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后我靠科举养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21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时不等人, 机不再来。

这次恩科的机会, 周青林觉得,自己肯定会好好把握。

或者说, 所有的机会他都会用心去珍惜的。

据目前不知是否可靠的消息透露,这回乡试有近三千多的士子参加。

这是昨日,吕志义几人去文昌殿拜文昌帝君后回来告诉他的,说是听其他州府的学子说的。

听过之后,周青林心绪毫无波动。

没有像前几次那样马上研究起录取比例的事。

更没有担心如果这么多人乡试自己能不能考中。

因为对于参加的人数, 他心里早已有了大致的了解, 再说如果学识不扎实, 那么就算只有几百士子应试,没本事的依旧会考不中。

何况科举考试中,乡试本就是最难的一环,可以说,相较于举人,考进士似乎还要容易一些。

所以,自古就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是以,虽说进士前途远大于举人,可步入进士前的这个举人门槛却不是一般的难迈过去。

全是因为乡试的取中人数没有定数,和院试府试都有规定的录取名额不同,乡试是视情况而定的。

也就是择优录取。

通俗一点就是,乡试不再搞排排坐吃果果这一套,好的挑完了也就结束了,至于那些微次些的,不要!

决不降低标准。

宁缺毋滥。

就比如崔讲学参加的那次乡试,正榜只取中了四十八人。

而前年周青水考得那次,正榜更是只录取了三十八人。

因为考中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步入仕途了,日后即使考不中进士,也有了当学官、做知县的机会。

而做官不是懂的四书五经,会诗词歌赋就能行的。

一个合格的官员,首先见识得广,其次对事物要有自己理智地、准确地作出判断和认知的能力 。

有这样的大前提摆着,那么乡试在选才方面自然就更为苛刻了。

考的内容也和院试、府试有了区别,秀才考的是才学,而考举人却是见识为主,才学为辅。

也就是说想成为举人,要学的不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生活中的学问。

这也就解释得通,为什么有好些秀才要出去游学的原因了。

因为到各处走一走,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事物,这样就增加了阅历,阅历增加了见识也就广了。

虽说正榜的录取人数视情况而定,可副榜的人数却是不变的,都是五十人的名额。

虽说副榜算不上举人,但也有一定的待遇,比如上了副榜的学子,就可以直接去有大儒教学的国子监念书。

那里的教学水平,一般的民间小书院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副榜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如果同一个人累积上了两次副榜的话,那么这人就有了参加春闱的资格了。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