算权又捏在皇帝手里,各部门就得看皇帝的脸色行事。
而皇权变大了会怎么样呢?
当然是遇到强的君主,国家就强。遇到弱的君主,国家就弱。
由于分权出去之后,上下级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有细纲来做,会让行政效率会变得非常快。
比如本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的事务,专心搞发展。
但也因此一旦需要各部门协作的时候,就需要皇帝来进行资源和权力调配。
碰到英明的君主这肯定没问题。
碰到个不管事的傻蛋君主,双方系统独立,不能彼此协作的情况下,很快会出现混乱,以至于党争现象。
因此这套体制很考验君主的能力。
然而这也确实是朱云峰认为在明初时候最好的设计。
毕竟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君。
以这套设计的话,就能加快行政效率,迅速把国家发展起来。
等将来他们要挂的时候,再考虑到以后君主可能存在的弱智问题,就慢慢把皇权让出去一些,加大文官集团自主权力,防止碰到蠢蛋君主乱搞而加速国家灭亡。
只能说,孙教授说的对,确实没有最完美的制度设计,只有对当时来说最好的设计。
“唔,听起来是不错。”
大朱棣自然能够察觉到如果用这套体系的话,皇权会极大增强。
但他又摇摇头道:“恐怕难以实现啊。”
“我知道原因,是因为治理成本,把所有的权力一股脑放在一个官员身上,在他治理地方的时候,就能够迅速解决。”
朱云峰说道:“但如果开新的系统,就会导致本来一个官能搞定的事情,要出现七八个官。宋代冗官情况严重就来源于此,我说得对吧。”
“不错。”
大朱棣点点头。
北宋是非常分官员权力的,二府三司制,皇帝牢牢把控财政权和兵权,把相权给分得七零八落,所以哪怕文官权力再大,也出不了权臣。
然而分权就意味着要把官员数量搞多,结果就是冗官严重,官员数量数倍于唐朝和明朝。
“可你有没有想过,虽然官员数量增多了,可行政效率也加快了,只要皇权集中起来,我们再通过各种办法让大明强盛,那么大明的人口也会更加多。”
朱云峰侃侃而谈道:“这三万亩的田,按照我们的方法,明年可以推广至数百万亩,后年能遍布整个太湖和洞庭湖流域,让大明的粮食增长二三倍之多,届时再用各种政策鼓励生育,几年后大明会迎来一波婴儿潮,人口在十年后突破上亿也是正常的事情。到时候丁口多了,治理也需要多起来,官员数量是不是也得增加?这个时候是不是体现了未雨绸缪?”
“这”
大朱棣看了看小朱棣和季赫,说道:“好像有点道理啊。”
“那肯定的。”
朱云峰笑道:“我把这套制度称为一阁两院三司制,一阁就是内阁,两院就是刑部加大理寺组成的法院,还有御史台改成的督察院,三司就是户部改成的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这样再加上五军都督府,那么权力五分,全都由皇帝管辖,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但我说句实话。”
末了他又道:“官员其实并没有施政纲领,我认为还得提出另外一个思想主义。”
“思想主义?”
“是的。”
朱云峰说道:“儒家其实提供了这个思想纲领,提倡了很多东西,包括个人修养、社会秩序、政治理念、教育理念、文化理念等等,但却被帝王们着重于忠君思想,以此强化和维护统治。可事实上大部分地方官员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忠君怎么个忠君法呢?我认为忠君就是要爱民,把民本主义纳入到主流思想当中去,在施政过程当中,以民众利益优先作为考量。”
“民生、教育、地方发展,应该成为官员们考虑的问题,督察院的职责应该分为两种,与法院共同组成审核、复议的形式,维持三法司制。”
“第二种就是负责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行为规范。看看他们治理得怎么样,发展得好不好,对待民生问题有没有看重等等。”
“这样官员就以民生为优先权,再通过严格的避籍制度,只要有品级官员,就不许待在本地任职,再改良吏员制度,那么官员以后就有了指导方针。”
“他们要想升官,就必须更看重本地的发展,如此对于治理地方,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点是朱云峰深思熟虑过的。
古代官员最被提倡的是忠君思想,爱民思想自然是有,但被夹杂在其它思想当中。
如此一个地方官员,就没有主观能动性去考虑本地老百姓生存问题。
好官顺手就治理一下,要是遇到贪官污吏,不祸害当地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满脑子都去考虑本地百姓过得好不好。
而如果朝廷提倡民本思想,以这方面为切入点和政绩,那么就能极大提高官员主观能动性。
长此以往,对百姓来说不是坏事。
更重要的是也能提升官员治理地方水平,等到工业革命过后,新的时代到来,那就不是以前那样,只关注农桑就能解决百姓生存问题那么简单。
还得县城发展,百姓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等等。
加强这方面的思想主义,增加官员主观能动性,就能让他们多动动脑子,也就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得过且过,什么事都被动接受。
“嗯。”
大朱棣听了觉得还行。
就是给下面的地方官员进行治理方向的指导方针,这确实没什么问题。
“还有卫所制度、固定户籍制度、知丁法,也得取消。”
“不过锦衣卫倒是可以保留,除了督察院的监督以外,锦衣卫可以看做是皇权的监督。”
“太祖陛下制定这些法规的时候,是非常时期用非常办法,到了你这个时候,国家已经渐渐安稳下来,就不能再如此。”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由朝廷的意志去办大事。”
“以后大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太祖陛下留了很多后遗症都要马上处理干净,从而让大明可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朱云峰口若悬河地说着。
这些制度参考了古代的先进制度,以及后世的改良。
包括五权分立,与我国目前的一府两院一委制度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效率增加了,才能够马上发展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