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油从来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来都任劳任怨毫不推辞。
但是能说他没有影响力吗?
亚相王珪,是苏油举试时的考官,当时就欣赏得不得了,故意给苏油降等,那是因为他年纪实在太小。
如今王珪被曾布邓绾靠边站后,就不止一次私下说怪话——早知道幸进会成为官场新风尚,当年就该勇敢地首开先河,冒天下之大不韪,取苏油为第一,不让介甫公专美于前!
末相冯京,这位是富弼的女婿,当年苏油离开渭州,就是大帅哥接盘,一路萧规曹随政绩斐然,因而才得以擢升进入的中书。
这些人被幸进之臣剥夺了权力,对王安石的不忿可想而知,如今苏油表现亮眼,即使是出于让新党不舒服的角度,他们也会力推苏油。
不说别的,在苏油面前,要是不论年龄只看履历,别说什么曾布邓绾,就算吕惠卿,甚至王安石自己,都是官场后进!
一起进京的时候,苏油是转运使!王安石才群牧使丁忧回朝!
最难的是无解。
其它地方,王安石还能责以展布新法不利,予以打压。
到了苏油这里,这娃不上章用陕西新政成果诋毁新法,已经是最大的宽容了。
难啊……
陆佃走了进来,低声说道:“老师,人齐了。”
王安石这才收回思绪:“哦,叫进来吧。”
没办法,这帮人学问不足,王安石也只好辛苦点,给他们开夜校。
“佃等夜在安石斋受口义,旦至学讲之,无一语出己。”
……
荆湖南路,洞庭湖南岸,两条江由南向北,注入其中。
东边的一条,叫汨罗,西边的一条,叫湘江。
沿着湘江逆流而南,经过古称长沙的潭州,湘潭,进入一条东西走向的支流,叫涟水。
涟水中游地区,有一处所在,叫湘乡。
湘乡在继续往西,就是梅山蛮的控制地区了。
刘嗣看到了河滩上先遣队的旗帜,松了一口气:“一路行来,未损一人,我总算可以和少爷交代了。”
吴逵非常感动:“多凭郎君接济,广锐军上下,无不感激。”
刘嗣看了看青绿的山水:“此地也不是那么可怕嘛,气候不错,听说稻米可以种两季,占城稻一亩可产三百多斤,两季就是五六百。一年之后,就可翻身了。”
吴逵说道:“见不到一点泥土的颜色,恐怕虫蚁瘴气不轻。”
刘嗣说道:“无妨,一路行来,你们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严格执行。天师道的道长们会照顾你们的。”
说完对船队高声喊道:“卸货,送广锐军父老们上岸!”
第六百一十七章 湘乡
冬季的水位低,也平静,两万多人,扶老携幼,站在河滩上,神情中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惶恐。
东西很多,主要都是工具,农具和粮食。
这地方是苏油拜托四通精选的,湘乡,是一个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的好地方。
如今的海南岛,所有宋人加起来也不过六万,两万多人来到这里,完全可以成为开辟出一个州郡的力量。
不过前期的艰苦,是不能避免的。
好在都是军人家庭,也是修城寨的行家,吴逵一声号令,众军士开始在河滩上搭建帐篷,安顿家属。
刘嗣则带领着眉山理工小组,在山溪处搭建水泥地基,组建水车坊。
每日里,军士们有的用渔网在河里捕鱼,有的砍伐树木,焚烧土地,有的深入丛林射猎。
半个月后,河滩上的帐篷消失了,涟水水线之上,出现了无数的草房,草房以木为柱,以竹编墙,里外糊上黄泥,里边竹床泥灶。
这是一个简陋的大村子,房屋和房屋之间,是烧出的大片土地,引来山泉蓄上水,只等来年播种。
大村子的中心有一处平地,那是乡社,几栋巨大的泥屋,是黄泥夯筑的,上面是新烧的陶瓦。
这里还是仓储重地,存放的是两万多人一年的种子口粮。
吴逵还是军人作风,外松内紧,和在北方敌境一样,哨位,碉楼,明哨暗哨游动哨,虽然粗糙,却愣是一样不少。
地是多得只要你想种,那就种不完。
吴逵是蕃人,可如今就像个庄稼把式,田地里有不少树根树桩,之前不好弄,如今地泡得松软后,他和军士们每日里还要拔树桩,耙地。
田埂上,刘嗣飞奔而来,手里边挥舞着一张小报,高声大喊:“吴大哥!吴大哥!朝廷新命,大赦!大赦!陛下移英宗配享明堂,大赦天下!!”
吴逵噗通一声跪倒水田里,泥浆溅了一声,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
兴庆府,梁太后带着秉常,梁乙埋,在检阅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