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 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来宣传。
向书记说道:首长,近日有一位作者在报纸上连载了一篇小说,是以清河大队的试点为题材。
他向首长解释了这段时间有关《清河乡之变》引起的讨论以及大家对于这本书提到的内容的关注。
这位苏葵同志创作的小说, 一直以来都深受人民的喜爱。他先是说起了这位作者以前写过的小说都受到了怎样的欢迎,然后道:最重要的是,首长,这位创作小说的同志就是清河大队的人, 也正是她提出了这次试点建议。
首长问:就是这位同志提出了这个建议?
向书记具体讲了讲当初的事,说道:这位同志有能力创作出受到群众广泛喜爱的作品,作为提出者和参与者, 在作品中又能更深刻地反映此次试点事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作品的特殊性,将其作为此次事件的宣传口。
首长思考起来,问:几位同志, 你们都有什么看法?
韩文昌是听说过苏葵的文章的, 说道:这位同志的文章我也听说过,确实非常受欢迎, 影响力遍布全国。
另一位书记也关注过之前的事:首长, 这次清河大队试点的事情之所以很快在群众中传开, 确实就是由这部作品引起的。
又有人点头:能够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首长,我认为可行。
也有人有所考虑:如果是文学作品,我们还要考虑到读书的门槛。毕竟这个时代还有许多人是不识字的。
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将宣传队利用起来,像以前一样上面的同志领会,然后对下面的群众宣传。
最重要的是,他们要拿出对这次宣传口的重视来,群众自然都会想到办法来参与。
经过他们再三讨论,确认了这个方法有利,在此之外,如果有其他的宣传方法,也可以再讨论,同时进行,多管齐下。
首长点了头。
有人提出:就是这部作品必须要进行把关。
作为宣传阵地,事关重大,当然不可能不经过审阅就随便让它成为代表。
首长笑道:那这件事就交给宣传部的同志负责。
此时,苏葵还不知道她的作品已经快要上天了,她正在接受京城来的教育部的同志的采访。
他们一共来了三个人,是教育部办公厅的两位干事,还有随行的一位《华夏日报》的记者。
对于这个教育模范,上级领导非常重视,如今国家教育水平还处在比较落后的时候,人才奇缺,能够多培养一个人才,就能为国家的贡献多出一份力量。
而现在他们面前的这位小同志,却以一己之力,带着一个班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并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模拟和联考的建议,使整个江省在此次高考中都取得不菲成就。
这次对她的采访,他们亲自来到清河大队,又收获了一堆队员对葵花又要上报纸了的惊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