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斗在魔法世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63章 结构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王剑到了三胖子的卧室之外,刚刚三胖子就是去那取了东西的。

那里的门上,很明显不是字,而是一张床。

但是,在这些字之前呢?

王剑想到了什么,先抬头看。

没在门上方。

那么,开始了摸索。

果然如此。

哪怕科技再进步,科技也是为人类服务的,那么,必然要遵循人类的生活习惯,生理进步。

最合适的人类视觉高度是……

虽然已经沾满了灰尘,虽然早已坏掉,无法触摸,但是王剑确实在门口发现了触摸屏。

很先进,但依稀还是印象中的东西。

查知如此,更是高兴。

尤其是,触摸屏侧面,真的给出了这里是什么地方的表示!

这比什么地图都管用。

但是,这些简体的,方方正正的汉字,最前面的内容,让他疑惑不解。

“船员室”。

休息室。

娱乐室。

医务室。

这一层都是这些地方,让他沉思了一下。

但是,很快,就在尽头看了最重要的地方。

船长室啊。

努力打开,却是没有打开。

想了想,似乎明白了。

既然这里只剩下了三胖子,那么为了让三胖子好好活下去,一些地方必须封存,不然会连累到这孩子不是。

但是,还是看这些字吧。

文字是人类文化得以积累。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的记录人类的文化。我们主要谈谈历史流传和创新知识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诵的,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传说的人。如果会唱史诗的人都去世了,历史的记录也就中断了。如果某一民族的语言不再使用了,这个民族的民族史也因此消失了。同样,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各种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只是靠父子或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一旦有天灾人祸,这些曾已创新的知识和经验就会消失。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人类的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得以积累增加。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如一个人不识字。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一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因为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也相当大。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一发即逝的声音表象思维,而且可以通过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形体表象,可以在时空中留住,反复多次地琢磨。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调查证明,文盲不能充分借助表象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文明社会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原始社会仅仅靠一发即逝的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非洲猿人取得了人类祖先的地位。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汉字源远流长,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实践,逐渐形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与假借六种造字法与用字法,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人文情怀。汉字最初有甲骨文、金文等多种形式。秦始皇一统中国后,为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坚实载体和重要保证。文字的统一,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对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字的统一与各地方言乡音并存,在相同中保留特色,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万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道理与智慧,将世代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孔子对文字很重视,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思想要传播久远,需要有文采的语言文字记载。古人所强调的“三不朽”,其中之一就是“立言”,足见文字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传统,显示了文化典籍和语言文字在传承思想、培育人才与改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

传承,追求的是继承过去存在的东西,让过去存在的东西能够拥有现在。一以贯之,则要把现在存在的东西与过去联系起来,明确建立一条从过去发展到现在的脉络,让现在存在的东西能够拥有过去。而没有什么是应当永恒存在的。过去曾存在的东西,最终都要消失于未来。唯一永恒的东西,是那条从过去的过去向现在与未来一路发展过来的脉络。这条脉络才是唯一真正和永恒的传统。所以,所谓弘扬传统,应当抓住这条脉络去把过去的一切和现在的一切都贯穿起来。而不是从过去的历史里切割出几个碎片和符号,就好像只有保持这几个符号原封不动,才算是保住了传统。符号化的“传统”起作用的方式,往往通过宣称各种东西不是“传统”。现代工业不是传统。共党政权不是传统。白话文简体字不是传统。微信红包不是传统。这种所谓的“传统”构建自身的方式,是把各种各样现实存在的东西从现实里切割出去,只有被选择出的那几个符号才是“传统”,把剩下的现实存在的东西异化,异化成他者,然后通过对这些他者的否定,来构建起“传统”的权威。建构汉服的权威总要依靠对马褂的否定,建构方言党的权威总要依靠对普通话的否定,建构繁体字的权威总要依靠对简体字的否定。反过来也一样。这其实就是符号化的弊端。话语符号的权威,总是要通过让我们的世界变小让我们的现实变窄来构建起来。

汉字更便于在幅员辽阔的区域内沟通交流,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对于自古就幅员辽阔、人口庞大的中国至关重要。在交通和通讯落后的古代,汉语的使用区,不论从最南到最北还是最东到最西,都要动辄走上几个月。如此庞大的区域,交通不便下,人们所说的语言势必会出现差别。事实也确实如此,汉语其实并不是统一的,分作很多方言,区别大的方言间甚至彼此无法听懂,譬如粤语、闽南语、上海话、温州话等等,甚至某些汉语方言内部的各个子方言间都可能彼此听不懂(譬如吴语、闽南语下的各方言)。香港的电视剧和电影在中国大陆播放是需要配音翻译的,因为除了和香港人同说粤语的广东人,其他地方的人根本听不懂。如果汉语是表音语言的话,那么根据发音的差别,中国各地的文字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历经千年辗转,恐怕世上已无汉语了,会类似于欧洲一些同源语言逐渐演变成若干现代语言那样,分化为若干语言。但汉字的表意特性极大地缩小了沟通的开销,尽管汉族内部南腔北调,所说的话天差地别,但文字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发音不同没关系,能够看得懂同样的文字就行了。

汉字有更好的传承性。这点其实是前面两点的拓展,在漫长的时间里,一个能更有效地在幅员辽阔的区域内沟通,并且有效控制增长的语言,传承性自然会更好。目前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汉字是写在甲骨上的甲骨文,现代汉语有20003500个核心汉字,这与三四千年前的甲骨文中的核心汉字,是基本一致的。一个现代中国人,经过一定的训练,就可以读懂三四千年前的祖先们写的文字了。如果时间缩短到两千年前,那么不需要多少训练,现代中国人就能读懂祖先们的“普通话”了(譬如这类诗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然,汉族祖先们所说的那些专门的文辞,还是需要另外学习下的(其实汉族的祖先们当年也是专门学的)。表音语言则不然,数千年的时间对于表音语言来说,其变化之大,可谓沧海桑田,现代人要想读懂祖先们的文字所需要的训练量要比汉语大得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