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61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陆子光就没有上台,反而是王国梁上台作报告,谈到了他目前创作的新诗歌。从苏葵那里他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他谈到了这种诗歌的创作手法,发展空间,当然也没有忘记提到他的灵感源泉,是来自于一位叫苏葵的同志给他的点拨。

几位认识苏葵的老师都会心一笑,刚刚认识苏葵的谭惟伦更是把目光放在她身上,刚听说但不认识苏葵的比如张瑞山就只是冷嗤了一声。

上台作报告,那就该全部是自己的东西,灵感源泉是别人?

苏葵同样听得认真,自己说的和别人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几场报告,她的笔就没有停下来过。

不知道是因为她年纪小还是别的原因,苏葵被安排在最后一个上台。

在作协的最后一位老师作完报告后,苏葵就起身,往上面走去。

会场里不认识她的人也很多,纷纷惊讶地看着她。

本来在会场里出现这样一个年轻的面孔就很让人惊讶,谁知她竟然还站起来,走到了台上?

就是认识苏葵的谭惟伦,也没有想到苏葵不仅是作家,还能上台作报告?

原以为是写过几篇文章而已,但她现在能站上去,那性质就不一样了。他眼神深了深。

主持会议的宋万章向大家介绍苏葵的身份,并说道:目前,苏葵同志的两部作品,《小草青青》和《清河乡之变》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她的创作开创了一个娱乐与启蒙相结合的题材,是基于现实一次非常崭新的尝试。下面就请苏葵同志来为我们作报告,讲一讲她的创作。

面对下面来自于各地的知名作家以及大陆港城各界知名人士的目光注视,苏葵没有丝毫的慌张,她在上面侃侃而谈,说起自己的两部作品。

当时和陆子光先生通信,谈到通俗文学在今难有生存空间,有感于此,我便创作了这篇《小草青青》,希望能在通俗文学与当代文学中找到一个平衡

《清河乡之变》取材于我的家乡清河大队,大家应当知晓,目前清河大队正在进行一场试点。我同样有感于这场试点的历史意义,萌生了将它记录下来的想法。后这篇文章机缘巧合成为了宣传口,当然也引来了许多争议

这会儿很多人也从刚才的惊讶中回过神来了,不认识她的作家这段时间却也看过她的作品,知道了她就是最近报纸上正在争论的那篇文章的作者。

这会儿听了苏葵解读作品,倒觉得虽然年纪小让人惊讶,但实力却是有的。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