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门长孙逃荒记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农门长孙逃荒记 第7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是的,周长宁想做出来的东西就是轮椅,虽说这东西在前世是给病人用的,可是在这个世界,只要他不说,谁又会知道呢?之所以想把这个东西造出来,便是为了周老爷子和老太太,两人年纪都大了,这才第二天,他就已经能察觉到老爷子面上有些倦色了,轮椅做出来以后,两位老人想活动身子骨的时候便走一走,累了的话自有他们这些儿孙推着。

自他成为周长宁以后,一家人对他的好他都能感受到,既然如此,他又怎么可能不投桃报李、为两位长辈多思量一二呢?唯一可惜的便是,虽然周长宁知道轮椅长什么样子,可他没做过木匠的活计,动手能力也不怎么样,便只能把这个任务委托给周大新了。

此前,周大新只是从来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去想过,但并不代表他脑子笨,只需周长宁这么一说,再回想起自己见过的马车以及自家板车的轮子,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新物件儿最大的好处便是因为有轮子的存在可以省力,他很快便在脑海中构造出了“轮椅”的形状,至于在制作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只有在遇到的时候再说了。

当然,周大新也明白这个东西造出来以后能让谁最方便,自然不敢多做耽搁,匆匆吃完了饭,便拉着两个弟弟还有自家儿子打下手,旁的不会,把圆木头劈成木板、抛光这样简单的活计总该会的吧,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此外,周长宁还兼任了“设计顾问”一职,在周大新渐渐开始组装起来的时候,及时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见。

晚饭用完之后,本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因着一行人都是今日半夜便出发上路了,所以要格外疲倦些,已经有人实在撑不住沉沉睡过去了,但是周大新几人忙活得“热火朝天”的样子还是吸引来了不少的目光,就连周长平,也被还算熟悉的杨毅哥哥乖乖牵着,站在一旁围观。

紧赶慢赶着,赶在众人都休息之前,第一辆轮椅总算是新鲜出世了,时间匆忙些,一些边边角角的细节处可能还会有些小木刺,不过都是在连接固定处这样无伤大雅的地方,像坐的地方兄弟几个还是不敢糊弄的,打磨了好几遍这才作罢。

“这就是长宁想着做出来的椅子?”周老爷子看着这辆新型“椅子”,十分感兴趣地问道,老爷子丝毫不掩饰他的“偏心眼儿”,虽说是长宁提出来的,可是三个儿子忙活到现在也是卖了力气的,所幸,他的三个儿子也早已习惯了,自然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还跟小辈儿“争宠”。

作者有话说:

第二十二章 攀谈

说实话,做轮椅本身并不难,但是那么多人都见过椅子和马车,也没见谁能够想到把这两样东西结合到一起的,更何况,周长宁想出这东西的初衷还是为了能让周老爷子和老太太不那么劳累,因而,此刻看着来围观这个新奇玩意儿的众人,周老爷子心里可别提有多舒坦了:“我来试试。”

当然,也不会有人跟他争抢这个优先试用权,周老爷子坐了上去,周大新握住轮椅后面的把手推着他,在做的时候,为了避免轮子过于光滑而失控,他特意做成了类似于锯齿状的,可以增大轮子和地面之间的阻力,这也就是在官道上,道路比较平坦,轮椅才能派得上用场。

“爷爷,怎么样?还适应吗?”看着周老爷子享受地被自家儿子推着走的模样,众人自然不敢开口催着他老人家,周长宁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如是问道,与此同时还补充道:“这椅子毕竟是木板做的,坐久了也容易硌得慌,明天抽空让三婶缝两个大小合适的软垫子,您和奶奶也能坐得更舒服些。”

木板又不是什么难得一见的东西,这玩意儿的工艺又算不上复杂,手熟了以后周大新兄弟几个用不了两个时辰就能做出来一辆,他们自然也打算不偏不倚地给二老一人做一辆了。

在一旁听着的李氏自然应了下来,她的女红是家里女眷中最好的,平日里偶尔抽空绣些帕子拿到镇上去卖也能补贴不少家用呢,还凑趣儿着对老太太说道:“娘,您看长宁多孝顺的,我们这些个大人没考虑到的细节都让他给想到了。”

