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四个字出自《孟子》:“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意思是: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那般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无法治理好天下。
这本是一个简单的考题,可以阐述出来的内容也很多。
但是坏就坏在八股文这三个字上。
众所周知八股文是明朝时候兴起的一种文体,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
就跟现在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一样,只是规定更为严格,起承转合丝毫不能出错。
这是一种被广为诟病的文体,可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这种文体其实只是一种写文的推荐格式,照着此格式去写,会流畅许多。创立之初本没有错,错就错在后世将其规定为了必须文体,所有考生必须使用这种格式去写,束缚了人们思想。
王庸运气也是不好,偏偏抽到了这么一道考题。
这种题目却是没有投机取巧的余地,必须严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一段段写出来,上千个字写完,估计千叶真昔早就到达**目了。
华夏记者看到王庸抽到的这个题目,也是心里哀叹一声。
要不是千叶真昔的人品值得信任,华夏记者真要怀疑是千叶真昔做了手脚。
再看王庸,却是一言不发直接刷刷刷写了起来。
一边写,王庸还没忘记讲解:“这道题目是八股文,必须严格按照八股的格式来作文。所以咱们可以如此破题: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接下来一句就要承题了: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
王庸边说边写,记者们很快便发现了一个恐怖的事情。
王庸的手速竟然比语速还要快!
整道题目王庸写完用了一千多个字,竟然仅仅用了不到五分钟!
要知道专业的汉字录入员,对于手速的要求也仅仅是每分钟500字,那还是依赖电脑键盘的情况下。
而王庸用手写,却达到了将近200字/分钟的惊人速度!
“天呐,这还是人类能够达到的速度吗?据我了解,正常人类写字的速度也就是30字每分钟,手速快的也仅仅能够达到六七十字每分钟。但是王庸却达到了什么速度?将近200字/分钟!关键他写的还不是草书!我的天,我有点无法形容此刻的感受了,总有种遇见怪物的感觉。我想就是触手怪在此,也未必能够达到这种速度吧?”n记者露丝大惊失色。
倒是华夏记者有点见怪不怪,没有表现出多少惊讶的模样。
毕竟王庸在南韩跟李在先比试的时候,就曾经做出过如此举动。
当时王庸可是甩了李在先一大截的。
当时王庸用的还是软笔,现在换成硬笔,这种速度只能说是正常发挥。
砰!
王庸回答完毕,樱花伞随即腾空而起。
再看另一边,千叶真昔所在的宫口线上。
一排樱花伞飘荡在半空,宛如一条游龙没入山巅。
千叶真昔却是已经到达了**目,连停歇都没有,就朝着七合目进发了。
“唔,落后的有点多。看来不能稍稍提速,必须当真提速了。”王庸自言自语。
旁边的记者们则目瞪口呆。感情王庸刚才根本没认真?
“接下来我速度可能有点快,你们可能跟不上。介不介意把摄像机交给我?”王庸问旁边的跟拍人员。
跟拍的摄像师有点懵,刚想问王庸会快到什么程度。
却见王庸一把就抓过了摄像机,一边说着“谢谢你的默认”,一边拔腿就往前方走去。
看动作,根本看不出王庸加速的迹象。
两条腿交替行进,不急不躁。
但是眨眼间,一众记者就发现他们已经落后了王庸百米远。
“王老师,等等我!”华夏记者见状,赶紧去追。
“我们也跟上!”露丝当机立断道。
其他人员面面相觑,只能也跟上去。
可五分钟之后,就见距离**目不远的一块巨石上,华夏记者、露丝以及组委会工作人员大口喘着粗气,坐在上面,满脸焦急。
“王……王老师好像不见了!”
“我们紧追慢赶,怎么连他的影子都没看到?他不会出危险了吧?”
“不行就联系救援人员上来搜索。人命关天,千万别出事情啊!”
“我马上联系!”
一个工作人员拿出对讲机,准备联系组委会。
可半句话没讲完,却听组委会那边的人诧异的回答道:“王庸……他没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