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修言接下来的任务有二:
过四级;
期末考试及帮助罗婕过期末考试。
其实期末考试倒也不用急着现在准备,毕竟老师们划重点一般在考试前两个礼拜,而考试是从一月十三号开始,现在老师们连卷子都没搞出来,弄也白弄。
不过有些科目的确需要提前准备。
那就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这三门。
因为古汉和现汉是纯知识点,没看过书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而古代文学的考试中是有填空题的,也不存在蒙的可能,所以这三门要提前梳理好知识点。
只有现当代文学比较好,只考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结合赏析四种题。
就是碰到不懂的概念,瞎特么哔哔几句也能混点分数。这就是中文系的好处,不考数学的他们在考场上,哪怕不会也能哔哔出八百字,如果是高数……
怕是一滴都出不来。别误会,当然是中性笔的墨水一滴都用不上。
老师,不是我一滴都没有了,满是满的,但是出不来就不怪我了。
古代汉语后面的题目和现当代差不多,只是比现当代多了一个填空题。
曹修言依然记得,大二那一年,出古代文学题目的老师不知道是不是吃错药还是怎么,题目异常变态,他瞪着眼睛瞪了十分钟,只答出来一道元曲四大家都有谁。
所以有必要提前理顺出知识体系。
而且……
也是为了罗婕着想,怕她自己梳理不出来。
这么长时间接触下来,他多少也摸清楚了罗婕的性子,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下功夫,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是一点也不会学的。
不然她也不会想到转专业。
当天和罗婕打完电话后,曹修言就开始整理古代汉语的笔记了。
这个学期,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除了文选也就是文言文选段外,就是语法中的词法和音韵。
本来是要讲造字和句法的,但是老师打乱了顺序,先把音韵学和词法讲了。
这在大学太常见不过,老师很少有按照课本一个字一个字讲的,有的甚至第一节课就说我们上课不用课本,你们都收起来吧。
比如韩教授就是这样。
说起来,曹修言很久没去韩教授那里刷脸(和他抽烟)了,有时间还是要去看看,毕竟烟还是要恰,脸还是要刷的。
词法对于曹修言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毕竟他在这方面下过功夫。
也是江老师给打的基础好,毕竟他上一世是专门和江老师修过汉语词汇史,专门对词汇史有过一定了解的。
人文学院使用的古汉教材是王力版本,这也是现在高校比较通行的一个版本。但是曹修言在整理这一个词法这个板块的时候,并没有只按照王力的版本,而是结合着赵克勤的《古代汉语词汇学》整理的。
古代汉语考试最狗的一点就在于,他几乎不会出课内的课文给你做阅读,基本都是从先秦西汉期间的文献中随手扒拉出一段,结合着课内讲的知识点再考察,所以要想压中题目……
很难。
曹修言依稀记得考过李斯列传,但是哪一年考的就不知道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曹修言。不出课内的题目,考察课外的题目,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对于文言文的整理,曹修言有一套自(借)己(鉴)的方法。
把课本上的篇目在电脑上用一个文档整理出来,注意每一个字都要和书上一模一样。因为网上的版本和书上可能有不同,所以在一些具体字词上会有差异。
整理出来后,四倍行距,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然后自己点校。
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都在旁边标注出来。
比如某一个字的甲骨文的写法是什么,金文的写法是什么,篆书的写法又是什么;本义是什么,引申义又有哪些,假借义又是什么,在这个句子中又是什么意思……
由点到面,每一个字都不放过。
可能一篇选文,比如《郑伯克段于鄢》可能就需要用两天的时间才能梳理出来,但是每次梳理,都是对自己知识点的一次扩充。
可惜曹修言当年考研没有毅力整理,也只整理了一课《郑伯克段于鄢》就把这项工作扔到了一边,不然最后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名落孙山。
第二天伊始,曹修言就开始了自己的复习生活。
做人还是苟点好,多学点至少能应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将来。
毕竟他翻遍所有的网络小说,横看竖看,在字缝里也只是读出一个“稳”字。
这时候已经是11月23号,已经入冬了。
华城也转入了寒冷,街上白花花的大腿都被一层层厚丝袜包裹,虽然看上去还不错,但是就像戴上小雨伞一样,体验感多少有点差。
都是枷锁,泯灭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