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窖里的朱元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28章 找东叔,靠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128章找东叔,靠谱!

送走了季赫,朱云峰给老妈打了个电话。

果然。

今年又不回来过年。

本来老爸老妈今年确实是打算回来的。

如今欠的债还了一大半,无债一身轻,也该回来过个好年。

但家里在长沙的一个小工厂年前有个订单一直没完成,而且那位是个老客户。

当年老爸生意失败,把剩余的一点财产全转给老妈,离婚后自己背着债,家里就只有个小工厂苦苦支撑。

如果不是那几个老客户鼎力支持的话,恐怕老朱家早就倒下了。

所以于情于理,都得把这个订单做完。

不过老妈也表示年前老爸会先回长沙,与老妈复婚,年后等那笔订单做完再回来。

为此朱云峰也没说什么,只是转了五百万过去,让老妈买台好点的车。

毕竟朱云峰对外的说辞一直是老爸生意壮大,身家几十亿,所以给了他一大笔钱,让他回来造福乡邻。

如果开的车不好,可能会露馅,甚至背后还会被镇子和村里人议论。

翌日,朱云峰去了大明朝。

腊月二十九日,洪武十三年年末的大明朝此时热热闹闹,皇宫内外一片喜庆。

经过朱标一年多的耕耘,大明首都南京城总算是有了点人气。

从洪武十二年的二十万人,增长到约三十万人。

而且还是百姓!

是的。

之前洪武十二年的二十万人,百姓数量很少,可能也就那么两三万。

其中绝大多数要么是随军军官家属,要么是官员家属、奴仆,真正的普通人屈指可数。

另外十多万人,大部分都是驻扎在城里的士兵,然后就是官员、勋贵等权贵。

为此朱标从洪武十三年初,就先是以开垦皇庄为由,迁徙千余户到了城外,接着下半年又迁徙了一万户。

古代一户丁口大概有五人,光这里就有五万人左右。

而随着皇庄大丰收,朱标在年底降低商税,鼓励商业,又下令招募农户,凡在城外开垦荒地十亩者,免租三年,开垦二十亩者,免租五年。

一时间从者如云,很多外地农户拖家带口,跑到了天子脚下,在南京城外扎根,渐渐形成了一些村落,让京城人口渐多。

要知道如今这个时期,南京城主要的聚集区在后世南至南京中华门,西至秦淮区区政府,东至明故宫景区,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内,基本上就是巴掌大地方。

后世的建邺区、雨台区、江宁区、玄武区、栖霞区基本上就属于荒郊野岭,可以说方圆百里都没什么太多人烟。

很多地方都是军事驻扎区,环绕在南京城附近。

现在人慢慢多起来,城里的商业环境自然也就稍微好了点,为此朱标决定明年对城里的街道规划一下,重新做建设,以适应以后的城市发展。

不得不说,朱标越来越像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目光也愈发有远见,已经在为将来首都的建设做考虑。

丁口一多,就有了点年味。

街头巷尾,进城买东西的人多了起来。

有为家里添点衣裳的,有进城买点锄头、耙子等农具的,还有把家里余粮或者抓到的鱼、砍到的柴火拿进城卖的。

皇宫也点起了烟,早上鞭炮声声响动,宫门内外都贴上了桃符。

太子朱标亲自召集今年驻守宫门的皇宫禁卫军,每人都发五枚银元以做嘉奖。

别小看五枚银元,这五枚银元的购买力相当于八两白银。

而明初卫所士兵薪资不高,因为发的是实物,普通士兵每个月的月粮为一石,也就是180斤米,按当时米价一石四至五钱来算,饷银就是这么多。

非卫所士兵,也就是战斗部队薪水高一点,月薪是两石,折合为一两白银,禁军则是最强战力,薪俸在二两白银左右。

所以五枚银币几乎是禁卫军们四个月的薪水了。

并且禁卫军给五枚,驻扎在京城的三十万军队,普通士兵也增俸两枚,军官三至五枚,将领为十枚左右。

光这次增发薪水,朱标就拿出去一百万枚银币。

得知这件事情,老朱气得都哆嗦,从永乐朝回来之后,就念叨着崽卖爷田不心疼。

甚至越想越气,在二十九号早上追着朱标一通臭骂。

“老祖宗就是这样,别搭理他,一辈子都一副小地主阶级思想。还什么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分一毫,他是真不管当兵的死活。”

