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认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重生之认命——八爷党(59)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这位生于A市,长于A市,又在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偷渡到港岛,白手起家创建了绍州集团的知名企业家,如今已是年过古稀。

他的身材矮小,看上去还不到一米七。满头华发,荣光满面。笑容特别慈祥。站在演讲台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很开心,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跟这么多优秀的青年们一起交流,沟通。你们不仅是A大的学生,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你们今天努力学习,明天努力奋斗,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昌盛。

台下响起连绵不断的掌声。黎老先生微微一顿。这并不是黎老先生第一次受邀进入大学给学生们做演讲。但却是黎老先生第一次以A市人的身份,来给A大的学生们做演讲。这种身份的转变让他有些感慨万千。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特别流行的那个#老照片里的故事#,还有如何改造老城区的话题,黎老先生也有所耳闻。他甚至在来的路上,还特意用秘书的平板电脑看了一下微博。那些泛黄缱绻的老照片,着实勾起了他的回忆,还有那些隽永却充满了乡土人情的文字,也让黎老先生特别怀念。

他甚至动了心思,想要在演讲之后,去老城区看一眼。看看那些被岁月斑驳了墙皮建筑,却依然热热闹闹的夫子庙和荷花池子,尝尝那些处于闹市,却依然价格低廉的老馆子,甚至是那些记忆中已经模糊了印象的老邻居们。此时此刻,都有一种分外亲近的乡情在里头。

黎老先生说到动情处,眼眸亮的惊人。他看着台下的莘莘学子们,动容的说道:时至今日,我们很喜欢说一个词,就是社会责任感。

少年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因为少年强国就强,建设国家的希望就在你们的身上。成年人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因为这些人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的支撑。企业家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因为一个企业的成就,离不开全社会,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帮扶和支持。一个人是做不成事的。所以一个企业成功以后,也要懂得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支持你信任你的人

顾沉听到黎老先生这段话,心下一松。知道他们要谋求的事情,估计是有眉目的。顾沉下意识看了一眼坐在前排的邢教授可惜穿过攒动的人头,顾沉也只能看到一个后脑勺。

周晓婷坐在顾沉旁边,看着顾沉心情甚好的模样,也跟着微微一笑。

其实我觉得老城区也蛮有人情味儿的。周晓婷悄悄说道。

什么?顾沉全部心神都放在黎老先生的演讲上,一时间也没注意周晓婷说了什么,不由得追问道。

没什么。周晓婷笑了笑,低声说道:我知道你跟邢教授一直致力于开发西部老城区,想要把新商圈的范围划到西城区。但是缺少开发商的支持。如果这一次,你们真的能够说服黎老先生参与西城区的投资开发,说服城建局的把握就很大了。

毕竟比起开发一个相对荒凉的东城区,能够拉到外商投资以及争取到民意支持这两件事,显然更中那些领导们的下怀。尤其是在顾沉把征文活动和开发老城区这个民生议题搞到全网热议的情况下。据说这件事已经引起了上面的注意。

其实,如果你们能争取到更多外商的支持,那我们也没必要非得在两个策划方案里做选择。难道就不能你们开发你们的西城区,大周集团和其他开发商开发东城区。这样既能两全其美,还能拉动投资消费,拉动GDP。不是很好吗?周晓婷特别天真的说道。力求在这两种策划方案中寻找一个平衡。

顾沉摇头轻笑。如果事情真的像周晓婷想的那么简单就好了。可惜不管是西部派,还是以周家父子为代表的东城派,所有人都明白,他们争取的不光是一个划分范围。而是划分了新商圈的范围后,随之而来的政府方面的大力扶持和财政倾斜。

比如基础设施的修建,地铁路线的划分以及沿线地皮的规划,财政方面的扶持,税收方面的减免,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倾斜。包括招商引资时的财政补贴。要知道国家财政资源也是有限的,倾斜到西城区,就不可能再辐射到东城区。

而对于东城派的支持者和开发商来说,最吸引他们的甚至都不是这些财政优惠本身,而是在政策倾斜之后,新建成的商圈能辐射到的方圆几百里的那些地皮所产生的溢价增值。这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十年,拥有这些地皮的开发商们在整个华夏地产界的地位。

这才是西部派和东部派的矛盾核心所在。

财帛动人心啊!

