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厨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苏厨 第633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邹时阑说道:“倒是如此,不过占城连连鏖战,邹家之前辅佐诃黎,付出了不少,如今诃黎覆灭,算是赔了个河干海净,这资金上……”

苏油信这个才有鬼,不过既然邹时阑又将梯子也送了过来,便说道:“这个简单,四通商号和皇宋银行,都有抵押贷款和担保业务,以邹公在日南郡的名望,还有家族的田亩地产做抵押,获取融通资金,其实轻而易举。”

“这样,我来替邹公担保,三十万贯的三年期贷款,商号和银行还是会给我面子的。”

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

邹时阑说道:“这感情好了,不过也不能让少保辛苦,以后各项产业起来,总得有少保的一份。”

苏油摆手:“这个真用不着,四通商号和皇宋银行,股份构成都非常复杂,其中有陛下最初的内藏库本金,有四通商号最早在蜀中的原始股本,还有后期吸纳的宗室投资,甚至还有后宫管理的慈善基金会的理财生息。”

“这是一个庞大的金融系统,我也是当年蜀中的原始股东之一,所以让四通与邹公家族合作双赢,让皇宋银行贷款收息,便已经包含我的利益在内了。”

邹时阑有些赧然:“这可怎么好……”

苏油笑道:“邹公真不用在这上边客气,一会儿自然有人来跟你谈合作和配股的事宜,相当专业,你打起一万分的精神扛住就行。”

“我的个人建议,首先要建设的就是水泥厂和五金厂,能产水泥,产机械之后,才说得到其它。”

邹时阑有些为难:“这个……不熟悉啊……”

苏油说道:“所以才要合作嘛,水泥这东西,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石粉,它有个神奇的特性,就是加水和泥之后,泥浆会变得坚硬如石头,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不明白技术没关系,邹家提供场地,组织人力,运送原料,销售产品,控制成本,核算收益,这些也是一个商号运作非常重要的部分嘛。”

“五金更容易理解一些,就是将冶州运来的铁料,加工成机械,零件,工具等,用于农事,伐木,建筑,造船等方面。”

说到这个邹时阑明白了:“这就是如今新州最急需的两大产业。”

苏油笑道:“正是,四通的海外经营理念,就是每到一处,将一个城市的衣食住行,尽量都做起来,为所有人提供方便。”

“对了,海事保险,不知道邹公听说过没有……”

一场宴席下来,邹时阑算是开眼了,这个四通的格局,是自己从来都不敢想象的境界。

新州搞建设,还有一样得天独厚的东西——俗称“山土”的硅藻土。

这东西在蜀中的嶲州,两浙路的越州处州,京东东路的青州,都有发现。

但是各地发现的硅藻土,除了嶲州的品质优良外,其余的杂质都太多,必须经过酸洗除杂和加碱性分散剂提纯,才能得到合格的产品。

用处非常的广泛,因为松软,可以加工为隔热层、保温砖、隔音板。

在水泥中作添加剂,可提高二氧化硅活性,增加强度,加速固结,作为抢险水泥使用。

用于造纸业,能使纸张平滑,重量更轻,强度更好,减少因湿度变化而引起伸缩,和高岭土各有千秋。

用在滤纸中,则可提高滤液澄清度,并使滤速加快。

用在油漆涂料业,可以成为油漆、油墨的填料。

此外还能作为饲料添加剂,液体和气体的吸附剂,皮革和金属抛光剂,润滑剂等等。

对苏油来说,硅藻土最大的用处,莫过于接吸附硝化甘油和硝铵,生产后世著名的诺贝尔黄色炸药。

这东西威力惊人,也是几大工业基地花费高昂的成本提纯都要生产的原因,其制备工艺,到现在都还属于郓州,杭州,冶州三处工业基地的绝密。

而新州的硅藻土品质,比如今最好的嶲州土还要精纯!

这是大生意,苏油宁愿多花运费辛辛苦苦将硅藻土拉到冶州去,加工完成后再拉回来,都不愿意在这里直接生产。

而对邹时阑,只说是冶州的重要化工原料,还有给旧州王珍滤葡萄酒用。

必须是秘密,因为占城毕竟是新附之地,而且中国还有一处最大最好的硅藻土产地,在吉林,特么现在属于辽国!

接下来的数日里,苏辐负责和邹时阑签署一揽子建设计划协议,交趾已经步上正轨,黎文盛和杨莳已经获得京官的资格,等他们回来,交趾路就彻底不用操心了。

而湄洲是内地宋人为主的殖民地,同样不用操心,四通今后在四郡的重点,肯定是新州这占人的老巢。

而苏油也一直待到理工小组在土著们的带领下,找到超高品位的硅藻土矿山之后,这才安心离开,前往下一站,也是此次巡查的最后一站——湄洲。

南海路,一个宋人在河流和沼泽之上,硬生生建立起来的殖民地,幅员四万平方公里的大郡。

三年了,这里的开发面积,才五十分之一都不到,不算种植浮稻和空心菜,或者关成鱼塘的那些半开发水泽,真正的耕地面积不足两万顷。

但是这个成绩已经可以说是非常的惊人,从十万亩到一万顷的跨越,意味着沈括和郏亶,后两年开垦的面积,超过了第一年整整十倍!

当然这是在获得了大量人力之后的成果,但是理政者的功劳和能力,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登上湄洲城的城墙,望着西北方一眼看不到头的耕地,苏油对种花家的天赋属性充满了无比的自豪。

六月,正是第二季水稻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全是黄灿灿的稻谷。

郏亶的肤色更黑了,大有朝昆仑人靠拢的趋势:“明润,这里是三千五百顷桑果蕉麻,一万顷稻田,今年扬花的时候天气好,一亩能达到三百五十斤,就算有一些浪费,这里也是三百多万石的收成!”

“接下来还有一季,估计也差不多是这数,呵呵呵,六百万石稻米,十二万人,人均五百石!放到两浙路都是小康之家!”

苏油笑道:“郏公这算法不行啊,五百石里边,四分之一归朝廷,就还剩三百多石。加上这里米价至贱,斗米二十文,不过才七十贯而已。”

“这里多是三口之家,就算夫妻一样出力,一年所得,也不过一百多贯,两浙路有这样的小康之家?”

“小康的考量,是一个综合指数,不能仅靠存粮来统计,所以要将粮食换成肉,换成蛋,换成衣服,农具,砖瓦房,牛车,磨坊,铜钱,瓷器,诗书……”

“等到这些都不缺了,才敢说百姓们到了小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