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来做明帝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四十八章 唯一标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昭和殿临太液池,十一月十三日,这样的天气还是很有些冷的。在午后时分,外面的树枝摇动,寒风呼号。

崇祯并没有怒气冲冲的去质问王在晋。而是在喝茶,缓缓的平复情绪。

明朝末年,关于辽东战略的争论,比较主流的就是王在晋方案、孙承宗方案。

王在晋的主张,朝廷投入四五百万两白银,在山海关驻兵八万,将山海关修建成“雄关天险”。

孙承宗的方案,同时也是袁崇焕的主张,要守京畿之东、山海关,则应将防线往前推两百里,守宁远、锦州。而要守宁、锦,则应守大凌河。

看见没有,孙先生的方案有点像套娃。要守某地,则必须往前走一步,守某处。这其实是预留出战略空间。

而明朝只守山海关,最大的好处是什么?节省了每年四五百万两的辽饷。这是明朝财政的大窟窿,明末农民起义的根源之一。三饷可是包含辽饷的。

所以,不仅是崇祯年间的文臣武将们在争论,几百年后的历史爱好者也在争论。

所以,网络上就会有一种论调:孙承宗其实不太行。这算什么战略家?搞这么大的财政窟窿出来。而王在晋才是被历史湮没的人才,很行,军事家。

真的如此吗?

昭和殿中,随着崇祯的沉吟、调整情绪,一片寂静。

话说,天子这个模样,王在晋心里才真是不断的打鼓。要说天子震怒,那也就是一刀的事!

他怕死,今日就不来西苑求见。满朝官员谁不知道孙承宗、袁崇焕都是天子面前的红人。

当今天子整人很有一手的!温体仁的“忠君爱国学习班”最近已经有十几个学员。据说苦不堪言。

半响,崇祯将手里的茶杯放下,语调平静的道:“王在晋,朕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山海关投入巨资重建后,是否能挡得住建奴兵锋?”

王在晋斩钉截铁的道:“能!”

孙承宗在天启三年就和王在晋在山海关上争论过此事,当即就要出列辩驳。

崇祯对他摆摆手,说道:“朕的军事水平不行。但是地图还是看得懂的。朕问你,山海关如果被破,京师是不是就没有屏障可守?”

王在晋辩解道:“陛下,其一,山海关不可能被攻破。其二,京东诸城皆可为京师屏障。”

崇祯冷笑几声,“王在晋,不要东扯西拉!朕在问你,在地理上,山海关失守后,京东是不是就是无险可守?”

王在晋点头。

崇祯道:“所以,你们这些搞战略的人,把大明的存亡,都赌在山海关是否可守上面吗?

不留一点的战略回旋空间吗?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制定者应该做的事情?”

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不坚固吗?被德三打穿后,法国就举起了双手。

所以,用你们最朴素的观点去看,摸着良心去想,到底哪个方案更有利于明王朝的安全?是守宁锦,还是守山海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