朱标从乾清宫出来后,就骑上了一台小电驴,跟朱云峰去城外皇庄看看。

现在皇宫不缺电,小电驴有了用武之地。

反而朱云峰的摩托车还得从镇子里搞98的汽油过来,没油了相当麻烦,还不如骑电动车。

此刻朱云峰也骑着电动车,两个人并排在夯土道上开着。

小电驴开着比较简单,朱标十多分钟就学会了,只是技术不太好,这条从皇宫去皇庄的道路被士兵们多次整修,上面的积雪也清扫过,又宽敞又好走。

但朱标还是摇摇晃晃。

为此穿着睡衣的朱云峰只能一边跟他说话,一边时不时还得摁一下刹车,防止朱标摇晃的时候车头不稳撞到他。

朱标也穿着一身睡衣,还是朱棣送给他的,对于朱云峰的话,他非常赞同地说道:“是啊,士兵艰难,万不可苛责,此举也有益于京城商贸发展嘛。”

朱云峰笑了笑道:“说到底老祖宗是觉得本来士兵的薪水就还可以了,一二两银子在明初的购买力还是非常高的,所以艰难的是卫所士兵,不是那些战兵。他觉得你发钱太浪费了点,不过你说得对,现在南京人口全靠士兵撑着,士兵手里的钱多要消费,才能促进商业。”

“嗯,卫所士兵确实十分艰苦,我明年也得加紧推动卫所制度的革新才行,这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就必须要解决,不然那些士兵该怎么生活啊。”

朱标叹了口气。

战兵的薪水算可以的了,折合为一两白银。

最主要的是这个叫月粮,是给家属的,士兵吃住则由国家供应,出行换防还有行粮,所以薪资还不错。

但卫所士兵就惨了,不仅月薪低,屯田的产出根本不够自己用,还要遭受盘剥。

朱云峰想了想说道:“我记得嘉靖继位后,就有科道官上奏,说宣府一带守边军兵好几个月没发月粮,穷的眼睛都绿了。而且更惨的是,有的军士媳妇还去干皮肉生意,没办法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巡边的大臣看到了都觉得凄惨。还有卫所边军被占役,克扣军粮等问题,熊廷弼就发现有军官让墩军去给他抓鱼,然后守墩的是妇女和小孩,给他惊呆了,可见这项制度的糜烂。”

“嗯,我也知道原因,而且里面还有很多很蠢的制度设计,比如边军守墩台,不在本卫,如果家里没有人,就要每个月跑很远去领薪水。”

朱标说道:“还有给的冬衣布,士兵每天都要警备边境,根本没时间缝制。要是差人缝制费又多,还不如统一赶制军装,按照尺寸大小发放,这样也能促进纺织业发展。”

“说到底还是没钱呗。”

朱云峰一拧电门超过朱标,说道:“而且很多制度设计稀碎,没有做好相应的措施。”

“所以我如今当政,就必须要改变父亲的一些不合理制度,一定要让我大明的士兵.哎呀砰.咕噜噜咕噜噜。”

就听到一声惨叫,还伴随着水泡声传来。

朱云峰回过头去,看到朱标已经飞进旁边的鱼塘里了。

“不好,太子掉进鱼塘了,快救太子。”

身后一路小跑跟着他们的卫兵们顿时急眼,纷纷跳进鱼塘中把朱标拉了出来。

好在这鱼塘不深,但水很冷,朱标冻得打哆嗦上了岸。

本来是听说皇庄的工匠们昨天又打造好了一门新炮,要去看看的,这下去皇庄肯定是去不了了。

朱云峰就载着朱标回去。

路上还吹了一阵冷风,回到宫里,赶忙洗个热水澡。

听说朱标掉鱼塘里去了,朱元璋和马皇后还有朱棣等人连忙赶到朱棣住的承乾宫来。

“标儿呢?”

朱元璋火急火燎地冲进承乾宫殿内。此时朱标还在里面洗热水澡,朱云峰忙迎上去说道:“太伯爷在里面洗澡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