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丞(GL)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养丞(GL)——宁远(336)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早朝连着十日没举行了,内侍省告知百官,入秋之后寒潮猛烈,天子不小心得了风寒,这些日子不宜上朝。诸君奏疏可以先送至省疏殿,等陛下身体好了之后再做定夺。

即便言官再厉害再肆无忌惮,后宫是绝对去不得的,除非脑袋不想要。

言官们气急败坏,卫袭却卸下一身晨兴夜寐的疲惫,好好放松放松。

不必理会言官们的唇枪舌剑,只在凤华宫看贵妃舞剑,听小公主习文,骨头缝里这些年吹进的灰都被清扫得一干二净,前所未有的舒心。

而沈约和阮逾对孙允的审谳终于有了突破。

孙允禁不住沈约和阮逾老辣的手段,渐渐扛不住。

沈约许诺他,若是从实招认,他孙家上下可以从轻发落,天家也会保证他家人不被报复,而孙允这条命也可以给他留着,将他流放至澜家找不着的地方。

提到澜家这两个字,便是给孙允最大的暗示。

既然知道对手是澜家,还敢这样许诺的,的确只有天家了。

孙允在西南的日子里,一直和佘志业藏在澜仲禹的羽翼之下,自然也亲眼目睹澜仲禹是如何被击溃的。

如今皇权日益壮大,麾下奇才辈出,澜家丢失了西南便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或许这天是要变了,澜家日薄西山已在眼前。

是时候该弃旧图新了。

孙允终于说了,将当年军资大案的始末说得明明白白。

当年卫慈让位,先帝另立储君,不久驾崩,新帝得登大宝,但澜戡觉得新帝德不配位,想要拥立他人,甚至取而代之。

在以澜戡为首的澜氏集团与天家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一代人老去,同盟之中中坚力量渐渐退出舞台,新锐领袖慢慢崭露头角。

澜戡退居丰州,京师核心从澜戡转接到澜宛身上。而当年那个孤军薄旅的天子,也已经长出了更为丰厚的羽翼。

唯一不变的,是澜氏的野心。

澜家一直在暗地里筹备军饷,储备军力,更是联合多衣国打造辎重。从东南到西南,从丰州到博陵,澜氏如日中天。

澜戡厌倦了继续和天子兜兜转转的政治游戏,他也察觉到了卫袭的成长,便想要速战速决,快些解决这心头大患,联合沈和吴家一同协商谋反大计。

那时孙允是绥川刺史,也是澜家早就揽入阵营的一员要将,彼时他正在绥川与边境贼寇作战,与兵部尚书佘志业一块儿打起了军资的主意。

事实上他们得手了多次。

因战事向中枢讨要钱粮、兵力和各种辎重,这是个非常正当的理由。每回求援,中枢都会紧急调派辎重兵马前往支援,就怕绥川受不住,贼寇冲入中原,后患无穷。

每每绥川战败后便要军资,军资到了,战事也平稳了。可没过多久,博陵又收到孙允的信,说贼寇再犯,情况紧急,继续向朝廷讨要军饷物资。

三番五次之后,卫袭起疑,这便让沈约带兵前去绥川,接管绥川兵权是一,更重要的是查清孙允到底在玩什么把戏。

沈约身为沈家嫡女,一直不喜澜氏所为,更不喜沈家对澜氏唯命是从。

这次前往绥川还是受了天子之命,可想而知她的心不偏澜家,甚至连沈家都不放在眼里。

那些年她一直都在和澜氏甚至是自己的宗族划清界限。

沈约将来绥川之事,给孙允和佘志业极大的震慑力,害怕贪没军资的事情败露,孙允和佘志业联手伏击沈约。

后来的事沈约也知道了,她在绥川中了孙允和佘志业的埋伏,九死一生。

军资并不是我们想贪没就能贪没的,军资的转挪需要经过三司检校,我和佘志业不过二司,还需一司方可成事,所以,需要中枢之中有人配合孙允嘴唇上满是血口,凌乱肮脏的头发垂在脸上,即便如此,谈起当年的惊天大案,他还是露出了不可一世的笑容。

