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认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重生之认命——八爷党(46)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我学弟。赵曙用杯子暖手,笑嘻嘻说道:他跟着教授搞研究。需要查一些资料,就是西城区的民俗风情和三四十年前的旧事趣闻。我想着这事儿您二老最熟悉。我们与其大冬天的站在街上抓人聊天,还不如我把人带过来。咱们一边热乎乎的吃饭,一边听我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又贫!赵曙爷爷看了孙子一眼,起身说道:你们坐着,我出去一趟。

家里来了客人,总要预备几个菜。老爷子想出去买只鸭子,再买半斤酱肘子。

顾沉见状,连忙说道:不用了。还是我跟赵学长去买吧。外面路滑,不太好走。

赵曙一拍脑门:对。您还是别出去了,我跟顾沉出去随便买点熟食就好。

说着,又央求赵曙奶奶:我想吃您做的疙瘩汤了。弄点西红柿鸡蛋,哎呦喂,又香又开胃。热乎乎的。

那就做疙瘩汤。赵曙奶奶笑着应承。又想到赵曙的同学头一次上门,只做疙瘩汤也不好,又补充道:奶奶再给你们做个葱爆羊肉。再做条鱼。

赵曙一拍巴掌:都是我爱吃的。

说完,又冲着顾沉说道:你就入乡随俗吧。

顾沉笑笑不说话。

两人从赵曙奶奶家出来,就往北走。赵曙介绍道:胡同外面有一家熟食店,开了三十多年了。我们这儿的邻里邻居都吃他们家的熟食。你要说味道特别好吧,也不算。但是换了地方,就没有这个味儿。

说话间,两人从胡同里拐出来,正对上已经结了冰的莲花池子。数九寒冬,那池子里的冰已经冻得瓷瓷实实的。冰面上乌泱泱一群人,全都是踩着冰刀来回溜冰的。还有坐在自制的爬犁上玩的。

瞧见赵曙带同学来看他爷爷奶奶,路过的邻居笑着打招呼。赵曙也三叔四婶二大爷的叫个没完,一段路走了二十多分钟,十多分钟都在跟人打招呼。

赵曙笑着说道:就刚才我们过去那莲花池子,冬天溜冰,夏天游泳。我小时候也没少往这里头钻。你说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害臊,大小伙子脱了衣物就往里面跳。现在我可不敢了。

赵曙说着,看向顾沉:我呢,也不知道你准备写一个什么样的论文。但是我知道,邢教授是一直主张大力开发西城区的。有时候其实也挺纠结的。你说西城区这一片确实特别穷,全都是平房大杂院,环境脏乱差,管道线路什么的也都不好。牵个网线都特别费劲。冬天供暖就更不用说了。要是真能拆迁,估计所有人都得拍手叫好。谁不想住楼房里享福。

可要是真拆了吧!还有点舍不得。总觉得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都没有这个味儿了。赵曙摇摇头,没再多说。

当天晚上,顾沉在赵曙奶奶家吃了一顿地地道道的本地菜。包括赵曙特别推荐的那家熟食店的酱肘子和酱鸭。真就像赵曙说的,外人吃着并不觉得如何好吃,但是赵曙家三口却吃得特别香。

吃完饭,赵曙爷爷就开始给两个孩子讲古。顾沉查过资料的那几位商界名人,其中就有一位,小的时候真就住在赵曙爷爷他们家同一个胡同里。虽说那片儿几年前就已经拆了,但很多旧事赵曙爷爷倒还记得。

小的时候都会去夫子庙玩,在莲花池子里游泳。我还跟他比试过好几回,他根本游不过我。赵曙爷爷感慨道:他也就是学习好,剩下的根本都不行。

人家就是学习好,现在能开大公司。你游泳厉害有什么用,一辈子也没游出这四方地儿去。赵曙奶奶端着瓜子花生过来,听到赵曙爷爷又在吹牛,忍不住哼了一声,打击道。

赵曙爷爷有些挂不住面子,开口说道:人家孩子要听我讲故事,你怎么老是扫兴。

好!好!好!我不扫兴,你慢慢讲吧。反正你现在也就只有讲故事的能耐了。赵曙奶奶说着,招呼顾沉吃瓜子:来,尝尝这瓜子香不香。这可是我自己炒的。

谢谢奶奶。顾沉接过瓜子,又问赵曙爷爷:您还有什么故事么?

