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平几个深呼吸加上心理暗示,缓解了一下头部的疼痛,目光和神色恢复如常,深邃的目光注视向秦可卿,缓缓的说道:“秦可卿姐姐,现在是工业化大时代向数字化大时代转化的中间阶段,很多工业企业和服务类企业都是设备不间断运转,人员三班两运转或四班两运转的变动工时制,难免的会出现十二小时的夜班,若是遇上用工荒的情况下,二班两运转也会出现的,在东国出现过劳死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夜间是几乎所有的夜店营业时间,无论是夜店里声调高昂的音乐,还是夜店的酒类饮品,都将高度刺激人们的神经,经常逛夜店和在夜店工作的人们,出现神经衰弱的概率非常高。因而,当前的社会是无法保证所有人的夜间正常睡眠的。
而情绪是控制,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九种负面情绪,并对每种负面情绪,提出了解决方法。”
宋太平在秦可卿的注视下,开始详细讲解:
愤怒——是人人都会有的坏情绪。愤怒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愤怒,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有的人很容易激怒,一触即发;有的人永远一副受气包的模样,实际上是把愤怒压在心底;有的人在这里受了气,却到别处发;有的人明明是自己错了,却先冲人发火,转嫁责任……
对于愤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在愤怒情绪的调动下,人体进入一种战争状态。肾上腺分泌出皮质醇(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和其他紧张型荷尔蒙。同时心速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短促而浅。肌肉紧张,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心脏输入四肢的血量增多,消化和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关闭。
这种生理上的战备状态可能对身体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由于大脑内负责传输的化学物质神经传递素在数秒之内消失,压力荷尔蒙残留在血流内。如果其含量长期居高不下,就可能导致冠状动脉中动脉硬化物质的形成,增加血栓的可能,抑制免疫功能,并使中风和心脏病突发的可能性成倍增加。
实际上,这些办法都不是处理愤怒的最好办法。在国外,有很多心理方面的培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情绪管理”,而情绪管理中尤为受欢迎的培训是愤怒的管理。因为愤怒情绪是我们平常最难处理的一种情绪。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我们的愤怒情绪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们有权利愤怒。愤怒是自我肯定的表示。一个人从来不敢愤怒,就会失去表达自己想法和需要的勇气。最后要么形成抑郁情绪,要么愤怒积累超过极限而突然爆发。许多时候我们觉得跟与我们直接产生矛盾的人沟通有困难,于是就不再沟通,而采取别的渠道泄愤。但真正成熟和有勇气的做法,是在产生愤怒的地方解决愤怒。比如与上级之间的冲突,与丈夫或者妻子之间的冲突,要尽量找机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尝试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许多愤怒是沟通不畅导致的。
还有一些办法来帮助我们处理自己和别人的愤怒:先意识到自己在生气,然后考虑对方,意识到对方也有生气的权利;此后,察觉自己的感觉,是害怕、愤怒还是自责?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愤怒掩盖很多感觉,识别了这些感觉,才会更有效地处理问题;要控制自己不跟着自己的情绪走,也不跟着对方的情绪走;必要的时候暂时离开,好好冷静一下,走之前告诉对方自己会再回来,冷静后往往会对问题有新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理智得多。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熄灭怒火呢?
1.认识自己发怒的原因。你是不是因为妯娌总是对你的体重或发型冷嘲热讽而气恼不已?是不是每次上司理所当然地要求你加班时你都怒不可遏?如果是,那么你就要预先想好发生这种情况时消除怒气的方法。
2.正视症结。你需要确定自己生气的原因,然后向前去。一个简单的要求或行动都可以产生效果。如果你发怒是因为丈夫没有同你商量就买了一套新音响,就让他承诺下次大笔消费时一定要征求你的意见。 3.承认使自己发怒的根源是自己心理学专家指出:许多怒火中烧的人不分青红皂白责备任何人和事,什么车子发动不了啦;孩子还嘴啦;别的司机抢道之类。使怒气徘徊不去的是你自己的消极思维方式。只要你总是想着那辆破车、不听话的孩子或那个傻瓜司机,你的怒火就不会平息。然而,一旦你意识到愤怒的情绪是源于自己考虑事情的方式,你就能负起控制情绪的责任。
