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当然没问题!”贾放对这种要求一向来者不拒。
他拜原主所赐,书法还不赖,一落笔就是端正庄严的魏碑,刷刷地题上了四个字。
众妇人也不大认得字,有一个稍许认得些的,便念:“三村……三村……”
“三村食堂!”贾放豪气的说。
第74章
继砖瓦窑和“三村食堂”之后, 几个村的村民都是创意频出,纷纷想出了赚钱的法子。
但桃源寨的“创业”大潮很快遇到了瓶颈——寨子里的“钱”出现了问题。
这并非是贾放食言,没能给村民们及时发放“创业贷款”, 或者给他们提供“建房基金”,而是桃源寨重蹈桃源村的覆辙, 再次出现了小额货币——也就是铜钱, 短缺的问题。
远道而来的余江新移民里, 不少人是有些积蓄的, 可是他们远道而来, 不可能背着大串大串的铜钱到此, 多半都是贴身藏着银锭子, 内衣里缝着金锞子。
而贾放发放“安家费”和“创业贷款”的时候,也图省事,给每家发了银锭子。
这样问题就来了:以“三村食堂”为例, 那里一餐饭是三文钱, 多加一个菜是五文。如果你拿一锭银子去点一餐饭吃, 食堂里的大娘铁定找不出来。
这时就有村人提出:要不……先赊账?
赊账这个法子刚开始还行得通,因为大家都是余江老乡,对方确实是有钱,不是付不起,而是在体谅食堂实在找不开而已。
甚至有人和“三村食堂”领头的妇人打了招呼:“我天天在你这儿吃,吃一个月, 差不多就快够一钱银子了。到时候一起给!”
刚开始食堂大娘还能点头答应,到后来却跟着人追账:“别, 等等啊!铜钱给了没?给了钱才能舀饭……”
“概不赊账,概不赊账啊!”
老乡们见了这大转弯的态度,忍不住疑问纷纷。食堂大娘却有理有据:“你们这样赊账, 我们就没处去买材料。那边也不能总让我们赊着账啊!”
--