阮逾双手交叉抱在前胸,他和沈约对了一个眼神,两人都明白了。

军资的转移还需要过户部的手,有什么异样也逃不过户部的眼睛,所以当时户部的一把手王弘阔,便是军资大案中另一个关键人物。

孙允道:王弘阔,时任户部侍郎,当时户部尚书空缺,澜尚书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这姓王的胆子小,但在朝中素有美名,极会装腔作势,这便是他好用的地方,便于隐藏。

孙允说王弘阔是户部一把手,肯定得圈住了他军资才能妥当,但说回来,他的能力是在他的学生唐士瞻之下的。

唐士瞻目达耳通又尚治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澜宛非常喜欢他,想要招揽他。但几番诱惑之下,唐士瞻依旧毫不动心。

即便那时的唐士瞻还不知道自己的老师已经背叛苍室,不知澜家正在转挪军资,但落在澜宛眼里,不可用之人必定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变成敌人,她对唐士瞻已经起了杀心。

却比王弘阔慢了一步。

孙允和佘志业联手害死沈约之后,生怕纸包不住火,若是天子继续追查,军资大案被捅破,他俩肯定逃不了。

与其坐以待毙,不若率先出击。

军资案已经震动朝野,孙佘二人竟主动告发吞没军饷之事,但他们并没有承认是他俩所为,而是将所有的罪责推到王弘阔的头上,随后便制造了一场意外,人间蒸发。

王弘阔被扣了一个天大的罪名,吓得夜夜心惊胆战睡不着觉,不知该如何是好。

那时陆责就在王弘阔的府上,以宋暮这个假身份当任谋士。

一直在暗中看好戏的澜宛嗅到了借刀杀人的好时机。

此时孙允还没离开博陵,他目睹了澜宛借王弘阔的手杀死唐士瞻的整个过程。

陆责为王弘阔出主意:王公正是中了奸人的计谋,如今难辞其咎,若是天子怪罪下来,恐怕王家全家都得被连坐。

王弘阔听完他的话,更是肝胆俱裂,张皇失措直问陆责该如何是好。

陆责便教他:旁人诬陷王公,王公自然也可以以同样的手法将罪名推出去。

陆责于他耳边说了一通后,王弘阔啊?了一声,整个脸皱了起来:这,这如何使得?他是我的爱徒!我怎么能

陆责一双犀利的鹰眼瞧着王公,他的长相奇特,含着一点点笑意的时候自带讥讽之态。

王公阖家被杀,或是死一个学生,孰轻孰重王公可以自行掂量。

王弘阔便沉默了。

之后,他也的确是按照陆责的计谋行事,在唐士瞻被带去审讯的路上将他杀死,联合审讯之人伪造了他的证词。

此时,陆责差人找到了五娘子,让她伪造户部文书,将王弘阔画签过的军资相关文书全都改成唐士瞻的名字。

有了这些罪证,唐士瞻的死就成了畏罪自尽。

原本的主谋王弘阔逃过灭顶之灾,变成监管下属不利的轻罪,被贬谪至穷僻的云州出任刺史。

在给王弘阔出谋划策的时候,陆责有把握王弘阔一定会按照他的话行事,推波助澜之后陆责便离开了王弘阔,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陆责换了身份来到沈府,在沈府安顿之后,唐士瞻的死讯传遍博陵。

杨克怂恿杨氏和唐序明趁机夺爵,而陆责与他里应外合,诬陷唐观秋和沈家下人通奸,想要将唐观秋和唐见微一起扫出唐家,远远地送出博陵,从此往后博陵再无唐士瞻的后代,也算是对他不识时务的惩罚。而由杨氏和唐序明来掌管唐家,对于澜氏掌控博陵世家也十分有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