4.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制怒剂。有些暴躁是吃出来的,吃多了,几种与能量代谢有关的b族维生素(b1、b3、b6等)就会消耗得多,而维生素b1缺乏会使人脾气暴躁、健忘、表情淡漠,维生素b3缺乏与焦虑、失眠有关,维生素b6的不足则导致思维能力下降。比如,肉吃得多,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高会使人冲动;糖吃多了,会染上“嗜糖性精神烦躁征”,也会容易发怒。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有顺气的作用,不仅能使人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而且还能缓解因为生气带来的胸闷、气逆、腹胀和失眠等症状。如中医认为山楂长于顺气止痛、化食消积,可以缓解气后造成的胸腹胀满和疼痛,对于生气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也有一定疗效;适量饮用啤酒能顺气开胃,可以使人及时走出愤怒的情绪;藕能通气,并能健脾胃、养心安神,亦属顺气佳品;萝卜也能顺气,但萝卜最好生吃,如有胃病者可饮用萝卜汤。
悲观——快乐生活的终结者人生无常,面对时刻都在变幻的世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无力感。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担心了,但如果不控制自己,这种无止境的担心会慢慢把自己逼到死角。
有一位母亲总是很悲观,对什么事都很担心。她的女儿说母亲变得非常神经质,总是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又担心那个。她举了两个例子:有一天,妈妈独自一人开车去买东西,她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到百货公司去采购。等她带着大包小包出来,走到停车场的时候,见到几位警察等在她的车子旁边。她慌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慌乱之下,脑袋竟然一片空白,愣了好半天,才想起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我是妈妈啊!我在某某百货公司的停车场,你赶快来!有好多警察围住了我的车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赶快来啊!”妈妈焦急地对着电话喊。
女儿正在开会,听到妈妈的声音已经变得颤抖,立刻对所有开会的同事道了歉,向总经理请了假,朝着不远的百货公司停车场急驶而去。当女儿赶到的时候,发现妈妈脸色发白,神情紧张。
女儿陪妈妈走到自己的车子旁边,气喘吁吁地问那几位警察:“警察先生,发生了什么事吗?”
几位警察愣了一下,其中一位说:“会发生什么事?警察也得有个地方站一站啊!”
还有一次,母亲感染了流行性感冒住院,她躺在病床上沮丧地对家人说:“我……我可能不行了!”原来母亲发现医生在自己的病历上画了一个惊叹号,她认为自己肯定是得了不治之症。
女儿无奈只好去找来护士,当着母亲的面问她:“护士小姐,我妈说,她看到医生在病历表上画了个大惊叹号?”
护士回答:“是啊!那是指要打点滴,怎么啦?”
这位母亲对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焦虑、恐慌,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烦恼,也让别人对她哭笑不得。悲观的人不仅自己整天不得安宁,连周围的人也休想得到安宁。他们常常担心天会塌下来,担心领导给穿小鞋,担心朋友背叛,担心小概率事件随时发生。恐惧与其相伴,失望与其如影随形。他们因此会无病生出许多灾来,因此说,悲观情绪无异于“慢性自杀”。
一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悲观情绪,有的人悲观情绪程度强一些,有的人悲观情绪程度弱一些。在遭遇到人生的“无常”时,最容易产生这种情绪。人生的“无常”有些来自环境的变化,有些源于本身疏于管理。悲观情绪是人们在心情低沉时的表现,是人们生活最黑暗的一面,相信谁都不想处在这种状况下,然而,现实生活有时却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这种情绪。当一些事物不尽人心、让人们大失所望时,悲观情绪就悄然无声地光临我们了。它是消磨人们意志的一把利刀,足以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得身心交瘁。处在这种状况下的人,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内心黑暗至极,如果不做调整,就很容易一蹶不振,永无光明可言。
造成悲观情绪的原因虽然有客观因素,但其根本还是来自于主观因素,因而我们是完全可以控制其蔓延和发展的。比如下面故事中的松鼠夫妇:“睡觉吧,别再想了,明天还是一样能过去的。”松鼠妻子劝慰丈夫说。
松鼠丈夫辗转反侧,一直没有入睡。“你说,我能不急吗?”松鼠丈夫满面愁容,“为了办我们的坚果加工厂,我向邻居松鼠苦苦相求,好不容易才借了一笔钱,眼看明天就要还钱了。可是,我们的加工食品还没有出厂呢,我拿什么还啊!那个邻居爱钱如命,催得比什么都紧,明天可怎么过啊?”说完又叹了一口气。
松鼠妻子说:“睡吧,到了明天自然会有办法的。”
“可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丈夫抱着头闷声闷气地说。
松鼠妻子忍无可忍,她跳出树洞,对着邻居高喊:“我丈夫明天可是没有钱还你们的!”