人上了年纪以后,最值得欣慰的还不是家宅和睦、儿孙孝顺吗?何况,周长平没有出生以前,周长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家里孙子辈儿唯一的男丁,周老太太对他的疼爱可是一丁点儿都不比老爷子少,闻言,脸上也绽放出一抹笑意,拍了拍李氏的手道:“不止长宁,你们也都是孝顺的好孩子。”

周家这边一家和乐,其他人家也看得有些眼热,周成根率先出声问道:“大新,这东西能卖我们家一个不?你也知道,我娘年纪也大了,跟着我们奔波一两天还成,时间长了肯定是受不住的,原本我还在担心呢,这下好了,我们家还是能匀出来一个人推着我娘走的。”

虽说刚刚看着周家三兄弟做感觉不难,但周成根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的,没有一丁半点儿做木工活的基础就想上手,想做出来个成品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去?还不如掏点银子干脆买一个算了,这东西也就是赚个手艺钱,想来大新一家也不会漫天开价的。

“都是一个族里的,说什么卖不卖的话?只不过,刚刚你也看到了,做这东西还是挺费时间的,一个晚上哪怕用过晚饭就开始做,估计也做不出来三辆,要不这样,想要这椅子的你们各家自备木材,等我把给我娘做的那一辆组装好以后就开始做其他的,成不?”

心中有所意动的又何止周成根一个人?何况,总不能他们一家人轻轻松松,看着其他的同族长辈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吧?这事儿周大新也做不出来,但是,事情总得有个先来后到,他总要先把自家剩下的那一辆做完再去做别家的活计。

听得周大新话里的意思是不收银子,众人心里哪儿还有不乐意的呢?自然是连连点头答应,这才回到了自家的地方。

然而,人群才刚刚散去,周大新也把那辆已经做好了的先放在了自家的板车上,却是又有一个面生的人凑了过来:“这位兄弟,瞧着挺面生的啊,不知道怎么称呼?”

周大新看了来人一眼,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人家也没表现出恶意来,他也就不好不回答了:“叫我大新就成,你是,桐乡镇上的人?”

“对!我叫董文旭,是在桐乡镇上开书铺的,大新兄弟不是镇上的人?”董文旭试探着问道,觉着有些奇怪,按理说能跟他们的脚程差不多的也就只有一个镇上的人了。

周大新只是简略回答了一句“我是青石镇附近村子里的”,别的什么也没多说。

似乎是看出来了周大新对于这些客套的谈话并没有多少兴趣,董文旭也就不再寒暄,直奔主题地道:“大新兄弟,是这样,我之所以腆着脸凑上来呢,是因为看到了刚刚老爷子坐着的那辆可以推着走的椅子,不知道你这东西卖是个什么价格?我们家老爷子年纪更大,这两日走着都有些受不住了,我也想买一辆来能让老爷子省点儿力气。”

方才周家村一行人围到一起看着周老爷子试用轮椅,他见到这里热闹便也凑近了些许来看,一眼便瞧中了这东西,有了这轮椅,不知道能给老爷子省多少力呢,他当儿子的看在眼里也就不用整天揪心着老爷子万一什么时候累得一头栽倒下去了。

然而,周大新却并未一口答应下来,反而寻到了一处疑点:“董大哥家里不是开书铺的吗?按理来说家中也不缺银子使,就没买过一辆马车吗?”他答应其他几户人家,那是因为知根知底;可是眼下,他自家又不缺银子,即便有银子在这逃荒路上也没处使去,对于这贸然接近的人当然就会报以十二万分的小心了。

对此,董文旭自然能够理解,毕竟,连他们自家也是同样,除了两户熟悉些的邻居以外跟其他人也不怎么搭话,毕竟,人心难测,谁知道什么时候家底儿都会被人给摸清楚了呢?便耐着性子回答道:

“马车自然是有的,我们家老爷子前两年出诊次数还比较多的时候,我们便专门寻人买了一匹马,只不过,镇上的大户人家那是有家丁在的,实在不行,花大价钱在镇子上雇佣些好手也能护送他们,可是我们家就自己家里那点儿人,哪里敢在逃荒路上还这么招摇呢?

