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文艺这场即将到来的婚事惊动了大唐上下所有人!各大世家在积极准备着贺礼、各个官员在积极准备着贺礼、名门正派在积极准备着贺礼、江湖豪杰在积极准备着贺礼、长安百姓也在积极准备着贺礼!连自称天下第一神偷的去如风也声称要去蓬莱为文相盗取仙丹以作贺礼!利剑浩浩荡荡地扫荡了五遍东西两市更是向外界表达了:老子要办一场世纪盛宴级别的婚礼!长安的商贩一边数着刚到手的新式纸币,一边盘算着等文相大婚之时也要去见识一番!最早有关婚礼制度的记载来自于部落时,《通鉴外纪》上记载:“上古男女无有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太昊便是伏羲,俪皮则是指成对的鹿皮。
伏羲创立嫁娶制度,这便是最古老的婚姻制度,而俪皮也因此成为古代婚礼必备的聘礼之一,只要有条件的人家都会准备一对鹿皮作为聘礼。
在“俪皮之礼”诞生后,夏商时期又相继出现了“必告父母”“亲迎于庭”的习俗。
而到了周朝,周人对礼的重视性更是超乎想象,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而婚礼在其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当时人们正式婚礼的举行时间通常是黄昏时间,此时日月交替、阴阳相合,因此“婚礼”被称为“昏礼”。
在《礼记》中关于婚礼有详细的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可见人们对婚礼的重视。
后来“昏”字加上“女”字旁变成了“婚”,这也意味着当时人们已经不再要求一定要在黄昏时候完成婚礼。
在《仪礼》中,婚礼被分类为嘉礼,而嘉礼代表着亲近万民。
《仪礼》中对婚礼的流程有完整的记载,共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环节,这也就是后世所说“三书六礼”中的六礼,而三书则是指在仪式过程中使用的聘书、礼书、迎书。
这一礼仪从周朝起延续了数千年,虽然这期间文化习俗在不断的演化发展,吸收了不少其他文明的理念,但“六礼”的习俗却一直保留到了唐朝,在唐朝正式的婚礼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纳采是唐朝婚礼的第一个流程,又称“采择”,也是所谓的“说媒”,属于议婚,男女双方家庭初步商讨婚事。
在《文公家礼》中记载为:“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
在唐朝娶亲时,男方要请媒人提亲,表明双方的意愿,确定女方愿意议婚,才可以进行纳采,开始正式的提婚流程。
纳采的时候男方需要带一份“贽礼”前往女方家里,在最开始的时候用的是活雉,但雉鸡很容易死,于是在唐朝时期通常用大雁作为替代。
大雁是候鸟,象征阴阳之道,同时大雁忠贞不渝,寓示未来夫妻两人同样忠贞。
除了传统的大雁以外,纳采的“贽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三十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象征,包括降福的清酒、养食的粳米、音色和谐的合欢铃等等,有条件的人家都会尽量备齐这些礼品,而没有条件的人家至少也会找一只活雁。
利剑拿着贽礼的礼单让文艺过目,文艺哪懂这些?
直接在下方写了“同意”二字又扔给了利剑。
于是乎,东市、西市上的清酒、粳米、合欢铃以及大雁等等又被利剑扫荡一空!穿着华丽裙装的栓子婶被软轿晃晃悠悠地抬进了皇宫,她是来为文艺纳采的。
清贫了一辈子的她第一次穿上华贵的丝绸,也是第一次把那根栓子叔送她的当做定情信物的簪子摘了下来,换上了纯金打造的金步摇。
从未施过胭脂水粉的她也被利剑画了美美哒的妆容。
心中忐忑的栓子婶在见到长孙皇后的第一面就直接趴地上喊道:“亲家母,俺替小艺纳采来了。”
顿时厅内妇人们笑得花枝乱颤。
长孙皇后嗔怪地瞪了几个好姐妹一眼,亲自走上前把栓子婶扶了起来,微笑道:“你就是栓子婶吗?
经常听小艺提起你,他总是说当年你们一家对他多么好。
今天可算见到你了,快,咱们坐下好好聊。”
要不说长孙为啥是史书上最贤惠的皇后呢,你看她能在皇宫里和一位乡间村妇聊得火热就知道这一定是一位有本事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