她又回到床上,对丈夫说:“我想现在是他们睡不着了!”不一会儿,松鼠丈夫就睡着了。
担心悲观不会让现实有任何改变,与其无止境地担心下去,不如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生活才不会那么累。自信是悲观的强敌,一旦一个人信心十足,悲观情绪就会消失不见。一旦你懂得思考,懂得怎么运用自信的时候,你就能完全掌控自己,而不是把自己交给命运。
焦虑——坏心情的催化剂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它表现为由于担忧、牵挂等而产生不安。一般而言,人们所担忧的事往往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威胁,常常也没有明确对象。焦虑中的人,总处于惴惴不安中,无理由地预感将来会发生什么不祥或不幸的事情,因此往往会坐卧不宁、魂不守舍、烦躁慌乱、情绪低落,甚至容易被激怒。
正常人遇到各种焦虑情况时,都能很快地恢复正常状态,会很快地排除困难,闯过难关,并能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重蹈覆辙。然而,对于处境一直困难或遭受不幸事件冲击的人,其往往在心理上招架不住,使自己陷入过度疲惫的状态。于是一直担心再次发生突发或意外事件,哪怕并没有什么依据,这样很可能会使这些人的心理和行为失常,重则引起精神性疾患。
经过几年的奋斗,张先生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由于市场切入点较好,时机把握到位,张先生将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蒸蒸日上。在同龄人眼中,张先生的生活简直可以用“如意”来形容,每月拿着不菲的收入,身边还有一位温柔可人又对他体贴入微的女友。然而,这一切却让他压力越来越大。
最近,张先生对从事了八年的行业忽然失去了兴趣,总是觉得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提升的可能也不大,他努力寻找突破瓶颈的途径。于是他不但自己每天加班加点,还要求员工也和他一起加班,仿佛每个人都只需要工作不需要休息一样。他为了思考公司的发展前景,每天彻夜难眠,员工稍有一点失误他就会大发雷霆,和女友经常多日难见一次,也少了甜言蜜语,女友如果稍有微词,他就会指责女友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他工作的辛苦。虽然有时平静下来,他也会觉得不应该随便向别人发脾气,但再一次他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张先生试过各种方式摆脱痛苦:听音乐,剧烈运动,甚至跑到海边大喊。然而,这些最多只能使他得以短暂的舒畅。回到现实中,工作仍然令他难以忍受,心情仍然是非常糟,摩擦也继续经常性地发生……渐渐地,员工们对他的做法颇有怨言,更有几名骨干员工受不了这样的“高压”统治而选择辞职跳槽,甚至女友也和他渐行渐远,处于分手边缘。在与焦虑的搏斗中,屡战屡败的他几乎要崩溃了!
张先生的这种焦虑症,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困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被焦虑阴云笼罩着的生活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摆脱焦虑,可从以下三个步骤着手。
1.找出病根。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的时候,会让我们更加焦虑。好多烦恼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很多烦恼看上去千头万绪,但仔细分析后不难找出根源所在。比如张先生的焦虑源于公司目前的发展瓶颈,因为不知道公司的发展方向,因此心情在茫然与彷徨中变得越来越糟,也就越来越焦虑,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之后,心情会因此变得更糟。如此,张先生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难以自拔。所以,张先生要想摆脱焦虑,就应该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可以试着先远离自己的工作,跳出一步,说不定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2.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也许自己能做的只有两件事:努力地改变能改变的,平静地适应不能改变的,冷静地发现二者的区别。
先来看看什么是可以改变的。如上例中,张先生具有一定的眼光,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变才能适应变化,但什么是需要改变的?需要改变的是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不是他对待员工的态度。对于具有雄厚行业经验,又有发展野心的张先生来说,应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给员工压力。而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和当前的经济形势,这都是张先生个人所不能改变的。因此,张先生只有在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更好的改进。另外,张先生和女友之间的矛盾,其实来自于张先生公司发展的瓶颈状态,正是这一因素导致了张先生对待女友不能像原来一样,因此只要解决了公司发展的瓶颈状态,张先生和女友的关系也就可以得到缓和。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张先生最好和女友各自分开冷静一段时间。
3.付诸行动。我们被焦虑所困扰,是因为我们“爱”上了焦虑本身。就如张先生,开始为工作而焦虑,后来又为焦虑而焦虑,最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现在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于目前的事情上,为所能为,顺其自然,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焦虑,已经被时间的良药完全治愈了。物质的进步是有巨大代价的,那就是人们精神上持续的巨大压力和紧张,但焦虑并不应该是它的必然结果。焦虑时,不妨想一想“我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能做些什么”,然后,满怀信心地付诸行动。柳暗花明之后,也许你会感叹:“摆脱焦虑,原来如此简单!”