老爷子便让把马车撂在家里了,说句实在话,这会儿我早就后悔了,要不是担心镇上情况不明,甚至都有返回去把马车再赶来的冲动了。”

老爷子有他的考量,但是这样纯靠一双脚在走,得走到什么时候去啊?他平日在书铺里守着,不见风吹日晒的,也算是养尊处优习惯了,就这两天走的路程,加起来绝对能抵得过以往一年走的路程了,脚底心也早就磨出了血泡来。

作者有话说:

第二十三章 董家

别的话周长宁都可以忽略不计,两个大人说话,怎么着也没有他一个小辈儿插嘴的道理,然而,在听到董文旭说起“出诊”两个字的时候,再联想到周老爷子曾经提到过的桐乡镇上的董大夫,周长宁心里不由得微微一动,不会吧,当真这么巧吗?便问道:“出诊?难道伯父家还开了医馆吗?”

他插话本有些冒昧,幸好董文旭自觉有求于人,也不介意这些细枝末节了,点点头肯定道:“对,医馆是我们家一代代传下来的,我爹守着那间医馆当了几十年的大夫,出诊那么多回,可以说桐乡镇附近大大小小的村子他都走过,为此也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如是一来,便不难理解董文旭为何非要尽快给他家老爷子买一辆轮椅回去了。

闻言,周长宁递给自家老爹一个眼神,周大新原先还有些懵,却想起长宁方才特意问了“医馆”的事情,突然记起上次他和老爷子的对话,立刻意会,面对着董文旭的态度也不由得软化了下来:“姓董,家里又是在桐乡镇开医馆的,你家老爷子莫不就是人人交口称赞的董妙生董大夫?”

见新认识的周大新父子俩吃了一惊的模样,明显是听说过自家老爹,董文旭也哈哈一笑,面上带出了些许自得道:“正是!不过,老爷子这两年精力不济,平日在医馆坐诊的大都是他的徒弟了,怎么,大新兄弟也去过董氏医馆瞧过病?”

“瞧病嘛倒是没有,但是,方圆几百里,恐怕没有听说过董大夫之名的才算是少数吧,我虽然并未见过老爷子,但是对老爷子的一身医术也是敬佩得紧呐,既然是老爷子要用,这样,我明日抽空便去搜集木材,争取明晚的时候做出来一辆送到老爷子那里去,只不过,在此之前就要委屈文旭兄弟和我们同行一段路程了。”

虽然是刚刚才认识的人,但是既然董文旭能够喊他一声“大新兄弟”,那么礼尚往来地,周大新也顺着他的话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对他的称呼。

然而,董文旭的关注点却不在这小小的称呼上,见周大新答应了下来,当即面露喜色,摆手道:“这些都是小事儿,不值一提,对了,大新兄弟一家人走这条官道,可是同样要去东阳郡的?”

这话正中下怀,周大新还生怕他不问呢:“正是,只不过,我们村子里总共往这个方向逃了六户人家,老的老,小的小,每天也就只能走那么一段路程,就先在这样的速度赶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东阳郡呢!”

聊到这个话题,董文旭心中又何尝不彷徨呢?接住话道:“谁说不是呢?我家想去东阳郡,乃是因为我妹妹早年嫁到了那里去,此番既是避祸,去了东阳郡也就不算是人生地不熟了,倒是大新兄弟,可是也去寻亲的?”

“我们一行人都是种地为生,空有一身力气罢了,哪里识得东阳郡的人物呢?去东阳郡也不过是为了先躲过眼前这场祸事而已,至于最后要不要留在东阳郡,还得我爹来拿主意。”

他说着这话的时候,董文旭不自觉地向着周围扫视了一遍,大新兄弟这一行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其中青壮却不少,即便是遇上乱世中的盗匪,想必也能有一定的自保之力,想到这儿,他不由得心神一动,一个念头渐渐浮了上来,却又暗自告诫自己不能着急,还是得跟家里人商议过才是。

再说了,乱世之中,最忌讳的便是交浅言深,他虽是和大新兄弟诚心相交,可是这也掩盖不了他们这才是第一次见面的事实,即便家里人一致同意了他的那个想法,也得看人家乐不乐意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