当天晚上,顾沉一直在赵曙奶奶家聊到九点多。实在不好意思耽误老人家休息,这才离开了。赵曙把人送回学校,笑眯眯说道:你要是资料没收集够,我们明晚还去。我让我爷爷带你去附近几个邻居家。你想听什么民俗故事都有。

不用了。顾沉摇摇头。故事已经听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几天,他还要去图书馆查一查相关的历史资料。关于这一篇论文应该怎么写,他也有点眉目了。

那好吧。赵曙笑了笑,说道:有用得着我的地方,随时开口。我要是有时间,肯定随叫随到。

谢谢赵学长。顾沉说道:今天辛苦你了。

我都说了,兄弟之间别这么客气。赵曙摆摆手:你自己回去吧。我要把车开回家,今天晚上就在家里住。

顾沉点点头。返回学校以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寝室,而是去了图书馆,借了几本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还有西城区建筑历史相关的书籍。还有一些文学大家的散文回忆小传。

一切准备就绪,顾沉坐在电脑前,想要憋出一篇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诉说老建筑与儿时回忆的文章来。然而他怼着空白文档憋了一个多小时,除了一个文章题目什么也没憋出来。

这也太难了!简直比他抓取上万条数据还让人崩溃头疼!

顾沉长叹一口气,最终相信术业有专攻,做人还是不要太为难自己。这么想着,他在草稿上又写了请专业人士写文章讨论现象几个字,立马关上文档关闭电脑,收拾东西走人。

第五十二章

接下来几天,顾沉依旧利用业余时间把整个西部老城区逛了个遍。拍了无数照片,做了无数考察,利用吃饭的时间去一些老城区,包括城中村的小饭馆里采访街坊邻居,询问他们对于拆迁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拆迁的想法只有两种。一部分人是盼着赶快拆迁,开发商要么给钱要么分房,只要补偿给到位,能让他们过上拆二代的幸福生活。什么文物修复遗迹保护乡土人情,压根儿就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而另外一部分,主要是上了年纪的人,就颇为看重这个居住的环境。觉得在四合院里住了大半辈子,邻里邻居都熟了,几乎是一辈子的人生轨迹都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头。真要是拆迁了,就仿佛大半辈子的岁月也随着那些被拆掉的砖瓦门窗土崩瓦解。仿佛连人生都没了意义。

这部分人,就是无论开发商给多少钱,都不想搬的。

而无论当地的街坊邻居们想不想拆迁,还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整个西部老城区的开发范围中,也只有一少部分建筑存在着历史遗迹的功能,具备文物修复与保护的价值。剩下大部分老城区,包括城中村的建筑,由于房屋老旧,管线老化,再加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原因,根本就没有任何修缮维护的价值。而这一部分区域因为地处规划中心位置,如果想要拆迁的话,光是拆迁补偿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顾沉初步换算了一下,光是拆迁预算这部分,都快赶上在东城郊区建两条商业街了。

开发成本如此高昂,别说政府能不能同意,首先开发商就不能干。

顾沉叹了口气,觉得开发西部老城区这事儿果然任重道远。他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顾沉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搜集了大量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包括从西城区图书馆的故纸陈堆里翻出了有关夫子庙,猫耳胡同,莲花池子和其他一些有文物修缮价值的老旧建筑的地方志。写了一篇足足有三万字的,还是图文并茂的,有关于如何把开发西部老城区与文物建筑修复融合在一起的,这么一个半论文半策划书的东西。在周五上午准时交到了邢教授的手上。

邢教授翻看着得意门生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搞出来的策划书,惊喜之余还略微有些好奇:你这次怎么这么主动干活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