恐惧——禁锢心灵的枷锁什么是恐惧?恐惧是害怕、不安、担心、惶恐、惊慌、胆怯、困扰、忧心忡忡、沮丧、惊恐不安、惊慌失措、惊吓、畏惧、战栗、恐慌、缺乏安全感、忧虑不安、大祸临头、末日将至……人类描述恐惧的词汇是如此丰富,说明恐惧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恐惧属于一种正常的情绪。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恐惧开始威胁着现代人的生活,让人们因此而缺少自信,更让他们因此而缺少魅力,于是当每一次可能成功的机会来敲门,人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让它溜走,从而后悔、懊恼、内疚。可是,当下一个机会不期而遇地来到你面前,你却又开始犹豫、胆怯、心慌,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徘徊犹豫中丧失。
恐惧是来自自己内心的魔鬼,它会扼杀你的勇气、信心,让你变得拘谨胆小。它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志气,而人的心力衰弱,将终至不能成就甚至不能从事任何的事业。当恐惧使你对物体或环境产生一种无理性的、不恰当的惧怕的感觉,它便能摧残人的创造精神,抹杀人的个性,使人的精神日趋衰弱。一旦你心怀恐惧,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效率。人产生恐惧的原因并不单一,通常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先天的性格脆弱,天生紧张而有些神经质,这类人天生就容易产生恐惧感。另一个因素是因为不能解决自身承受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的恐惧感。这两种因素互相冲击互相作用,当某一阶段精神压力过大时,就可能诱发恐惧的产生。
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是和重要人物交谈,或是在公众场合发表观点,或是要出席谈判、酒会、晚宴等各种社交场所,在这些场合的出色表现,可以展示一个人的风采,相反,此时不佳的表现,也会让你的形象大打折扣。在公共场所或重大的场合,有些人能够如鱼得水,表现起来游刃有余,有些人却会脸红心跳,分寸大乱。恐惧社交,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修正,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疾病,也就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轻者可以慢慢锻炼,重者也就是“社交恐惧症”,就需要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24岁的娜娜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某外企的企划部,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她也很努力地工作想要证明自己。年底,公司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年终宴会,可谁知娜娜却在此遭遇了平生第一次“社交滑铁卢”。得知艾玛国总部的大老板以及六位重量级董事都将飞来参加这次宴会,娜娜深知这次宴会很重要,而且很可能就是一次自己出头的好机会。
她向资深同事请教如何装扮和有什么注意事项,但是同事都含糊其辞。娜娜思前想后,决定打扮得清新一些,觉得这样才比较符合自己“职场新兵”的形象,她用短t配格纹长裤,再加上一双平底靴。结果到现场一看,最无光彩的就是她了,大家都华丽照人,整个场面衣香鬓影,而她就好似一个邻家小妹,让人怀疑她是不是这里的服务生。
娜娜觉得很丢脸,只好躲在角落里偷偷喝饮料,最后趁着去洗手间的机会偷偷溜回家了。从此以后,娜娜在参加任何活动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总是担心这担心那。可以说,娜娜正是因为那一次社交的表现不得体,而诚惶诚恐导致患上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强迫观念较为严重,患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患者害怕与人交往,对社交感到恐惧,以至于患者最后会拒绝与任何人接触。
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还不仅仅是面对陌生人而手足无措,有时甚至还表现为不能在公众场合打电话,不能在公众场合和人共饮共餐,不能单独和陌生人见面,不能在有人注视下工作等较为极端的行为。产生社会恐惧的原因,更多的是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精神压力造成的,所以,纠正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一些。那么如何摆脱社交恐惧呢?心理专家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1.接纳你自己。社交恐惧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种表现,而不接受自己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欣赏自己。接纳自我,可以从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难开始,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急于从负面情绪中逃开。很多时候,事实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
2.学会倾诉。有烦恼是一定要讲出来的,找个可信赖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也许别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发泄一下。
3.接近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对自己友好的人,我们会以同样的热情甚至是更多的热情来示好。同样,我们自己的微笑也会换来别人对我们的友好。对于冷漠的人,大可不必在意他们的不友善,多关注那些对自己的微笑报以同样微笑的朋友,他们在给予你温暖的同时,更多的是让你拥有自信。
4.不刻意迎合别人。压抑自己、迎合别人,是很多人在社交场合的想法和做法。但是,这样的方式既让对方无法了解真实的你,也让你自己觉得这样的交往浮于表面形式,更无从唤起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自己在社交活动中找不到快乐,从而更愿意远离社交场所。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把人们带进了新的社交领域。长期沉溺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同真实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于是,社交中的交流技巧越来越不为他们所掌握,也因此使更多人宁愿躲在虚拟的世界里与人交往,也不愿意走出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