顾沉轻叹一声。也知道自己正干着一件多么招人恨的事情。不过他也没办法,在其位谋其政。再说先动手的可是周家父子。

演讲结束以后,顾沉接到了邢教授发给他的微信,让他去校长办公室报道。

顾沉从大礼堂到校长办公室的时候,恰好黎老先生刚喝完一杯茶。邢教授简单介绍了一下顾沉的身份,听说顾沉就是网上那个闹得沸沸扬扬的征文活动的发起人,黎老先生不免有些感慨:果然是英雄出少年。

邢教授笑着邀请道:顾沉在网上搞了一个宣传老城区的微电影大赛。各大院校还有社会人士都很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我们A大经管学院也跟风搞了一个《圆桌美食畅谈会》。就是利用空闲时间,到西部老城区的那些老馆子里,一边吃饭,一边聊些风闻趣事,历史杂谈。不知道黎老先生有没有兴致,来当一期嘉宾?

哦?黎绍州刚下飞机的时候还心血来潮,想要去故地走一走。重温一下乡情。这会儿就接到了邢教授的邀请,简直就是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这提议正中下怀。

我当年就住在西城区的猴儿帽胡同。前些年回来的时候,听说那条胡同并周围的几条街都被拆了。我路过一回,也认不出来了。就记着猴儿帽胡同前边就是荷花池子,那附近有一家卤肉店,味道特别好。也不知道在不在了。黎老先生说着,一脸唏嘘的摇摇头:都是三四十年前的老店了。只怕早就物是人非了。

顾沉心下一动,忍不住问道:您是说李师傅卤肉店吗?

黎老先生看向顾沉:你也知道?

这家店还在。顾沉说道:我有个同学,他爷爷奶奶就住在羊尾巴街。上次我去他家拜访,他就请我吃了李师傅家的卤肉。听他的爷爷奶奶说,那味道三十多年没变过。

真的?黎老先生莫名就有些惊喜:你亲自尝过,那味道怎么样?

味道还行吧。顾沉说道:我也就吃过那一回。

顾沉实话实说:有点腻。

黎老先生顿时莞尔:你是不知道。我们年轻那会儿,国家的条件还不像现在这么好。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就算好日子了。当然越荤越腻越好。买肉都要挑肥膘多一点的。哪里像现在,小姑娘天天嚷着减肥。有的吃都不肯吃。

嗯!我这学生也是!邢教授点点头,特别有同感:小小年纪,天天嚷着要养生。关键是他自己不吃,还管着我也不许吃。说什么血脂高血压高,天天盯着我吃青菜。

邢教授边说边摇头。

黎老先生笑着附和道:我的小孙女也是。天天盯着我不让吃肉。连红烧肉都不让我多吃一口。

你也爱吃红烧肉?邢教授特别惊喜:我知道A市有一家红烧肉做的特别地道。有机会请你吃。

择日不如撞日。黎老先生眼睛一亮:不如我们今天就去?

话音一落,黎老先生又想到顾沉方才说的那家卤肉店。又想去回味一下记忆里的味道。顿时就有些纠结。

最终,还是思乡之情战胜了口腹之欲,黎老先生笑着说道:还是去西城区的老馆子尝尝,看看当年的老味道变没变。

黎老先生都这么说了,学校当然会安排接下来的行程。

顾沉又通知拍摄纪录片的学长和制作团队的其他成员在门口集合。还特意给赵曙打了一通电话:黎老先生要参加今天晚上的《圆桌美食畅谈会》的录制。你要不要跟着帮一把手。充当一下我们的司机?

行啊!临近毕业,赵曙虽然也忙着期末复习和准备考公。但大多数时间还是有些无所事事,听到顾沉的邀请,立刻说道:绝对没问题。

那你在校门口等我。顾沉说道:我坐你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